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代背景这两年税务稽查越来越严,金税四期上线后,很多老板发现传统“买票冲账”的路子行不通了。尤其是年营收过千万的企业,利润看着高,但交完25%的企业所得税和20%分红个税,到手只剩不到六成。有个做建材生意的张总和我吐槽:“去年公司赚了1000万,光税就交了40
时代背景
这两年税务稽查越来越严,金税四期上线后,很多老板发现传统“买票冲账”的路子行不通了。尤其是年营收过千万的企业,利润看着高,但交完25%的企业所得税和20%分红个税,到手只剩不到六成。有个做建材生意的张总和我吐槽:“去年公司赚了1000万,光税就交了400万,剩下的钱还要投设备、发工资,压力太大了。”
痛点场景
像张总这样的老板不在少数:公司账上利润高,但实际到手钱少;想给高管发奖金,个税一扣直接腰斩;业务合作方要发票,自己缺成本票还得硬着头皮交税。更扎心的是,同行老王明明生意规模差不多,年底一算账,税却比自己少交200万。张总气得拍桌子:“这哪是做生意,简直是给税务局打工!”
解决方案
其实老王用的方法并不复杂——他注册了三种公司:
1. 个体工商户(解决缺成本票问题)
老王把公司的市场推广、技术服务等业务外包给自己名下的个体户。比如一年500万的推广费,个体户开票税率只要1.66%(增值税1%+个税0.6%),而原来公司交25%企业所得税+20%分红税,直接省了100多万。安徽、江西等地的园区还能申请“双免政策”,年开票120万以内连这1.66%都不用交。
个人独资企业(拆分高利润业务)老王在浙江某税收洼地注册了“XX设计工作室”,承接公司500万的设计业务。由于当地核定个税仅2%,加上增值税和附加税,总税负不到5%,比原来40%的综合税负立省175万。有个做软件开发的李总更狠,直接把研发团队搬到贵州的园区,每年省下300万税费。
税收洼地的有限公司(合规拿补贴)老王把华东区的销售业务独立出来,在河南某园区注册了新公司。当地政府把企业缴税的“地方留存部分”返了70%,光是去年1000万的销售额就拿到80万返税。有个做工程的老板更聪明,把采购中心设在上海自贸区,每年光增值税就省下50万。
真实案例
苏州一家服装厂老板,去年把电商直播团队拆分成3个个体户,把物流仓储业务注册成海南的有限公司。原本要交380万税,现在通过业务分拆、利润转移,实际只交了190万。用他的话说:“省下的钱够开两家新门店了。”
常见问题
1. “这样操作算不算偷税?”
只要业务真实、合同流水齐全,这就是国家允许的税收筹划。比如个体户给主体公司开发票,必须实际提供市场调研、咨询服务。
“迁移公司会不会增加成本?”现在安徽、河南等园区提供免费注册地址,连银行开户都有专人代办。很多老板连园区都没去过,全程线上办理。
“政策能持续多久?”像浙江、江西的核定征收政策已稳定运行5年,上海自贸区的返税政策更是写进地方政府红头文件。只要提前规划,吃透规则,就能长期享受红利。
最后说句扎心话
聪明的老板早就把公司拆成“个体户+个独+园区公司”的组合拳,一边做生意一边合法节税。而那些还在用个人卡发工资、用白条抵账的老板,说不定哪天就会被税务系统“盯上”。税务筹划就像买保险——平时用不上,关键时候能救命。
来源:安东夜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