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爸爸们本能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家的男主人,孩子就应该听他的,所以当爸爸们辛苦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和乱七八糟的玩具,本能的就会心理不平衡。
“你一个男孩子,整天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
“你看你那个样子,跟你妈一样……”
“这么点小事都做不好,也不知道你能做好啥……”
平时爸爸一回家就开启吼娃模式,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真不是孩子出了问题。
最近很多家庭都出现这种情况,平时妈妈带娃多,孩子更愿意听妈妈的话,爸爸回家第一反应都是孩子不听话。
很多爸爸就会默认开启训娃模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1. 父亲缺位的连锁反应:孩子与家庭的隐形代价
爸爸们本能的觉得自己是一个家的男主人,孩子就应该听他的,所以当爸爸们辛苦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和乱七八糟的玩具,本能的就会心理不平衡。
面对孩子的哭闹,爸爸们缺乏方法,也没有和孩子建立好关系。他们的方式就只有简单粗暴的吼打罚。
但其实这并非益事,心理学研究表明,父亲的缺位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缺乏父爱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自卑、社交障碍,甚至成年后对亲密关系产生不信任感。
其实对于父亲而言,常年的缺位,也会让父亲越来越缺少方法融入这个家,他们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沟通,不知道如何和妻子沟通,生活就像是进入了某种困境。管孩子吧,矛盾多,不管孩子吧,似乎又看不惯,于是家庭矛盾亲子矛盾不断,问题也没有解决。
2. 社会认知的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隐形枷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集体潜意识带给我们的枷锁,尽管现代社会倡导性别平等,但“男人赚钱养家,女人相夫教子”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许多父亲认为“教育是女人的事”,甚至以工作忙碌为由逃避责任。这种角色分配不仅让母亲身心俱疲,也让父亲错失了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结的机会,沟通和处理问题自然矛盾重重。
3. 家庭教育的“单打独斗”:妈妈们的重担
这些年最常听到的话就是“隐形的爸爸,焦虑的妈妈”,这可能就是当下中国诸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在中国,至少超过70%的母亲承担了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而半数以上的父亲承认自己参与度极低。
这种失衡导致母亲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从辅导作业到兴趣班接送,从生活琐事到心理疏导,妈妈们几乎包揽一切。但并不见得这种包揽真实被看见,甚至很多妈妈付出了很多还换来了孩子的不理解,老公的不支持。
甚至老公会对孩子和妻子撒气,一位全职妈妈曾无奈道:“我像陀螺一样转,而孩子的爸爸连孩子的班主任名字都不知道,甚至每次回家都会嫌弃我没有把孩子教育好。”
很多时候,这就是中国当下很多家庭的困境,似乎男人和女人都进入了某种黑洞,大家都想要幸福,却频繁重复着某种生活的莫比乌斯环。
真的是爸爸们不想参与其中吗?还是真的是孩子太糟糕问题太多呢?
1. 社会文化与代际传递的桎梏
某种程度上来讲,爸爸们的缺位并不一定是他们真的不在位,几千年社会文化的印记似乎在告诉每一个人,男人的意义是“事业成功”,“男主外”、“女主内”,“男人一定要成功”,但当时代开始发展,女性也开始走出家门时,男性却依然只“主外”。
时代似乎在要求女性崛起,要求女性成长,要求女性必须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但依然要求女性要照顾好家庭,陪伴好孩子。
可男女本就是一家,如果女主人向外迈出步伐,这个家庭其实也需要男性承担更多对内的责任,不管是孩子的教育还是家庭的琐碎,这样二者才能平衡。
否则,平衡被打破,男人依然按照过往的模式生活,时代就会告诉女人,“靠自己也能活得很好”,越来越多的女人把自己活成了女汉子,而越来越多的男人本着“男人要以事业为主”的幌子,没有育儿技能也缺乏家庭参与意识,生活开始一团糟,甚至恶性循环。
2. 心理防御机制:逃避“挫败感”与“被否定”
有一些爸爸最初其实并没有“隐形”,他们是愿意参与其中的,但是为什么不愿意参与了呢?
有位爸爸曾分享说,“我不是不愿意参与,而是害怕犯错,许多父亲并非不愿参与,而是害怕犯错。每次陪孩子写作业,她妈妈总说我方法不对,后来干脆不管了。”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指出,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胜任某件事时,会选择逃避以避免挫败感。母亲的过度干预反而强化了父亲的退缩行为。
没有人喜欢永远被否定,如果一件事没有办法被看见,时间长了,只会有更多的人选择逃避。
家庭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当母亲因焦虑而过度包揽责任时,父亲会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反正我做不好,不如不做”。例如,一位妈妈抱怨丈夫不看书学习育儿知识,却未意识到自己的指责态度让丈夫更加抗拒。
1.看到家庭圈:抱团取暖
家庭是一个圈,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当家里的每个人都看到对方的存在,尊重理解彼此,家庭的圈子就存在。
而家庭圈子里每个人都是平等存在的,大家共同担负着这个家庭的责任,赚钱、养娃、承担家务、让生活幸福,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必须。唯有大家抱团,生活才能更加向前。
2. 停止“单向沟通”:用心理学技巧激活父亲参与
如果您是一位妈妈,不妨试试这样做:
非暴力沟通法:避免指责式语言(如“你从不关心孩子”),改用“我感到压力很大,希望你能每周陪孩子做一次游戏”表达需求。
积极强化策略:当父亲参与育儿时,及时给予肯定。例如:“今天你陪孩子搭乐高,他特别开心!”通过正向反馈激发父亲的成就感。
创造“父子专属时间”:设定固定活动(如周末骑行、睡前故事),让父亲在无压力的环境中建立亲子关系。
3. 调整期待:接纳“不完美爸爸”
根据情绪ABC理论,母亲的焦虑往往源于对“完美父亲”的不合理信念(Belief)。放下“必须按我的方式育儿”的执念,允许父亲用自己的方式与孩子互动。例如,父亲带孩子玩泥巴时,母亲不必焦虑“弄脏衣服”,而应看到孩子从中获得的快乐。
4. 自我成长:从“拯救者”到“引导者”
建立边界感:明确家庭责任分工,避免过度包揽。例如,将接送兴趣班、检查作业等任务明确分配给父亲。
发展个人兴趣:通过阅读、社交或职业提升转移注意力,减少对家庭琐事的过度投入。一位妈妈分享:“当我开始学习插花后,反而发现丈夫主动承担了更多家务。”
借助外部支持:加入妈妈互助小组或使用育儿管理工具(如简单AI制定家庭计划),减轻孤立感。
父亲的不作为,本质上是家庭系统失衡的缩影。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但通过科学的方法与持续的努力,母亲可以逐步从焦虑中解脱,父亲也能重拾育儿信心。
正如心理学家海蓝博士所言:“闭上嘴巴,用行动影响;放下执念,用接纳治愈。” 唯有父母携手,才能为孩子筑起充满爱的成长港湾。
来源:阳妈育儿大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