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飞:享誉世界的人工智能教母,是怎样炼成的?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14:22 3

摘要:她用灵动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也用科技范的笔触,讲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我看见的世界》这本书,是华人女性科学家李飞飞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工智能发展史。

她用灵动的文字,回忆了自己从底层移民成长为顶尖科学家的非凡之路;也用科技范的笔触,讲述了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突破;

更以女性的灵眸视角,带领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人工智能新世界。她确信,人工智能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但也对其发展方向提出“以人为本”的警醒。

企业家李开复在推荐语中写道:“李飞飞博士是世界人工智能领域的先锋。她是人工智能的布道者,也是榜样,更是这场重要科技革命的良知之声。”

长不大的父亲,渴望逃离的母亲

1976年,李飞飞出生在北京,作为独生女,她从小就能从看似平静的家庭氛围中感觉到大人因为一些事情而惴惴不安。

父亲绝对符合她心目中理想的父亲形象——英俊整洁,有一头浓密的卷发,戴着与电气工程师职业气质相符的角质框架眼镜,看起来像年轻演员,或者是垮掉派诗人。

他一辈子都像没长大的孩子,对任何严肃正经的事情都严重过敏,经常突发奇想,随性而为。在女儿李飞飞面前,他仿佛是女儿的同龄人。

有一次,他找来各种零件,动手组装了一辆带挎斗的自行车,然后把年幼的李飞飞放进挎斗里,带她去自己常去的公园和偏远的乡村。

父女俩会花好几个小时做他最喜欢的事:捉蝴蝶、观察悠然地躺在稻田里的水牛、捕捉野生啮齿动物和竹节虫,然后带回家当宠物。

置身于大自然,父亲乐在其中的专注让李飞飞意识到,不论他是有女儿或者儿子,亦或者是没有孩子,他都会这样度过午后时光。

这样一位父亲,在不知不觉中为李飞飞展示了最纯粹的好奇心,在她心中播下哲学的种子,成为塑造她人生的最大力量。

幼年时期的李飞飞和她的父母

李飞飞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源自父亲,为这份好奇指明方向的则是母亲。她的母亲,原本是高中老师,后来成为办公室职员。

母亲天生的敏锐头脑,源于家族智力基因——她的祖母是晚清时期第一批上大学的女性。加上极强的自驱力,母亲上学时的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中意的大学随意挑选,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文革的爆发让李母深陷社会世代斗争的反动一侧,人性的偏见将她推入困境。

曾经意气风发的母亲,从此变得麻木。美丽的外表下藏着天生的叛逆,这注定让她对约束和礼仪规范嗤之以鼻。

渴望逃离的李母,自幼沉浸于书海。有了女儿李飞飞后,又鼓励女儿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所以,学生时代的李飞飞不仅熟读鲁迅的作品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还阅读了《第二性》《双城记》等西方经典著作。

年幼的李飞飞无法理解母亲为何渴望逃离,但读的书越多,就越像母亲那样,热爱现实世界之外的幻想国度。

大智若愚的父亲,聪明又高傲的母亲,在性情上并不般配。两人婚姻的基石,是别无他人取代的理解。

换个角度看,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的父亲,和藐视社会规范的母亲,实属意气相投的伙伴。他俩对女儿李飞飞的教育方式,同样不走寻常路。

“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赢”

李飞飞的成长阶段在成都度过,这里是她母亲名义上的老家。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母亲随同家人被迫背井离乡,从杭州流离至成都,在此定居。外祖父每忆及动荡之前的往事,总会痛心疾首。

当年,他在学校出类拔萃,后来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放弃学业,从此陷入多年的贫困之中。他在战乱年代引发的郁郁寡欢,和何以为家的不确定感,传递给了儿女子孙。

李飞飞童年的家,位于成都当时的外环路旁边,一栋苏联风格的塔楼之中。这条环路处于城市边缘,一侧是工业,另一侧是农业。

除了父母,外祖父母也是李飞飞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每到星期天,她会和父母走路去几百米外的外祖母家。全家人挤坐在圆形餐桌旁,一起品尝外祖母精心准备的白米饭、红烧肉、小葱拌豆腐,还有一道精致的素什锦。

