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至今,战争和贸易这两样东西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发展都得益于大航海——征服大海会让国家的国力强盛,强大的舰队更是直接影响了国家文化、经济和武备实力——帝国主义者凭借它梦想成真,地理意义上的小国也可以凭此而成为世界霸主。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本文篇幅较长,约7000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荣光和腐儒
从古至今,战争和贸易这两样东西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化。它们的发展都得益于大航海——征服大海会让国家的国力强盛,强大的舰队更是直接影响了国家文化、经济和武备实力——帝国主义者凭借它梦想成真,地理意义上的小国也可以凭此而成为世界霸主。
15世纪初期,中国的舰队曾经独步全球,那个时候的中国人眼光长远,乐于开疆拓土。明帝国的舰队不但发现了印度和锡兰(今斯里兰卡),他们还穿越东南亚,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建立了强大的贸易联系。郑和绘制了西行到印度的陆路图,还有穿越南洋,最北抵达今天的俄罗斯的海域的各种海图。
而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直到半个世纪后才步郑和的后尘进行探索和开拓。
郑和带给永乐大帝的,不仅有数不尽的金银财宝,还有利润丰厚的贸易航道。
可惜,这样的辉煌荣光却是短暂的,朝廷中那些天真而古板的大臣们用“古之明君,历代贤士,决无滥用民力,以张挞伐之事。”之类的陈腐朽识让中国从一个主张贸易和开拓的强大帝国转变成了闭关自守的巨人,也让中国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彻底从世界历史舞台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众正盈朝”的明代官僚们天真地以为,“禁耀武于海外,止扬威于番邦。弃异域之荒滩,养民生于中华,鼎力治家办学。”就可以实现“四海之人自俯首,五洲之地终一统,大明基业将永延。”
这些腐儒有一个共同点,对于国家军事实力和对外战争的威力带来的好处一无所知。他们总是以为,一个国家可以什么都不做,海外的国家就会争相“纳头就拜”,口中直呼“公明哥哥在上,请受小弟一拜”,然后杀猪宰羊,端上大盘金银细软,恨不得把全部身家都全盘奉上。
事实上,这种幻想中的情景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中国却从此走上了一条长达几个世纪的下坡路。曾有世界领先的航海技术的中国就此停滞不前——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都在尽全力去追赶数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落差。
装备了130门火炮的“至圣三位一体”四层甲板战列舰。
中国人率先研发出来的许多涉及航海、地图绘制、舰船设计的核心技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那些刚刚从暗无天日的中世纪中挣扎出来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法国、荷兰和英国人都如获至宝,吸收并改良了这些技术后,它们选择了被明朝皇帝们和满族的历代皇帝放弃的那条道路,并相继实现了对外开放和工业革命。
而上述这些欧洲国家的成功,都离不开强大海军的建设和海军武力的使用,以强大的海军为后盾,他们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并扩大殖民统治的地盘,直到最后出现了独霸一方的“日不落”帝国——“照耀大英帝国的太阳永不落下。”
对抗世界的皇家海军
特拉法加海战油画
