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证问题” | 「张力奋专栏」一个人的地球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08:43 1

摘要:2024年9月,复旦大学教授张力奋结束了他此生最漫长的一次旅行,也是世界邮轮环球行之最。全程274晚,他踏足七大洲和南北极,途经65国的150多个港口城市,以完成一个写作计划,记录疫情结束后的全球景象。新年伊始,本刊邀请他开设专栏“一个人的地球”,跟随他游历动

2024年9月,复旦大学教授张力奋结束了他此生最漫长的一次旅行,也是世界邮轮环球行之最。全程274晚,他踏足七大洲和南北极,途经65国的150多个港口城市,以完成一个写作计划,记录疫情结束后的全球景象。新年伊始,本刊邀请他开设专栏“一个人的地球”,跟随他游历动荡世界,目击地缘政治之变,品味大自然与各国民生,以文字、以摄影、以绘画留存私人记忆,偕你同行。

作者、摄影 | 张力奋

这次环球写作之行,有朋友称之“壮游”,我暗笑。其实只是搭乘了一条不紧不慢的大船,五洲四海,打卡了6万多海里,兜了地球大半圈。我做记者时也常远游,却是因为工作,蚂蚱似的跳进又蹦出,空降几天就走了。若自己旅行,我是慢热型,更乐意在一个陌生的城市窝上三五天,不想频频换酒店赶航班,跑单帮的样子。坐船环球,机场不用操心,酒店跟着你走,三天两头换个码头,多半清晨跟着旭日到岸,黄昏月光未明前离港,275天环球,算是宏大叙事,最后只留个碎片朦胧的印象。

环球行需要一些条件,比如时间、钱、冲动和借口,当然还有旅行签证。其实护照和签证从不是“自古以来”的出行规矩,它们只是现代国家与国境线出现之后才有的麻烦。对中国人来说,出国旅行从没有像今天这般容易,但又那么磨人,不能想走就走。

“你这次环球之行,全程275天,船上多少中国人?”这是旅行结束后朋友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他们真正想问的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完成全程的旅客有多少?我告诉他们,这次完成全程的各国旅客共640多位,其中无一中国公民(我持英国护照旅行)。近些年国人看世界的欲望很强,每年平均1亿多人次出境,但拖后腿的是旅行签证。

@ 海洋旋律号,9个月的家。

此行途经六十多国,中国公民须申请其中33个国家与欧盟区的签证,超过一半。有些国家的签证动辄耗时几周甚至数月,外加各种限制,若不提前精准谋划,或花钱委托签证机构代理,常有落空之忧。有些中国旅客只能退而求其次,选订环球的分段行程,短则几周,长则60天左右。若你漏了某国签证,就只能暂时沦为弃儿,提前上岸,自费搭飞机或火车,绕过没签证的国家,跳到下一国的下个港口,重新登船。

@ 非洲,纳米布沙丘,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之一。

全程途中,船上客人来自100多个国家,像联合国,其中美国人最多。这几年中西中美关系不睦,中国并不像10年前自然成为船上的友好话题。见到东方客人,西人有时会问他们是否在船上工作,当服务员。我告诉好奇的洋人,过去40多年,中国社会最根本的进步之一是人的流动与旅行自由,这刺激了他们出国游世界的欲望,看看全球各地的中国大妈就清楚了。据2019年官方数字,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占内地人口13%,达1.7亿人,现已超过2.5亿人。这几年中国护照好用了不少,已有数十个国家给予中国公民免签礼遇。假若护照是一种货币,目前中国护照的流通性并不高,尚不是硬通货币。

我在网上查了Visa Index,中文可译为“免签指数”,这是一个全球免签排行榜,跟踪统计每个国家或地区的免签礼遇,而后排名(每档可包括多个国家)。作为国际旅行时可参考的“便利指数”,它也是国家间的另类“选美大赛”:哪个国家护照页用得越多,签证盖得密密麻麻,护照竞争力相对就弱,公民出行难度就越大,旅行成本也越高。

那么地球上哪个国家的护照最好用,免签率最高?当然不是美国。事实上美国都没能排进前五,只落在第七(享受188国免签)。目前名列榜首的是以华裔为主的东南亚岛国、人口仅600万的新加坡。1965年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在李光耀领导下独立建国,现享受195国免签,其公民可在全球自由出没,也是此次环球行唯一完全免签的国家。排名第二档的是日本、韩国、西班牙,均免签193国,东亚国家表现良好;挪威、意大利、德国、法国、芬兰则在第三档,免签192国。第四档的有瑞士、瑞典、荷兰、卢森堡;第五档是英国、新西兰、爱尔兰、比利时,免签190国。这些是全球免签版图上的“第一阵营”。

