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上周我看了一篇文章,写英语的顶牛娃们,文章朴实无华,经验值爆表,虐妈于无形,顺手转发给了大家。
英语牛娃规划老师傅
抓重点,避烂坑
多乐西又回来啦!
话说上周我看了一篇文章,写英语的顶牛娃们,文章朴实无华,经验值爆表,虐妈于无形,顺手转发给了大家。
结果群友们越看越迷惑,
什么?竟然有娃6岁启蒙,2年级PET?
什么?竟然有娃7岁KET,8岁FCE?
什么?竟然有娃不搞听力,纯鸡阅读鸡出了英语自由?
什么?竟然有娃中学英语课上看闲书了?
什么?这些娃竟然全身心配合妈妈的安排?
什么什么什么??
划拉下去,害,顶牛用的,也还是那些熟脸嘛:看动画、刷分级、读原版、学剑桥。
RAZ牛津树海尼曼、一堆大IP桥梁书、初章书、THINK、Unlock和RE。
差不多的读物,差不多的教材,娃的英语怎么千差万别的?这世界果然有参差!
真心的,还是那句话:
方法、资源易得,‘执行’难得,‘坚持’更可贵。
造成英语学习的巨大参差,不外如是。
所以,那么多打着‘路线’和‘规划’圈爹妈钱……娃的英语学习,一定要遵循xx路径,规划得步步到位,才行么?
我的答案,给你一点小小颠覆:
英语,不规划,也可以。
这不是我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暴论。它基于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理论”,是每一位英专生的必修课。
专业解释文绉绉的,我给大家转译一下子,最后是「两个字+一张图」。
先上图。如果你看懂了这张图,那么后面的,就可以不看了,精髓就在图里👇
不太明白的,跟着我继续。
这张图分为两个部分:
地基是,基础知识,即词汇、语法、认知。不同的阶段,要求也不一样。待会细说。
高层是,英语的语言框架,由听、说、读、写,一起组合构成。
基础语言知识的牢固与否,决定了听说读写的框架体系稳不稳;听说读写反过来,也会促进、丰富、加强英语的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语言框架,这两块打包在一起,把娃的英语学习,分成了两大阶段——
粗略的启蒙阶段
精细的学习阶段
我说英语不规划也行,只要弄明白二语习得里,最著名的两个字。
1 .
粗就是粗略、粗糙的意思。
先粗略,就是启蒙阶段,娃要先大量接触可理解的英语素材,而不是一开始就纠结各种细节——听懂了吗?读懂了吗?记住了吗?做题吗?翻译吗?
一句话总结英语启蒙:广泛、大量的接触,别太较真。
听,配合动画,先听懂大意,而不是清楚定位每个词义;
读,配合分级图画书,先大概知道意思,快速浏览,而不是起步就花大量时间去做抠词抠语法的精读。
单词,还是可以通过分级阅读,先了解一个单词最基础的意思。
比如Pet,作为名词的“宠物”是它最基本的意思,启蒙知道它,就行了。
学到中高阶,再去学习pet的延伸意,如名词“宠儿”,动词“轻拍”。
所以要记住,英语启蒙,主要就是泛听、泛读、广泛的接触——任何以“不够泛”的、过于“精细”的都不应该出现在启蒙阶段。
这就是为啥,我一直告诉大家,启蒙的低阶读物、音频、动画片,不要一直在上面打转,要粗糙地理解,快速地过,不要胡乱加动作。
听腻了?那咱不说学英语的事儿了——
一个东西,你刚开始接触,就弄得特别精细特别专业,是不是容易脑子不够用?
然后发现怎么都弄不明白,是不是容易打消积极性?
刚有点感觉呢,就塞一大堆东西让背让记,是不是容易消化不过来?是不是就不想学了!?
刚开口尝试跟读、朗读呢,就有个人旁边一直挑刺、纠音,是不是瞬间下头,不想再张嘴了?!
学习是一回事,娃搞废了可不行。
再说一遍,英语启蒙,爸爸妈妈你们别太老实,就得粗粗地,糙糙地,快速地过。
现在,你在家带娃启蒙的时候,心理压力是不是小了一点点了。
正是因为启蒙是粗糙的,我们在家庭里才完全能够做到。
那这样会不会导致基础不扎实,后面的进阶变难?
“粗”糙的启蒙做好,底子就足够了。
比如妈妈们总担忧的:娃能懂吗?
这是海尼曼GK级别(最简单级)的一本《My Bear》:
新手家长拿到手就犯嘀咕,不是启蒙吗?咋这么长的句子?
别急,跟我一起看👇
一张图对应一句话
I can eat with my bear:
一张图对应一句话
I can dance with my bear:
一张图对应一句话
I can skate with my bear:
一张图对应一句话
I can swing with my bear:
一张图对应一句话
I can ride with my bear:
你自问,咱家那个正常智商的娃,不翻译,能不能能懂这句话对应的意思?