作为大航海的先驱者,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5世纪初期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它们统治着大海,还垄断了东西方主要的国际贸易。而意大利因为地理位置也同样获益匪浅。虽然西班牙和葡萄牙当时已经形成了初步的帝国轮廓,但后来居上的荷兰和英国却让它们的宝座摇摇欲坠。
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信奉新教的英国和信奉天主教的欧洲各国冲突厮杀不断,各国都为了贸易、新发现的殖民地进行着血腥倾轧。1588年,英国的新型舰队成功地用消耗战击败了试图入侵本土的西班牙无敌舰队,这不仅代表着英国海军从防御型力量迈上了全球争霸之路,还代表着西班牙和葡萄牙就此沦为二流国家,丧失掉了争霸的资格。
英国虽然在16世纪就已经奠定了帝国的基业,但直到19世纪晚期,以维多利亚女王被封为印度女皇作为标志,这个帝国才真正达到了它的巅峰。就像那句格言所说的一样,照耀大英帝国的太阳永不落下:这是一个统治疆域超过12950万平方公里,治下的人口(估计)多达5亿的庞大殖民帝国。
虽然英国人在18-19世纪里称王称霸,不可一世,但他们并不是没有对手。海峡对岸的法国几乎和它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还同样在世界各地跑马圈地。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引发的混乱拖慢了法国人殖民的步伐,但这点延误很快就被一个来自科西嘉岛的矮个子皇帝追赶上了。
从法国大革命的废墟中崛起的拿破仑·波拿巴第一次统合了欧洲的力量(俄国除外),并将击败英国作为施展其宏图大略的关键。通过自己打造和俘获,拿破仑组建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虽然他最终在1815年的滑铁卢战役中被彻底击败,但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战不但让他入侵英国的计划宣告破产,还将拿破仑永远地驱离了海洋。
没有了海军的保护,法国的海外贸易实际上被冻结了,而英国人却趁机可以大肆扩张他们的海外贸易。拿破仑为了支持他的帝国,掠夺了整个欧洲,结果却让被征服的国家心怀不满,也给自己的衰亡打下了基础。
借此良机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巨人的英国,却得以充分发挥英国商业贸易的威力。虽然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还没有被真正运用到战场上,但是英国增加的财富却直接影响了战争。源源不断的税金不但为英国抵抗拿破仑提供了资金,还可以资助那些愿意在大陆上和法国厮杀的国家(即反法同盟)。
特拉法加战役的胜利,让英国皇家海军得以独霸海洋长达100年。虽然这场战役获胜的荣誉被归于霍雷肖·纳尔逊海军上将,但英国人得以取胜的重要原因,并不是只依靠天才般的将领:
虽然法国的战舰比英国的结实,但是皇家海军的舰船航速更快,更为灵活,最为重要的是,它们装备的火力更加强大。英国人在海战中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他们秘密开发出来了一种近战利器——大口径短炮,“Carronade”。
装在早期滑动炮架上的大口径短炮。
19世纪初期的军舰和300年前的相比,本质上并没有太大变化,即便是一级战列舰,排水量也不过2000多吨,但是却需要许多的人手去操纵风帆和摆弄火炮。比如纳尔逊在特拉法加海战中的旗舰“胜利号”上的船员就超过了800人。
但和300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被应用到了炮术实战当中。通过实验,海军发现了大口径实心炮弹的优势,但早期却没法在火炮口径、重量和射程之间找到平衡。
但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铸造技术的提高彻底改变了火炮的制造方式,枪炮再也不是中空模具浇铸打磨而成,而是先铸造成实心的金属粗筒,再用水钻钻膛,最后用蒸汽机驱动的设备旋削,从而制造出更为精密的炮膛,以充分利用发射药的推力。