另一个大同小异的指数,是“亨利护照指数”(Henley Passport Index),排名基于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的全球旅行数据,自2006年起每年公布。2024年排第一等级的是5个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新加坡(按英文字母排序),均免签194国。

19世纪的日不落帝国英国曾统治全球3/4疆域,现英联邦麾下仍有56个成员国,但在免签礼遇上未能赚到啥便宜,免签前三都没挤进去。发噱的是,有些英联邦国家、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非但不给当年宗主国奉送免签,反而神色庄严地要求英国人申请签证,比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等——好不容易摆脱殖民、独立建国了,总得给前主人一点颜色瞧瞧,彰显一下主权。

近些年中国护照的“待遇”好了不少,但全球排名仍在中位靠后,名列第66位,目前享受82个免签国,多分布亚洲、中东,还有俄罗斯、阿尔巴尼亚、白俄罗斯、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等国。曾经的“欧洲明灯”阿尔巴尼亚排名第52、俄罗斯第53,均在中国之前,这或让中国人情绪复杂。古巴第83、印度第87,排中国之后,朝鲜则位列第101。目前最难用的护照是阿富汗的,排名第110,居榜单末位,仅有26个免签国。

1988年夏,我赴英国留学,拿到平生第一本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那年头国内户籍制严格执行,个人流动自由极为受限,买飞机票得去上级单位开介绍信,注明职务级别,拿护照出国的更稀少。在英国,中国留学生每年必须续签下一年签证。大清早我从莱斯特赶火车到伦敦克罗尔顿英国内政部签证处,排长队等候面签,与阿富汗等国同一窗口,记忆中还留有压迫感。签证,是一个极易让人对世界反感的东西。

1991年秋,时为博士研究生的我去斯洛文尼亚共和国首府卢布尔雅那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头一回享受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护照免签,有点得意。同机的多位美国教授,吱吱呱呱吐槽签证官的刁难与官僚,旁听后我萌发出一点优越感。几个月后,南斯拉夫内战爆发,斯洛文尼亚很快宣布独立,重划版图与国境线,世上又多了个需要签证的国家。

2016年我去以色列耶路撒冷开会,会后去特拉维夫小住。每到一地,若得闲我必找一家当地旧书店逛逛。旧书店名叫POLLAK,专售古籍珍本,1899年开张,已跨三个世纪。店主犹太人模样,礼貌但高冷,铃响进客,他只是轻轻点头,不多言语。店内多是希伯来语、意第绪语书籍。终于翻到一册《China and Japan》精装书,以为是英文,不幸是德文,作者Emst von Hesse-Wartegg,1897年出版,意外发现内页粘着一张大清国给洋人颁发的“护照”,仔细比对名字,正是颁给作者本人的。我当场买下,付了170美 元。

此护照颁布日期为“光绪二十年四月十七日”(1894年5月21日),颁发机构为“大清钦命监督江南海关苏松太道”,颁给“德国人海司”(Hesse),限期13个月。海司的这份“护照”由大德意志驻上海通商事务领事受理,依照《天津条约》“第八款发给盖印执照随时饬交随时呈验如遇执照遗失无以缴呈中国官员务准亡执照之人暂憇以待另请执照或护送其人至近口领事官收管亦可然皆不得殴打或听他人伤害”。我拜托在德国的老同学查资料,方知海司是个颇有地位的德国东亚问题学者,到中国和日本做田野调查,写了一本中日风土导览。“护照”标明,他将从上海前赴江宁(今南京)。护照印在米黄色皮纸上,因含乔木树皮,质地多纤维,易保存,所有个人及旅行信息均以毛笔手工填写。从这份大清“护照”可见,五口通商后半世纪,大清政府已有完备的海关入境程序,只是叫法与今不同。今日的护照当年称为“执照”,签证则称为“护照”。作为通行许可,证明上要备注旅行缘由、目的地、期限,加盖大红官印,存根留海关备查。我对“护照”上洋人“皆不得殴打或听他人伤害”一句颇感兴趣:19世纪末,义和团拳民兴起,西人特别是传教士常遭袭击。“护照”除了身份证明,更是外国人的一纸护身符了。

