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补充维生素D,降低40%痴呆风险!告诉你如何补充更有效

摘要:不完全统计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大约有5740万痴呆症的患者,每年新增就高达1000万例。在我国,痴呆症患者的数量同样高达上千万,高居世界第一,虽然这和我国人口基数大有密切关系,但是仍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不完全统计发现,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大约有5740万痴呆症的患者,每年新增就高达1000万例。在我国,痴呆症患者的数量同样高达上千万,高居世界第一,虽然这和我国人口基数大有密切关系,但是仍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痴呆症,广义上来说,是患者因为各种原因出现缓慢的智能减退,并且伴有不同程度的人格和性格改变。根据病因,可分为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样痴呆、额颞叶痴呆、血管性痴呆和路易体痴呆等。发病患者中大多是老年人,狭义上阿尔茨海默病通常称为老年痴呆。

患者因为脑损伤、脑部病变、脑卒中、颅脑外伤、中毒、缺氧、肿瘤、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症等多种原因,都有可能出现痴呆症。这些病变可能只局限于脑内的某一部位,对某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也可呈弥漫性痴呆,全脑都受影响,从而生理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痴呆是典型的退行性病变,目前只能通过药物等医学手段来延缓疾病发展,不能够逆转病情或者治愈。因此对于痴呆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是很大的打击。所以我们一直在倡导,面对痴呆,预防是要大于治疗的。

一、维生素D防痴呆?研究发现,补充维生素D,降低40%痴呆风险

上个月,由英国和加拿大两组研究人员协同试验证明:补充维生素D能够有助于预防痴呆症,降低痴呆发病率,延长无痴呆的生存期。

研究过程涉及到一万多名无痴呆的参与者,他们平均年龄为71岁。其中,4637人日常科学服用维D,另外7751人则没有,是对照组。

十年随访过程中,一共有接近2700名参与者发展成了痴呆症,其中有679名患者服用维D那一组的;而剩下的2017名患者都是对照组,没有服用维D的。

在对照组中,发展为痴呆症的患者中82.6%是阿尔茨海默症4.8%是路易体痴呆2.4%是额颞叶痴呆2.1%是血管性痴呆;对照来说,发生在维D组的比例为80.9%、4%、2.4%和0.6%

最终,两组比对,研究团队发现,维D组的人患全因痴呆的风险要比对照组低40%左右,女性低49%,男性则是26%。因此对于男性来说,女性服用维D的收益更显著。

研究人员表示,维D不仅能够在维持骨骼和肌肉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还能帮助免疫系统抵抗感染和癌症。此外,本次研究充分说明了维D在预防痴呆这一方面也有着潜在的作用。

学者认为,维D能够参与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的清除减少tau蛋白的堆积,这两种蛋白一直被广泛认为是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症引起的痴呆的两大根本病因

因此,这项研究就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维生素D很可能成为新一代预防痴呆症的有效药物。

但日常生活中,维D的来源相对于其他维生素却不是很广泛:太阳释放出的紫外线是维D的最主要来源。不过相对来说,想要通过食物补充维D,范围就比较狭窄了。

常见的富含维D的食物有沙丁鱼、红鲟鱼等海鱼。虽然蛋黄和动物肝脏中也有,但是含量不太多。

所以对于想要补充维D的朋友,建议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晒太阳,这是最直接高效的来源,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通过吃海鱼来补充。

不过能导致痴呆症发生的原因实在是太广泛了,因此我们想要做好预防,不能只去追求降低风险。我们也要记住一些容易提高痴呆风险的事情,做到科学规避,这也是预防的一种方法。

二、好好爱自己的身体!Alzheimer's Dement:患病多、痴呆风险高

近日,我国浙江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发现:和没有或者只有一种慢性病的人相比,多病的人发生痴呆的风险更高,并且这份风险会随着慢性病次数的增加而显著增高。

这里我们要先解释下多病的含义:临床上,通常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慢性疾病共存的病理状态称之为多病。此前,不完全统计就发现,我国大于65岁的老年人中,有70%以上都处于多病状态。而多病为什么会提高痴呆发生的概率呢?我们还是要回归到研究中去。

这项试验涉及到接近6000名退休的参与者,主要慢性疾病包括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肺病、心脏病、脑卒中、关节炎、癌症以及心理障碍和精神障碍

十年的随访期内,一共有701名参与者发生了老年痴呆,其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和心理障碍的参与者发生痴呆的风险明显更大,癌症、肺病、关节炎等和痴呆症发病风险无显著相关。

这种关联在所有痴呆症病理分型中都很显著,不管是阿尔茨海默症还是其他类型的痴呆。并且对于在随访期间没有发生新的上述疾病的参与者来说,每增加一种新的慢性疾病,痴呆症患病风险也会上升

因为本身所涉及到的慢性疾病很多,因此慢性疾病和痴呆症之间具体的病理关系并没有完全阐述。不过我们通过数据能得知,多病的患者发生发展轨迹和痴呆症发病风险密切相关。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尤其是老年人,通过预防慢性疾病来预防痴呆非常重要,并且如果不幸已经罹患某种慢性病,那么病情监测也很重要。尤其对于多病患者,通过定时复查来管理自己的身体健康,对于预防痴呆是很有必要的。