外祖父母对李飞飞的培养方式契合她父母的价值观。这对老人没有重男轻女的观念,他们对李飞飞疼爱有加,但从来不会以爱的名义管束她。

他们给外孙女买了很多书,其中包括海洋生物、机器人、中国神话等各类主题。他们还鼓励外孙女展开想象。

李飞飞从小阅读各类书籍,家人鼓励她展开想象

在李飞飞的印象中,快意的小学时光中止于某个平淡无奇的下午。那时,小学即将毕业,老师让女生先回家,然后对留下的男生说了一番批评兼顾鼓励的话。

偷听到训话的李飞飞,从老师的话语中意识到了性别歧视,除了震惊,她感到深深的愤怒。但恰恰是这些话,强化了李飞飞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理念:

“无论周围有什么障碍,都要奋力超越现实,构想出更加广阔的未来。

如果说数学和科学这类领域是属于男生的游戏,那又怎样,学习毕竟不是球赛,他们无法阻止我上场参赛。我暗下决心,一定要赢。”

后来,李飞飞进入一所吸引全市优秀学生的中学。在那几年里,对女孩的偏见让她来越不耐烦,这种情绪逐渐超出课业范围。

她把头发剪得极短,拒绝穿裙子,全身心投入出乎他人意料的兴趣之中,比如航空航天科学、高超声速飞机的设计、不明飞行物等超自然话题。

课余,李飞飞习惯和骑单车、爱打闹、聊战斗机的男同学混在一起,为此获得“假小子”的称号。

她深知,不管自己多么颓废,父母始终站在自己这一边。

青春期,跌入人生谷底

李飞飞的父亲聪明、爱玩,喜欢标新立异,有时会在小事上离经叛道。

在李飞飞上小学校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通知大家准备统一的白色纽扣衬衫,参加即将举行的校运动会。父亲读完参会要求,脸上露出顽皮的笑容。

结果,参加运动会那天,在一片白衬衫的海洋中,唯有李飞飞的衬衫上是彩虹色的纽扣。

与父亲以调皮取乐对抗规则不同,母亲会在自己的价值观受到质疑时进行防卫和守护。有一次,中学老师喊她去学校,就李飞飞的学习态度进行沟通。

老师认为李飞飞的阅读书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勃朗宁三姐妹的书、关于战斗机的、关于不明飞行物的,都是没有重点符合课程价值观和理念的文学作品。

老师希望李飞飞把个人兴趣放一边,专心学习对未来最有用的东西。

“这是飞飞想要的吗?这是我对她的期望吗?”母亲说完这样两句,感谢老师抽出时间跟自己沟通,然后向一旁的李飞飞示意准备走了。

1989年,李飞飞发现父母沉浸在神秘的亢奋情绪中。

有一天终于向她挑明,父亲要离开一段时间,去美国。还告诉她,这个决定只是第一步,以后还有更大的计划。

李飞飞无法理解父亲离开的原因,更无法体会父亲的西行之路需要多大的勇气。她以为,父亲抛弃了母亲和自己。

正值青春期的李飞飞情绪容易波动,在学业上也失去优势。经历一年的挫败之后,自尊心严重受创,考试成绩不断下滑。

是父亲的突然离开带来的精神创伤所致?还是母亲的阴郁和疲惫让自己日益忧虑?找不到答案的李飞飞陷入迷茫之中,意志消沉,可谓跌入人生谷底。

不管怎样,她对父亲的思念始终没有改变。就在她最想念父亲的时候,心中豁然领悟——

物理学一直是父亲思维的隐形基础,而她所怀念的关于父亲的种种情景,正是物理学想要给自己的东西。

突然感受到物理学新维度的李飞飞,重生一般重新学习物理,如饥似渴地探索着其中的奥秘。第一次考试,就拿到了全班最高分。之后,她的成绩一直独占鳌头。

初二结束时,李飞飞意识到,自己爱物理学,就像父母爱着他们跟她分享的追求一样。这份爱,简单而纯粹。多年以来,李飞飞对文学的热爱丝毫未减,但物理学早已成为她观察世界的镜头。

而当她还是个中学生,第一次发现物理学的美感,她知道,自己可以追逐梦想了。

来源:江徐的自留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