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10年了,血糖突然恢复了正常!医生说,病情加重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3:23 1

摘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专家朱大龙教授曾指出:“糖尿病的真正危险,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糖变化背后的代谢异常和器官损伤。”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专家朱大龙教授曾指出:
“糖尿病的真正危险,不在于血糖的高低,而在于血糖变化背后的代谢异常和器官损伤。”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多年后,血糖水平突然“回到正常”,本应是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却在医生口中变成了“病情加重”的警讯。这种似乎“反常”的现象,其实隐藏着糖尿病演变过程中的深层次危机。

血糖恢复正常,真的表示病好了?

从表面来看,血糖正常意味着胰岛素分泌或使用恢复了平衡,但对于“糖龄”超过10年的患者来说,这种“转好”往往不是治疗的成果,而是胰腺功能濒临枯竭的表现。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玲教授指出:
“长期糖尿病患者若在未调整药物或生活方式的情况下,血糖突然降低,需高度警惕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

这类患者的胰腺已经耗竭,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甚至接近消失,身体无法再维持血糖波动,出现一种假象——血糖看似稳定,其实是内分泌系统已‘力不从心’。

胰岛功能“熄火”:糖尿病的沉默陷阱

胰腺就像一台发动机,胰岛β细胞是它的核心零件。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糖”环境中,这些细胞持续工作,逐渐疲惫甚至死亡。

中国糖尿病学会2020年发布的《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
“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5~10年后,约有60%的人群胰岛功能显著下降。”

当胰岛素分泌几乎为零时,血糖不再大起大落,而是缓慢下降或保持在“正常”范围,但此时身体的代谢调节能力几乎丧失,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反而上升。

正常血糖背后的“代谢黑洞”

血糖正常并不等同于糖代谢正常。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肝脏、肾脏、心血管等器官的代谢能力已经有所下降,即使血糖下降,糖脂代谢紊乱依旧存在。

例如: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偏高: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低血糖频发:由于胰岛素使用过量或肝糖原储备不足。肌肉减少、体重骤减:代谢率下降,提示糖尿病恶病质(Diabetic cachexia)风险。

美国梅奥诊所(Mayo Clinic)研究团队在2021年《Diabetes Care》发表论文指出:
“血糖恢复正常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40%以上存在隐匿性糖尿病并发症。”

药物调整失误,可能加速恶化

糖尿病治疗中,药物调整需要精准把控。一些患者看到血糖恢复正常,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二甲双胍为例,这是一线降糖药,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若贸然停药,不仅血糖可能反弹,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2年临床共识指出: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评估胰岛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状态,切忌仅凭血糖数值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视角:气阴两虚,虚不受补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消渴”范畴,病机多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当患者长期服药控制后,体内脏腑功能进一步衰退,出现“虚不受补”的状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内科陈士铎主任指出:
“部分‘血糖正常’糖友实则为阴阳两虚,脾肾亏损,若不调理脏腑根本,易演变为虚劳、痿症等慢性病态。”

中医调理建议:

健脾益气:使用黄芪、党参、白术等中药材强化脾胃功能;滋阴清热:如知母、麦冬、玄参,有助于缓解“虚热内燥”;调肝肾: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帮助延缓肾精流失。

这类变化,不能掉以轻心

以下几种信号,提示血糖正常背后的隐藏危机:

体重突然下降,尤其是肌肉减少;餐后低血糖发作,尤其是空腹时头晕、出汗;不明原因的乏力、视力模糊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6.5%,但空腹血糖正常尿蛋白、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损伤

这些变化表明,糖尿病已经不仅仅是“高血糖”的问题,而是一场系统性代谢疾病的全面展开

专业建议:别被“好消息”误导

面对血糖突降,尤其是多年糖史的患者,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出科学应对:

1. 完善检查,排查病因

进行全面的代谢功能检查,包括:

糖化血红蛋白(HbA1c)C肽检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肝功能、血脂、心电图等并发症筛查

2. 维持药物治疗,切勿停药

即使血糖正常,也要在医生指导下继续用药。可适当减量,但不能擅自停药。

3. 营养与运动均衡

加强蛋白质摄入,预防肌肉流失;避免剧烈运动,推荐中等强度的快走、太极等;定时进食,避免空腹时间过长。

4. 中西医结合调理

西方医学注重代谢控制;中医药注重整体调和,提高脏腑功能。

两者结合,有助于延缓糖尿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结语:糖尿病控制的是“系统”,不是“数字”

糖尿病是一场持久战,控制血糖只是表面,真正要防控的是背后的“代谢风暴”。血糖正常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体内的胰岛功能是否健康,器官是否受损,代谢是否稳态。

血糖突然恢复正常,不代表胜利,反而可能是胰岛耗竭的警讯。

应以科学态度看待血糖变化,持续监测身体各种信号,调整治疗策略,做到“未病先防,已病早治”。

医学资料与研究文献参考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李玲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胰岛功能衰竭预警机制探讨》陈士铎,《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整体观》——发表于《中医杂志》2022年第12期朱大龙教授,《糖尿病代谢异常的早期识别与调控》——中国医学科学院年鉴2023

糖尿病的“敌人”从来不是血糖,而是对身体变化的忽视。愿每位糖友都能读懂身体的语言,走在健康的正道上。

来源:全科医师阿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