@ 1894年晚清政府为外国人颁发的“护照”。

护照与旅行签证是近代才有的事。古时至近代,因交通所限,人的流动性极低,别说跨国跨洲跨洋,哪怕从老家去省城或县府都是个人的里程碑事件。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到中国时带了《圣经》,但不需护照签证。那还是不用签证的世界,有帝国但无国界,更无今天世界地图上经纬分明、锱铢必较的国境线。中国古时有“符传”“过所”等通关文牒。中世纪欧洲有“安全信”,保证旅者人身不受侵犯。公元17世纪,法国路易十四正式启用护照。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各国陷入安全恐惧,开始强制执行护照制度,并要求外国人入境必持有效身份证件。1920年国际联盟统一护照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证成为在各国通行的证件,天下大同。少数国家不仅要入境签证,出境也要,比如2004年前的俄罗斯,外国留学生回国,就得提前申请出境签证。

@ 法国,瑟堡。

@ 克罗地亚,扎达尔古城。

前往南美途中,我得知船上一队中国旅行者的阿根廷签证有麻烦,有效期相差一天,无法正常进港入境,船方通知他们提前下船,自购机票,绕过阿根廷,直飞巴西里约热内卢。多番周折,所幸是对签证理解有误,最后得以落地,上上大吉。多位内地同胞一心想走全程,创个纪录,但前住台湾有阻,不幸卡在基隆上岸的通行证上。他们既不能上岸,也不能留在船上,只能取消那段东亚旅程。离开新德里那天,正是周末,同行的一对美国夫妇急得团团转,丈夫丢了护照,不得不滞留新德里,等美国大使馆周一开门。护照丢失的一刻,失魂落魄,身份政治开始发酵,世界公民毕竟仍是个乌托邦。

@ 船上有几十位美国老兵。美国国庆日正餐,穿军服、佩戴勋章。

忆及1990年代中,老父到伦敦看我,小住数月。我一心想陪他去巴黎走走,于是跑去伦敦肯辛顿的法国大使馆签证处,队很长,时间很慢。轮到我,小窗口里的人告诉我,在英旅行的中国公民想去法国必须回中国申请,巴黎梦碎。我前面也是个中国留学生,比我年长,记得是帝国理工的,他要赶去巴黎开学术会议,手里一叠文件,包括法方正式邀请信。会期在即,他请求加急,小窗口说加不了急。他说若不加急,等签证下来,会议早就结束了。小窗口铁脸,不为所动。中国留学生再忍不住,当场撕了法方邀请信,说不去了,摔头就走。签证处的小窗,多半傲慢可恶。我失望离开签证处时,已近午休时间,一位高个白人女子正进门。我随口问她是不是法国领馆的。她说是这里的副总领事。我说了事情原委,说想陪老爸去一回巴黎。她一口法式英语,说明天上午来找我,并写下她名字。这般完美的童话结局很少,老爸如愿去了巴黎,也成了法兰西的铁粉。

@ 父亲肩上的女孩。

论交通工具,我更喜欢火车或邮轮,它们使“遥远”变得有意义。有时你也应该感激麻烦的签证,它至少让你少去了很多乏味无趣的地方。在伦敦FT工作时,我有一位尊为导师的老同事塞缪尔·布里坦,他是一位被英女王授爵的专栏作家,80岁才正式退休。他笃信读书与思考,但不喜欢旅行,更不相信旅行会让人获得智慧。他说有些国家如果你去了,反而更糊涂无知。他从没有国界与签证的烦恼。

长途旅行中,并不能保证每天都有戏剧感、惊悚的经历或故事。对旅游者来说,舒适地按计划打卡、攻略丝滑无误是至高无上的。而我这般的旅行者,潜意识里期待每天起点风波,有点出乎预料的事,哪怕是一些小小的不幸或坏事。

@ 法国,诺曼底奥马哈海滩美军登陆点。

@ 德国,瓦尔内明德海滨。

邮轮正航行太平洋上,驶向下一个港口。海像是横卧的深渊,蓝光月亮笼罩着白雾之光。海从来不眠,我去阳台,听列侬的《想象》:

“幻想世上并没有天堂

这很容易,只要你试试看

我们的下面没有地狱

我们的上面只是天

想象所有的人为今世而活

想象没有国家

这样做不难

没有谁要消灭谁

没有谁为了谁而牺牲

也没有宗教

想象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和平宁静之中

你可能会说我在做梦

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

到那时世界就会大同

想象没有财产

我不知道你是否可以

不需要贪婪或饥饿

四海皆兄弟

想象所有的人共同分享这个世界

你可能会说我在做梦

但我不是唯一的一个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们

到那时世界就会大同”

想象没有国家?大同的世界,不需要签证吧。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