在这样的技术背景下,苏格兰的卡龙公司率先发明了一种高射速,大口径的短管火炮。和以往的小口径长炮管的加农炮相比,这种火炮重量更轻,轻便短小,还能发射更大的实心炮弹。
这种火炮被安放在英国军舰的上甲板上,从而大大的提升了英国海军的近距离火力。而法国的间谍却从来都没有关注过这种武器。
除了优秀的将领,更为优良的武器,英国海军获胜的最大功臣,还是那些在一线殊死搏杀的水手。有人认为皇家海军是依靠传说中的严格恪守纪律才取得了胜利,这种说法只能说部分正确。因为法国和西班牙的海军官兵并不是什么无能之辈,不列颠水兵超越他们的地方在于高强度的训练,在于他们身处血腥惨烈的战场之中时,在恐惧的压力下仍旧可以保持这种纪律的能力。
受重伤的纳尔逊躺在“胜利”号的甲板上。他死后半小时,战斗取得了胜利。
不止一名法国水手说操控英国火炮的肯定是恶魔,因为他们重新装填和发射的速度竟如此之快。法军水手无力跟上敌人的发射频率,而且一艘英国战舰发射的舷炮轮数越多,对手的回击就愈加艰难。每次炮击之后,法国和西班牙舰队的炮手们都极为疲乏,这又会导致发射下一次侧舷齐射时会慢得多。
近距离交战时,枪炮长会下令减少火药的装填量。因为火药装得太多,炮弹会直接打穿敌舰的两层侧舷飞出去;少装填一些火药可以使炮弹冲力减弱,运气好的话它击破对面船身后会继续弹跳,最大限度地杀戮敌人。
密密麻麻的铁炮弹齐齐撞向军舰,横扫过没有防护的舰首和艉楼,许多炮弹会打破舰身或者直接从炮口射入,不是顺着整个炮火甲板横冲直撞,就是打中火炮,巨大的冲击力会将沉重的炮管和滑车掀飞,把沿途的人体切碎后再猛地撞上桅杆、甲板或者是另外一门火炮。
在这样的对轰下,法国和西班牙的舰队的炮手们损失惨重,不是被屠杀就是变成了残废。以至于到了战斗尾声时,遭到英国军舰近距离扫射时,整层火炮甲板的人都可能弃船逃跑,只剩一小撮负伤的倒霉蛋。
皇家海军在特拉法尔加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战胜。经年累月的封锁任务让皇家海军的水手们变得坚毅,他们的技艺得到磨砺,被打造成了训练有素的整体。团队合作、纪律、勇气,这些让皇家海军超越了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支海上战斗力量。
蒸汽机、螺旋桨、现代大炮和铁甲
纳尔逊时代的海军军官们都曾被无风或者微风的海面折磨得生不如死。但他们开始都不赞同在军舰上使用轮机,主要原因还是19世纪初期的蒸汽轮机并不成熟,推进效率不如风帆,故障率还特别高——这在战斗中才是最为致命的。
不仅如此,初代的轮机即便加满燃料最多也只能跑出100海里,虽然大家都公认在海战中轮机战舰具有无与伦比的机动力,但代价却是无法让人承受的:两个巨大的明轮就装在侧舷,挡住了1/3的炮口同时,还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最耀眼的靶子——哪怕这里挨了一发炮弹,这艘军舰在速度和火力方面就处于绝对劣势了。
这项技术首先被用在了商船上,通过不断试验改进,可靠的,节省燃料的高速轮机终于诞生了。英国和法国海军非常勉强地开始使用轮机,起初轮机仅被应用在拖船、通信船等辅助船上。19世纪30年代起,他们终于开始建造使用轮机的军舰。但是明轮船永远不可能取代风帆战舰,它们那巨大的外轮和侧舷凸起的罩壳占据了太多的空间,以至于无法安装最具威力的侧舷火炮。
这类战舰大部分时间仍旧使用风帆来节约煤炭,但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蒸汽动力战舰可以顺利 通过水湾和河道,在无风的时候追击敌人,这是任何一艘风帆战舰都无法做到的。
1841年1月,英国的蒸汽动力军舰“复仇女神”号击毁了清国水师的战船。
当蒸汽动力和英国的海洋霸权结合后,英国距离“日不落”的宝座又大步迈进了一步:新式科技让皇家海军可以在其他国家的主要河流中畅通无阻,也让他们可以在远离公海的地方行使武力。
英国人的蒸汽军舰的威力很快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入侵中国的英国舰队中有4艘蒸汽船,其中“复仇女神”号 (Nemesis)是世界上第一艘铁质船身的明轮护卫舰,是伯肯黑德钢铁厂(Birkenhead Iron Works)为东印度公司所建造的。她也是世界上第一 艘铁制战舰。
