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旨在贯彻社会共治理念,动员全社会全面行动、全力投入,营造全民参与结核病防治工作,为终结结核病流行奠定坚实基础。
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2024年,国家疾控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全国结 核病防治规 划(2024—2030年)》,提出要强化主动筛查,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对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等干预,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本文在介绍结核病概况、感染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主动筛查、预防性治疗的知识。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最常见的患病部位是肺,因此被称为肺结核。肺结核的主要症状是:咳嗽、咳痰大于2周,咳血或者咳血痰(痰中带血),伴有胸闷、胸痛、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咳嗽、咳痰、打喷嚏时,将含有结核菌的微小飞沫播散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就可能被感染。世界卫生组织通报,2023年,结核病重新成为全球由单一传染性病原体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监测发现,每年3月至5月是肺结核的发病高峰期,尤其是在校学生等群体,因长期处于相对密闭、人员密集的室内场所,一旦有人发生肺结核,易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不一定立即发病,多数以潜伏感染的形式存在,称为结核潜伏感染。大多数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没有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但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如果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这个群体将成为结核病源源不断的“患者库”,给国家和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疾病负担。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近1/4的人口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根据公开的报道,在我国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中,其中有5%至10%的感染者随着免疫力下降,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这多数发生在初次感染后的5年内。
结核病主动筛查。对重点(高危)人群开展主动筛查是发现结核潜伏感染的关键,《中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指南》推荐用于结核感染检测的技术主要有皮肤试验和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两大类。皮肤试验所需费用较少,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实验室操作,适合于人群筛查。皮肤试验又分为结核抗原皮肤试验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其中,结核抗原皮肤试验采用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作为免疫原,这种方法不受卡介苗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的特点;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采用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作为免疫原,这种方法在非结核分枝杆菌高流行地区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不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影响,但检测成本相对高,试验操作相对复杂,不适合于人群筛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结核病筛查结果呈阳性,这也并不意味着就患上了结核病,而有可能是结核潜伏感染,需要到定点医院做更详细的检查和确诊。
结核病预防性治疗。对结核潜伏感染者开展预防性治疗已被证实是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非常有效的手段,世界卫生组织将结核病预防性治疗作为实现“终止结核病流行策略”目标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我国结核病预防性治疗遵循“规律、适量和全程”的原则,目前推荐的结核病预防性治疗有化学方案和免疫方案两种。其中,化学方案主要有6至9个月疗程的单用异烟肼每日方案,3个月疗程的异烟肼及利福喷丁联合间歇方案,3个月疗程的异烟肼及利福平联合方案,4个月疗程的单用利福平方案等。免疫方案采取注射用母牛分枝杆菌(肌注给药6次,每次间隔2周)。结核潜伏感染者可综合评估经济条件、治疗周期和便利程度,选择能接受的方案。
结核病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是相互关联的,只有一体化服务才能更大限度地圈定重点人群、节约资源,在主动筛查上推广便捷有效的筛查技术,提高筛查效率,发现更多潜伏感染者。让潜伏感染者接受预防性治疗除了依靠健康宣教,还要推广更短程、有效的化学或免疫方案,进一步提高预防性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
本版审核:张娜 本版统筹:张美娜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