摘要:“原来古人也爱给家具盖块布”“老祖宗的纺织审美是真的在线”……近日,在CCTV-1播出的《简牍探中华》独家展示了一件出自马王堆汉墓的文物——绢地“长寿绣”几巾。
“原来古人也爱给家具盖块布”“老祖宗的纺织审美是真的在线”……近日,在CCTV-1播出的《简牍探中华》独家展示了一件出自马王堆汉墓的文物——绢地“长寿绣”几巾。
几巾,是战国、秦汉时期人们用于覆盖家具的丝织物,类似于今日的茶几布、沙发布。
绢地“长寿绣”几巾,是目前我国考古史上发掘出土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件几巾。同样出土于马王堆汉墓的竹简也有相关记载“素长寿绣几巾一”,“长寿绣”指的是一种刺绣纹样,用黄、绿、红、褐等多色丝线绣成龙纹和穗状流云纹,线条流畅,动感极强,令无数网友惊叹不已。
作为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马王堆汉墓不仅出土了许多珍贵的纺织品、漆器,还发掘出1000余枚简牍和数十种帛书,所载13万余字,让我们得以一探“简帛共读”的时代,感受西汉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辛追夫人的多面人生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000多枚竹简中,记录随葬品清单的遣册占据了700余枚。其中,马王堆一号墓与食物有关的竹简有160余枚,除了瓜果蔬菜、肉类食品,竹简还记录了“蜜”“酱”“盐”“姜”等调味品,可见辛追夫人的日子是多么有滋有味。
与竹简一同出土的还有1017件漆木器、24000多件纺织品,整体数量之大、品种之多、图案之丰富,实属罕见。透过简文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辛追夫人的不同人生切面↓
👈 左右滑动查看 👉
马王堆汉墓文物保存之完好、器物之多样、制作之精致、内涵之丰富,前所未见。虽然传世文献里没有关于辛追夫人的记载,但通过马王堆遣册,以及其他出土文物,我们仿佛看到2000多年前辛追夫人的生活图景:她身着华服、喜好美食、热爱生活。
2000多年前的“吃瓜爱好者”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早在先秦时期,瓜就已成为备受人们喜爱的水果。不过,彼时西瓜尚未传入,古人吃的多是甜瓜,也叫香瓜。在辛追夫人的食道、肠胃中,人们发现了还未消化的138粒半甜瓜子,可见她也是一位“吃瓜爱好者”。
在古代,水果普遍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储存。为了延长品尝美味的时间,古人可谓想尽办法。马王堆汉墓的遣册中,记录了由新鲜的瓜腌制而成的“瓜菹”,用杬皮煎的汁腌渍的梅子“杬梅”,将枣捣细制成的枣糕“枣糗”等。各式各样的瓜果加工方式,让辛追夫人实现了“水果自由”。
“简帛共读”的时代
“书于竹帛,镂于金石。”墨子的《兼爱》向我们揭示了数千年前,知识与文化是如何流传的。
经整理统计,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有50多种,其中,《老子》甲、乙本,分别抄写于刘邦称帝前后,是目前所见最早的《老子》抄本之一,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
医学养生方面,马王堆汉墓共出土医书16种,分别书写在5张帛、200枚竹木简上。
其中,《五十二病方》记载了涵盖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五官科等52类,103种疾病的医方,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古医方著作。大家关心的“熬夜缺觉能否补回来”“如何健康长寿”等养生问题,在医简《十问》中也能找到记录,例如,“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一个晚上不睡觉,100天都恢复不过来;“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如果想要长寿,就要遵守自然规律。
1972年启动的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仿若打开一扇“时光之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再现了西汉初期人们的生活方式、热烈浪漫的想象、对生命健康的认识……
50多年来,一代代文博人接力探寻、勤耕不辍,以一项项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简”述历史,“牍”懂中华
和《简牍探中华》一起
回望先民新奇而神秘的
精神世界与卓越创造
👇👇👇
来源:央视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