这艘军舰最大的优势在于吃水浅,可以在中国内陆的水道中穿行。明轮战舰虽然火力不怎么样,但它们能够拖着大型战列舰沿水道深入内陆。在1842年进攻上海的战斗中,英国海军动用了10艘蒸汽船,这些蒸汽船被紧紧系在战列舰的一侧,用这种原始的方式将蒸汽动力和老式战船的侧舷火炮组合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武器。
到了19世纪中期,不列颠王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工业强国,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皇家海军用火炮轰平了所有全球贸易之路上的阻碍,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而它们所采用的方式就是通过横行在海洋和江河上的坚船利炮,而不是那些攻城略地的陆军官兵。
大英帝国想要在全球肆无忌惮地行使霸权,靠的就是皇家海军能够随时在地球的偏远角落里亮出炮口,这也意味着英国要主宰蒸汽时代。
一个从来没有受过专业工程训练的英国农民弗朗西斯·佩狄特·史密斯和瑞典人约翰·埃里克松各自独立发明出了可以实用的螺旋桨——但是英国海军并不相信这个新技术——于是美国人建造的炮舰“普林斯顿”号成为了世界上第一艘使用螺旋桨的军用舰船。
皇家海军终于相信了螺旋桨的好处,老式战列舰“埃贾克斯”号是第一艘安装了螺旋桨的战列舰。在其后的几年中,英国将许多艘诞生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老军舰都装上了轮机和螺旋桨。法国第一艘螺旋桨战舰“拿破仑”号也于1850年下水,两年以后,不甘示弱的英国的“阿伽门农”号也下水了。
1853年,“威灵顿公爵”号木制风帆战列舰下水,它装载了131门火炮,速度可达10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战列舰,这艘战舰也是风帆战列舰的巅峰之作。
和纳尔逊时代的战列舰相比,这些军舰外表看起来区别不大,只不过是加长了船身还加装了烟囱和轮机。。法国人新建了10艘木制蒸汽战列舰并改装了28艘旧船。对于英国人来讲,这是一场输不起的军备竞争——因此皇家海军新造了18艘木制蒸汽战列舰并改装了41艘旧船。
仅仅过去了不到两年时间,法国人再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站到了技术前沿:他们出动了三艘全身覆盖铁甲的浅水炮舰,打得岸上的俄国炮台纷纷哑火。当最后一批木制战列舰还没有走下船台时,它们的时代就已经宣告结束了。
在几乎同时开始的蒸汽动力、现代火炮和铁制装甲这三大技术革命中,舰炮的改革遥遥领先于另外两项。直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欧洲军舰上使用的舰炮和西班牙无敌舰队时期基本上没啥区别,虽然装填和瞄准方面有所改善,也配备了更好的炮架,但仍旧是铸铁前装滑膛炮,发射的也依然是球型的实心铁疙瘩。
这种火炮和炮弹天然就很难提高射击精度:为了避免卡弹,不得不让炮弹明显小于炮膛,这样不但会让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推力大量损失,还会让炮弹在炮膛里面来回弹跳着前进,从而导致炮弹出膛时角度多变,无法预估。
铁甲舰首装上撞角,这种奇怪的设计在几十年里一直很有市场。
在几百年的海战交锋中,各国海军都意识到实心弹对于舰船的摧毁效果太过感人:经常发射了数千枚炮弹还无法击沉一艘战列舰。使用爆炸榴弹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是直到19世纪中期,爆炸(开花)弹和实心弹一样,都是球型的,它的引爆方式是把一个圆柱形的引信管先按照目标距离剪成和燃烧时间相应的长度,然后塞进或旋进炮弹的引信孔里,直到引信管尾部与炮弹外表一样平。
然后把炮弹从炮口塞进炮管,里面有一个预先放置的圆环形状的衬套会托住炮弹,保证让引信的头朝外,这样开火的时候,灼热的火焰会裹住炮弹,然后点燃引信管中的柱状硬质火药。
毫无疑问,这种炮弹的定时方式总是让炮弹早或者过晚爆炸,有时候手脚快的敌人还可以将落到甲板上“呲呲呲”冒烟的炮弹踢回海里。