此外,除了慢性病以外,慢性疼痛也被认为能够增加患痴呆症的风险。近日一些来自澳洲的学者就通过论文指出了这个问题。

他们展开了一项涉及到366383名无痴呆症参与者的研究。试验过程中,学者评估了参与者髋关节、膝关节等数个部位疼痛情况和持续时间,并分为了六组:无慢性疼痛、1~4个部位慢性疼痛(分为4组)和全身疼痛

13年随访结束后,统计得知共有4959名参与者罹患痴呆症。对比资料发现,慢性疼痛部位越多,患上全因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就越高,但是和血管性痴呆、额颞叶痴呆没有显著关系。

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来,慢性疼痛也是导致个人痴呆风险升高的一个因素,并且是一个被低估的病因,但具体机理还需深入研究后才能阐明。

综合两个实验,我们不难看出,平时身体出现不舒服,尤其是慢性病和慢性疼痛这样难以治愈的疾病,对于痴呆发生也是很重要的诱因。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预防这些慢性不适以及在发病后合理定时监察并治疗疾病也是预防痴呆不可或缺的。

不过能够增加痴呆风险的也不只是这些看起来很可怕的疾病,我们平日里一些小细节上的不注意,或许也为提高痴呆发病风险埋下了隐患。

三、想没想到?研究显示,挖鼻孔会增加痴呆风险

如果说挖鼻孔能导致增加痴呆风险,你会信么?

这并不是开玩笑,来自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就通过实验证明真的存在这种风险。

首先,在进入到实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种微生物,叫做肺炎衣原体。不少朋友可能熟悉它,也因它而感染过疾病。这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呼吸道病原体,是肺炎发病的重要元凶之一。

过往认为,肺炎衣原体进入到人体内,只是感染鼻粘膜和肺部。不过近年来多项研究都指出,很多呼吸道之外的疾病同样拜它所赐,如动脉粥样硬化、炎症性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症,以及我们今天的重点——痴呆症

尤其是痴呆症中的典型疾病,晚发型阿尔茨海默病,这类患者的大脑中也被检测出存在过肺炎衣原体,甚至是活的肺炎衣原体。这一切迹象都表明这种微生物能够造成中枢系统的某种感染,从而导致痴呆症的出现。

澳大利亚这组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先是给小鼠的鼻粘膜接种了肺炎衣原体。随后的72小时,小鼠的嗅觉神经、三叉神经、嗅球和大脑就被感染;

7天后,小鼠大脑中关键调控通路发生紊乱28天后,发现小鼠大脑中β-淀粉样蛋白明显沉淀,这是阿尔茨海默症的标志性病理特征

学者表示,小鼠鼻腔中的嗅觉神经是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肺炎衣原体可以直接通过该神经进入到大脑,从而不用穿越血脑屏障。这是一条捷径,嗅觉神经的特殊构造给予了衣原体“搭便车”的机会。

肺炎衣原体在进入到大脑后,直接入侵中枢神经系统脑细胞不得不通过沉积β-淀粉样蛋白来作出回应,从而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发。

此外,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小鼠来说,嗅觉神经是一条可以让无数细菌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通过鼻腔直接进入到大脑的天然通路。

目前人类可能也存在这样的通路,但是还没发现,不过已经有多个临床案例发现人类大脑也存在过肺炎衣原体,这就证明这样的通路是极大概率存在的。

鉴于我们还没有发现人类的这条通路到底是什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预防肺炎衣原体进入大脑是不现实的

因此,我们的选择就是不让病原微生物进入到鼻腔中。而挖鼻孔和拔鼻毛的过程中,都可能导致我们直接把微生物“送进去”,并且挖鼻孔和拔鼻毛也容易破坏鼻粘膜,从而增加这些微生物进入到大脑的数量。

并且鼻粘膜和鼻部毛细血管非常脆弱,一旦发生破裂会大大降低局部的抵抗力。这样病原微生物即便没有到达大脑,也可能在头面部其它部位“犯上作乱”,引起一系列感染和炎症,典型的就是海绵窦炎

鼻子还正好处在危险三角区的正中央,这部分没有静脉回流的能力,致病菌很可能就顺着血管跑到大脑,引起脑膜炎等危重疾病。

所以平时千万不要肆无忌惮地挖鼻孔,如果有鼻屎的形成,建议用棉签浸满干净的清水,轻轻擦拭清洗即可。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痴呆和多种慢性疾病一样,都是目前医疗水平完全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我们做好预防就尤为重要,多做降低其发病风险的事情和不做提高其发病风险的事情。

补充维生素和减少挖鼻孔的次数、预防慢性病和监测慢性病病情对于我们来说其实难度都不大,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举措。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坚持做下去,对于降低痴呆症发病风险,是很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incident dementia:Effects of sex,APOE,and baseline cognitive status[J].Alzheimer’s & Dementia:Diagnosis,Assessment & Disease Monitoring

2.Chen H, Zhou Y, Huang L, Xu X, Yuan C. Multimorbidity burden and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in relation to later-life dementia: A prospective study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Nov 25]. Alzheimers Dement. 2022;10

3.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pain and risk of incident dementia: finding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BMC Med 21, 169 (2023).

4.Obesity-Associated Neurodegeneration Pattern Mimics Alzheimer’s Disease in an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J].Journal of Alzheimer s Disease

5.Chlamydia pneumoniae can infect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via the olfactory and trigeminal nerves and contributes to Alzheimer’s disease risk[J].Scientific Reports

来源:健康科普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