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 富裕一方百姓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09:06 1

摘要:这里有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221万亩浸润着云雾与阳光的广阔茶园,更有从田间到舌尖、从山区到世界的全产业链发展奇迹。作为“世界茶源”,近年来,普洱市以聚链成势的产业集群、享誉中外的品牌价值、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与绿

在祖国西南北回归线穿境而过的

神奇纬度上

一片承载着千年茶香的土地

正书写着中国茶产业的传奇

子涵 摄

这里有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有221万亩浸润着云雾与阳光的广阔茶园,更有从田间到舌尖、从山区到世界的全产业链发展奇迹。作为“世界茶源”,近年来,普洱市以聚链成势的产业集群、享誉中外的品牌价值、持续迸发的创新活力,在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的时代答卷上,勾勒出“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壮美画卷。当茶香穿越千年,这片土地正以茶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向世界展示中国茶产业的磅礴力量。

截至2025年初

普洱茶园面积达221万亩

(含栽培型古茶园19万亩)

毛茶总产量达15.9万吨,同比增长4.7%

综合产值达469亿元,同比增长4.2%

全市现有茶叶初制所2192个

茶叶SC企业393户,规上企业19家

聚链成势 全产业集群释放发展动能

从种植、加工到融合创新,普洱市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规模化集聚、标准化引领、多元化拓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劲的产业竞争力。

唐瑞 摄

茶叶基地强。按照普洱市地方标准《普洱茶生态茶园建设及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建设规模化、现代化、良种化、标准化、安全化茶叶基地。建成标准化机采机修茶园2万亩,低产茶园改造0.5万亩。全市种植有性系茶园101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48%;良种种植111.3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2%。

初制加工规范。按照《云南省茶叶初制所建设管理规程》,优化茶叶初制所布局,改善初制加工环境,持续推进茶叶初制所规范达标建设,重点解决设施不配套、生产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指导茶叶初加工主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备案要求,提档升级、转企升规,逐年提升持证(备案)率。提高普洱茶原料加工工业化水平,利用产业发展资金推进茶叶初制所建设。启动建设农夫山泉援助普洱3个烘青茶标准化初制厂,完成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夫山泉、云南省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签订助农项目捐赠意向书。

茶叶初制所制茶。赵治杰 李顺春 摄

茶产业集群逐步壮大。围绕云南思茅产业园区打造,积极推进精深加工项目建设,天士力帝泊洱、澜沧古茶人合、龙生茶业、云普国茶等龙头企业进驻云南思茅产业园区,精制茶加工设计产能6万吨左右;建成投产云南普洱国资有机茶业有限公司年产2000吨有机茶精深加工生产线,完成新华国茶智慧工厂茶窖建设。

质量标准完善。推进《生态茶园(Ⅰ类)普洱茶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普洱茶加工技术规程》等“普洱茶十项标准”的宣传贯彻。制定发布《景谷大白茶产品标准》《茶园干旱等级》等标准。发挥普洱茶品质区块链追溯平台的全流程追溯作用,目前,平台共有上线企业48家,上线追溯产品156个批次,发放追溯标签53.3万枚。加强对有机认证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活动及认证行为的产品抽检和监督检查。2024年,市级有机产品监督抽查20批次有机茶鲜叶及产品,检测项目60项,抽检合格率为100%。

创新赋能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以科技为引擎、政策为支撑,普洱市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在品种培育、质量管控、人才储备等领域持续突破,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永续动力。

景谷大白茶。景谷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种质资源优。整合多方力量,从种质资源利用、创新攻关、基地优化等方面着手,推动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及良种选育。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建成云南省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34亩,共收集保存特异性、典型性或濒危茶树种质资源2127份;“景谷大白茶”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景谷大白茶”“云黄1号”获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

古茶树保护力度强。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普及古茶树资源保护法律责任,每年不定期组织执法培训,受众率达98%,提高相关人员对古茶树保护的认知和技能;与部分农户签订《野生茶树保护责任书》,明确农户保护野生茶树的职责和任务;制定《景迈山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防火措施》《普洱市野生型、过渡型茶树及古茶树管护规范》《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等。

苏锟 摄

技术装备完备。支持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普洱茶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研发以大叶种茶为主要原料,复配其他植物资源、果汁、代糖等特色食品原料的新型茶饮产品2个。完成思茅区茶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及智慧茶山物联网提升改造项目硬件与软件配套调试和上线测试工作,目前已有3家茶企业开展系统试运行。