于是,触发引信被研发了出来。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种炮弹在撞击目标时必须保证引信朝前,偏偏球型弹根本无法保证这点。海军也试验过圆柱形的炮弹,但这种炮弹同样会在空中翻跟头——除非能让它绕着炮轴旋转——而这通过在炮管里刻制膛线就可以实现。
想让膛线起作用,炮弹就得像子弹那样紧贴炮膛,而这么恐怖的发射药压力却是19世纪初期的铸铁火炮无法承受的。各国的军事工程师们想了各种办法:加厚炮膛或者在炮尾加铁箍。50年代初,美国的海军中校约翰·A·达尔格雷恩设计了一种瓶子形的舰炮,截面像个锥形,炮尾最厚,然后向炮口逐渐变薄。这种火炮明显比当时的舰炮更好,但仍然是种滑膛炮。
达尔格雷恩的舰炮最终被套筒炮取代。这种炮的炮筒由两根或两根以上同轴管组成,外管趁灼热时套在内管上、冷缩后就紧紧地箍住内管。而套筒炮的划时代之作就是英国设计的阿姆斯特朗炮。
尽管出现了上述技术的进步,但从第一艘铁甲舰的诞生到“无畏”号战列舰横空出世的半个世纪中,海战战术变化却不大:
这些现代战列舰上体积庞大、火力威猛的新式舰炮在发射时震耳欲聋、气势惊人,但海上往往波涛汹涌,交战时蒸汽轮机驱动的军舰位置灵活多变,可能就会连近在咫尺的目标都打不中了。
原因很简单,此时的舰炮射击,仍旧是要依靠瞄准手单独进行瞄准。他必须要看清目标,并且还要计算出本舰与敌舰的横摇、纵摇和偏舰的修正量。所以能否命中,除了经验之外,更多的还是要靠运气。
所以这个时期的大多数海军军官仍然期待着像纳尔逊时代那样进行海战:战列对战列,在近距离(不大于2公里)内进行漫长的相互平射。也因为这个时代的火炮对上越来越厚重的装甲非常吃力,炮弹的毁伤效果还不如风帆时代,于是撞角战术的复兴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些海军军官心目中,理想的交战方式如下:舰首装有最古怪的新式武器——撞角——的战列舰,离开自己的战列队形去撞敌舰;然后,手持单刃刀、手枪和长矛的水兵和陆战队员们,一窝蜂似地冲上敌舰去和敌人厮杀。
要知道,长矛这种兵器在皇家海军里一直列装到了1905年。至于军刀,直到二战初期,皇家海军的一名水手在突袭德国的“阿尔特马克”号军舰时还使用过。。。。
皇家海军曾经拥有许多远超对手的优势:有充沛的人力驾驶数目庞大的舰队,有众多在军舰制造方面超越对手的国有和私有船坞,船员和船长都有卓越的航海技术,有超绝的大舰队作战战术并且精通短距离火炮攻击。
但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由后膛装弹的来福炮、蒸汽机和军舰装甲,让英国人在数百年里积累下来的优势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装有高能炸药的炮弹,让那些木制三层甲板的军舰突然间都变成了易燃的柴火堆。
现代海军装备竞赛就此开始。每一种型号军舰的出现,对另一个国家的海军都构成了威胁;如果法国出现了一艘新的战列舰,两年以后英国就会建造出一种威力更大的军舰来对付它。军舰的装甲越来越厚,由铁换成了强化钢板,舰炮越造越大,炮弹也随之越来越重.射程也越来越远。
战列舰的吨位越来越大,火力也越来越强,同样,造价也越来越高。过去一艘老式的三层甲板战列舰,能够持续用个4-50年,而现在的铁甲舰,可能不到5年就过时了。
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是海军军舰的探索时代:是否保留风帆?采取中央炮塔还是在两舷安装大口径火炮?俄国人搞出了一堆极端设计,比如独一无二的正圆形战舰“波波夫加斯号”,意大利人也设计了一些快速而强大的战舰,但却把装甲全都集中在船身,首尾片甲不留。。。
当统一的德国也开始加入这场竞赛后,英国人的反击迅速而精准:他们把高超的设计和造船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成果就是1906年出现的“无畏号”战列舰,这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军舰,不仅成为了后来建造的每一艘战列舰的样本,同时也宣告了铁甲舰时代的结束。
永久改变了海战史的“无畏号”战列舰。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来源:不负人生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