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街镇:弘扬文化新时尚 推动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03:36 5

摘要:近年来,贺街镇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依托贺州国学教育基地,用好“三个阵地”“三个载体”“三个桥梁”,把国学文化融入“德治”“法治”“自治”,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优势作用,助推辖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近年来,贺街镇赓续优秀传统文化,大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依托贺州国学教育基地,用好“三个阵地”“三个载体”“三个桥梁”,把国学文化融入“德治”“法治”“自治”,充分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优势作用,助推辖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用好“三个阵地”助力乡村德治

坚持党建引领、德治为先,依托“三个阵地”,传承崇德向善基因,让德治润人心,为基层社会治理增效。

一是用好“家风馆”树正气。依托广西家教家风基地(贺州),充分挖掘本地的好人物、好故事、好家庭、好家训、好家教、好家风,用好贺州文庙一年一度的“祭祀孔子大典”和“月月礼”,将家教家风融入祭祀孔子活动当中,推进新时代家教家风与孔子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和学生到家教家风基地开展沉浸式思想教育宣讲活动100多场次,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60多场次。

二是用好“实践站”扬新风。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以国学教育厚植德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开展“家风润万家”“国学公益宣讲”等系列活动,组织儿童班、成人班和老年班,讲好传统文化与家庭和谐故事、身边好人好事,传播文明礼节、法治知识、安全教育等,将德治深植群众心中,浸润文明乡风,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向好向善。2024年以来,开办课堂40余次,参与人数5000余人。

三是用好“宣讲团”止纷争。充分发挥贺街镇“宗祠文脉特色小镇”国学文化底蕴和教育资源,组建由50多名“五老”组成的国学宣讲团,将“退即是进,舍则是得”“六事不和家事休”等国学礼法嵌入调解中,不定期到村(社区)、学校和企业开展宣讲,为群众和在校师生讲解国学经典、参与纠纷调解。2024年以来,国学宣讲团开展国学宣讲13期,参与群众、学生2万多人次,“五老”参与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起。

用好“三个载体” 助力乡村法治

坚持党建引领、法治护航,依托“三个载体”,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法治精神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走进群众心中,让乡村法治建设提质增效,为基层治理蓄力赋能。

一是用好“村规民约”促守法。引导各村将“以和为贵”“息诉止争”等国学文化和法治文化优良传统融入村规民约,开展“最具家乡特色”村规民约评选活动,选树村规民约典型,并在各村(社区)进行广泛宣讲,为村民行为举止提供衡量标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软制度”作用,倡导遵规守法。2024年以来,贺街镇综治中心用好村规民约成功化解赡养老人纠纷1起、邻里纠纷3起。

二是用好“巡回审判”助释法。贺街法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为契机,推进巡回法庭零距离,以案释法护平安,选取婚姻家事、乡邻纠纷等群众身边典型案件,在文庙国学教育基地开展巡回审判,邀请双方当事人和周边群众旁听庭审,在审判过程中以案释法,以群众听得懂、看得清、信得过的方式解决纠纷,既减少了群众的诉讼成本和时间,又发挥了“旁听一案,教育一片”的法治宣传作用,让矛盾纠纷化解于“家门口”。2024年,贺街法庭诉前调解成功率同比增长23.1%。

三是用好“民俗节庆”广普法。贺街镇结合文庙“月月礼”、农历“4・26浮山歌节”和二月“百李挑一”李花节等节日庆典的文化习俗,及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贺街采茶戏新编《家长里短话平安》《戏说反诈》等系列节目,融入平安、法治文化元素,向农民群众积极宣传法治思想,今年来,在各村(社区)组织开展反映移风易俗、禁毒禁赌、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等主题的群众性文艺汇演50余次,让民俗文化庆典既有“土味”气息、又能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

用好“三个桥梁” 助力乡村自治

坚持党建引领,依托“三个桥梁”打造平台,整合人员、阵地、功能等党建资源,激发群众主体意识,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让党员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充分释放自治活力。

一是用好“文庙夜谈”集民智。将文庙广场打造成兼收并蓄、包容内外的群众议事场所,不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文庙夜谈议事会”,利用群众晚饭后到贺州文庙周边摆凳围桌闲聊的习惯,把走访收集整理的民生问题交由群众商议,鼓励群众谈看法、提思路,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文庙议”。2024年以来,共收集到社情民意1100余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137个。

二是用好“人大代表”访诉求。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大走访”活动,广泛深入基层农村一线,倾听农民群众诉求。以“三访”(访问农户、访问社会能人、访问困难家庭)和“三问”(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难于民)的方式,深入了解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堵点问题。2024年以来,通过“三访”“三问”落实民生项目11个,涉及资金1500多万元。

三是用好“逢十议事”定决策。结合各村村情实际,制定融合国学文化、法治文化和地方习俗的议事规则,定期召开议事会议,形成“逢十议事”共商机制,即各村在每月10日、20日、30日,组织村民召开议事大会,把“选择权”“决策权”交给群众,形成乡村事务大家评、民生事项大家议、民主决策大家定的民主氛围,使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团结协作的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

来源:品则悠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