铁定能啊!
这就是粗启蒙的精髓:整块的输入/输出。
通过粗略的泛听,孩子收获的是启蒙第一桶金——听力词汇;
通过粗略的泛读,掌握了高频词、常用词的最基本的意思;
通过简单的跟读、回答问题,掌握基本的交流句式,能开口,就很好了。
你看,根本没有好好“学”嘛,都是粗粗略略地过一遍。
有了这一层粗糙的打底,接下来我们来到这张图的右半边,进入系统学习英语的精细化进阶学习👇
2 .
泛的部分,在家庭里继续做~然后我们要加上“精细”的英语学习了。
精听,要听到、锁定,关键的信息。什么时间、数量、态度、观点。
那么同一个音频,娃可能会反复听,去留意其中的细节,去解决掉影响听力理解的小问题,比如连读、弱读、吞音、词的变形。
精读,留意文章的细节。文章里有的,如‘观点’和‘细节信息’;文章没有的,比如‘上下文推测’、‘逻辑‘。
那么就需要死磕一篇文章,去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高频多义词、延伸义,整理生词难词。
还要分析语法,理解句子的准确逻辑,甚至对比语法规则的细微差异。
输出的要求也更细。比如作文要有结构,总分总起码有,观点得有,对吧?
而口语表达,则需要多听、多读,模仿地道的发音、句式,优化口语的用词。一张嘴就“俺也一样”,容易露怯呀。
以上,就字面看,也非常精细,甚至有很多“动手”的环节,不是一扫而过的泛读泛听能做到的。
孩儿能在学校学好就尽量学好,学不满的,课外找专业的人去补补。
推荐一个解决方案👉迈过英语学习最难关卡,全方位,手把手,解决英语精读、自读。
关键词:1v1中教、强互动、高效率、真白菜价,省妈之神!老师有限名额有限,需要的来!
那么自然而然,精学的精髓就是,刻意练习。
到这时,孩子已经进入正儿八经的学习阶段,语感不一定可靠,记忆也许会骗人,只有一遍一遍打磨细节,增加熟练度,才能——practice makes perfect.
精细化的学习越往后走,就进入一个新的level了,专项突破。俗称,拉长板,补短板。
这个专项一般多是:阅读。因为分数、能力上,都给力!
年前编辑部的年度省妈神课,就是做这个阅读专项的,我们办公室适龄的都自留了~
大家的切肤体验就是,真能解决精读、自读的问题,并且无比省妈,5-12岁,需要的赶紧预约上!
👇校内普娃实现英语自由的极简方案👇
(脖子扭扭,放松一下)把握住启蒙和学习,这两大阶段方向,一粗一精,已足够有余。
那么英语其实不规划,也不会出大岔子。
因为家长你已经拿捏住了语言学习的本质。
“先粗略,后精细”,实质就是先搭建语言骨架,再填充血肉细节。
它符合大脑的学习规律,能帮助娃子们,降低一门外语的学习压力,稳扎稳打,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突破。
你看咱们母语学习,也是如此。只不过自带语言环境的优势,0-6岁的粗输入粗输出,你没有专门留意而已,而一进入小学,立马转精——1、2年级拉认读和拼写,3、4年级遣词造句写作文,5、6年级四大名著古诗文文言文。
好迅猛的!
这也给晚启蒙的大娃们,提了个醒。
如果是大娃启蒙,
高频词、泛读能力这些基本语言知识,和英语的精细化系统学习、搭建框架,也就是图里这两块,大概率要同时一起搞。一边打底子,拉进度,一边要跟着体系螺旋上升。
大娃离应试这根绳子越近,越要加快粗启蒙的进程,早点进入精细化学习。
所以还是早点启蒙好啊!
但相比幼儿,10岁以上的娃,逻辑思维更强,有母语的助力,可以在“粗略阶段”更快建立语言框架,然后稳稳地进入精细学习。
EASTWEST
规划的本质,是抵御不确定,如果顺势而为,就要勇敢直面命运的箭矢。
普通家庭有一道盾牌,或许不一定给娃带来精彩绚烂,但至少,有个相对确定的预期。
今天就写到这啦!
觉得有用的话,记得给我🌟点点赞和在看🌟,英语学习干货周周见,我们一起在小学把英语拉到涨停!
多乐西我是多乐西,原高中英语教师,大厂教研负责人,标配一个英语专八,英翻大赛全国一等奖。
教娃半生,归来发现,英语最好的路,不在学校不在机构,还是要回到家庭。
我是多乐西,没有牛掰轰轰的title,是东西儿童的英语学科负责人,大家的英语群主,原版路线科普博主,分级阅读终生推广者。最后一个是自封的~哈哈哈哈!
来源:媛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