精深加工水平不断提升。加大茶叶新产品开发力度和功能性开发利用。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开发了普洱茶轻饮系列(果汁茶饮料)产品,已相继在普洱、西双版纳、昆明、临沧和大理上市;普洱澜沧古茶人合有限责任公司打造“茶妈妈”系列品牌,生产便携式白茶、红茶、普洱茶小颗装丹珠、小玉饼等;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开发了帝泊洱普洱茶珍7个系列产品、天士力牌卓清速溶茶1个系列产品。

绿色有机良性发展。稳步推进有机茶园转换建设,规范提升20个茶叶初制所。稳步推进有机茶园建设,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达67.2万亩,获得中国有机茶认证企业302户、证书448张,认证产品826个,认证企业数和认证证书数均居全国第一。普洱市茶叶入选“绿色云品”品牌目录名单30个、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面积13.79万亩。协助茶企申报2024年云南省茶产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资金项目,申报有机(农产品)茶园认证企业26家,认证面积28454.93亩,申报财政补助资金688.10万元;“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使用企业65户,居全省第一。

人才队伍完善。以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专家团队及普洱科技特派团的科技力量,培育一批支撑茶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专业人才队伍和熟练技术工人,全市现有茶叶、咖啡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各3个。2024年以来,7151人参与茶产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能力证书考试,6345人取得证书。

打响品牌 从区域标杆到价值高地的跃升

以文化为魂、市场为翼,普洱市从区域名茶打造成中国地理标志的标杆,在品牌价值、市场辐射、国际影响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茶文化作品有特色。发挥《普洱》杂志、普洱茶协会作用,《时间的味道——普洱茶仓储实践》《从混沌到澄明1993—2008普洱茶史录》两本图书入选2023年滇版精品出版工程。围绕景迈山申遗宣传工作,推出《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景迈山》《景迈有嘉木》等一批精品力作。在全市投放“千年茶韵·一城咖香”城市名片、“绝版普洱·香遇世界”城市品牌等宣传牌,《普洱》杂志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全国10列高铁上铺刊发行。精心策划参展省文博会,举办“景迈山武夷山‘茶与茶的对话’”“世界的普洱 中国的茶——为什么是景迈山”等论坛,开展“无界茶生活”“5·21国际茶日”、“香遇普洱”周末市民文化节等活动。

引优育强茶企业。重点培育规上企业,持续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其中,3户企业申报专精特新项目、3户企业申报创新型项目。组织开展优质中小企业评价认定,出台《普洱市市级优质中小企业评选办法(试行)》。启动培育4户茶企业为规上企业,精制茶规上企业达19户。15家茶企业入选云南“绿色品牌”目录,澜沧古茶、祖祥、龙生、天士力帝泊洱先后上榜“云南十大名茶”。持续跟进农夫山泉、东鹏特饮、湘丰集团、正大集团等企业的对接合作。引进广州“八马茶业企业”与澜沧县茶叶协会的21家企业建立产品研制合作关系,完成“信记号云上景迈”茶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加工销售。

品牌不断提升。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启动景迈山茶品牌建设工作,涌现澜沧古茶官方旗舰店、那那有机茶庄园等一批优秀普洱茶直播间,积极组织茶企参加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会、上海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李记谷庄成功申报“中华老字号”,进一步提升普洱茶品牌的影响力。在第二十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澜沧古茶入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24年度茶业重点(原百强)企业”榜单。

市场不断拓展。加快推进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建成国际茶城、龙生茶城、鼎益茶城、茶马古镇、茶马古城。引导和支持重点茶叶企业在国、内外开设体验店及专营店,李记谷庄在日本东京、韩国首尔、广州、深圳等地开设直营店3家、直管加盟店78家、加盟店200余家;澜沧古茶目前有签约门店548家,覆盖30个省级行政区;龙生茶业在北京、上海等地开设连锁店15家;普洱供销集团在上海开设旗舰店1家。普洱茶电商直播基地(抖音电商直播基地)被评选为省级直播基地,全市累计培训电商人才5.2万余人次,孵化转化3646人;全市网络平台开设店铺2.6万个,直播账号6280个,带货账号2918个,全市活跃度较高的前100个直播账号中茶咖类占70%。

唐瑞 摄

茶旅融合不断推进。积极配合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在普洱举办以“庆景迈申遗成功周年 论云茶产业健康发展”为主题的第66次会员双月活动日活动,围绕“一圈一带三廊道多庄园”发展蓝图,坚定走一条精品茶庄园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之路。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等以茶为主题的4A级景区品质不断提升。新建或提升改造孟连雅咪红茶庄园、惠民芒云小新寨茶庄园。目前,全市共有30家茶庄园、茶(馆)店9800家。

作 者丨于飞

来源:普洱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