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零乡》的唐国明: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此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0 14:22 1

摘要: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

哇,开创半途主义的著名作家唐国明咋说: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此刻

唐国明, 于2011年开始发表、2016年出版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里、找到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做出了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2018年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半途主义就如前所未有的给世界带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精神的唐国明,最初以《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出版了成熟部分的《零乡》一书中表达的那样: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两组项数相同数差为1为2的连续数之和的数差规律,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体;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1、

我宁可活着享受被人类评说一天的幸福,也不愿承受埋进泥土后再被颂扬万年的痛苦。

我以脑袋装下了所有,所有的所有也装下了我。我以日食一餐的身体,成就了自己千古流传的魂灵与诗文。

∮2、

我们都是途中人。在一部伟大的千古流传的经典巨作面前,你拥有再多财富,哪怕你拥有天下,你终将死去,不再能创造什么,也不再能拥有财富与天下;而伟大的经典巨作,仍然在世世代代为社会创造看得见的财富,发挥着看不见的影响力。

人人都是社会的小人物,人人都是世界的大人物;人人都是梦中的大人物,人人都是现实里的小人物。

我们已经没有远方,没有别处,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一条让我们无路可逃之路,只有“零乡”。我们是一群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此刻只在途上的人。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此刻只在途上,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状态。

置身世界之中,处于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的悬置状态,就是“零乡”。

我们都是无归途中的“零乡人”,我们都生活在走往一个又一个他乡的途中与路上。

在途上告别此刻,在路上走向下一刻,在一条无路可逃的路上走向那一刻。

我们一无所有到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只有被过时、被变、被隔离、被债务、被迷惘。一无所有的我们,一出生就成为了一无所有的租客。

在提前消费自己未来的圈套里,我们在无路可逃的还债路上,早已沦落成了金钱的奴隶。

人生就是在时间之路上与空间之途上此在。只在此刻、只在途上,才能流传千古。

我们不是一个未知数就是一个定数。我们没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只有此刻。此刻的你在思过去、现在、将来,你不是在过去、现在、将来,只在此刻以各种方式与过去、现在、将来发生联系,所有的过去、现在、将来都成了此刻,所有的一切都融合定格在了此刻。

∮3、

世界是互联网,国家是一台电脑。

学校是个培养人才的地方,不是培养奴才的地方。我们是来成为人才的,不是来成为奴才的。

从来处来,到去处去,从途上来到途上去,从路上来到路上去。

小说是一个什么都装得下的大口袋。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途,人生下来就开始在自己的路途上,重复一事,了此一生。

前途是什么,是脚下的路。在围绕吃、穿、住、行不断转圈的世界里,我是个把梦想当天空顶在头上,把生活当大地踩在脚下的人。

人每天在途上离开一个又一个自己,离开一个又一个地方,离开一个又一个事物与一个又一个人。

我们在讲“公元1973年作家唐国明出生”的时候是在此刻,在讲“明天12点”的时候,也是在此刻,不见过去了的“公元1973年”,也不见“明天12点”。

我成就了《红楼梦》,《红楼梦》也成就了我。

我们逃离了一座奴役自己的城堡,又被一切理所当然的奴役。

在途上我们时刻与过去、现在、将来相逢,也时刻与过去、现在、将来告别。

我来自清风明月之家,长于闲云流水之处,寄存于山水烟火书声之间,徘徊于书香门第、金城银堡、金户权门之外。

在呼啸而来,呼啸而去里,一切像江河一样呼啸涌向此刻。在呼啸而去,呼啸而来中,我们是从一个别处走向另一个别处的过客。

没有文底诗蕴的盛世坟场,城市就是一条永远让人没归属感,在途上漂泊的路。

天下的路是天下人走出来的。

国与天下是皇帝家里的,叫家国;大家的家叫国家。

按能力分工讲法制的社会是分工制社会,不按能力分工以血亲人情分工讲等级的社会是等级制社会。

一切在路上流逝,一切在路上迎面而来。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不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只能拥有此刻,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他们只代表他们的利益,我们只代表我们的利益。

“零乡困境”就是一种无古无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此刻在途上、未知前程无归的独在。

∮4、

我是一只渺小黑色的蚂蚁,已爬到珠穆朗玛峰顶上成就了伟大的自己。

唯有此刻能抓住我,我只能抓住此刻。

作品就是一个作家的来生。

在天、地、国、家、人的场域中,饮烟茶霞酒,啃泉肉石骨,做喜欢做的事,走喜欢走的路,做想做的人。

有些事就像天空与大地,你接不接受,它已在那里。

此刻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涌现,过去、现在、未来只涌现于此刻。此刻呼应着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呼应着此刻。此刻在等待此刻。

一个富有万个贫;生走地途,死上天路;骨浮风上,魂游水中;总不出路途,总是在道上。

文学艺术是天空,科学技术是大地。人需要天空与大地。

若读者是天,作者是地,以地顺天意;若作者是天,读者是地,以天意达地。

大地让你劳作,天空让你飞翔。唯清风明月与青山绿水才是吾妻儿。

此刻面向过去、现在、将来,过去、现在、将来,来到此刻;一切于此刻途上相见,一切于此刻途上告别。时间没有尽头,道路没有尽头;你以为到达的尽头不过是某个未知的半途。

我们只拥有此刻。我们只有走在途上才有飞涌起来的感觉。

∮5、

稻谷疯长,泥土飞扬的山坡,那就是出生我的故乡。我就像个意外。写出千古流传作品的理想,就如同长在我身上的骨头;不计功利得失地坚持做一件让世人祖祖辈辈记得之事的情怀,就如同长在我身上的肉;耐得寂寞,守得清贫的品质就像流在我身上的血。

人再怎么伟大,也是图一碗饭。不要把要做100年的事,用1年、10年、20年、30年、40年、50年就做完了。

我如一只蚂蚁爬上了月亮,我如一根藤,我从天空一飞而下,在一条又一条通往世俗生活的路上攀爬。

人在途上行走:有的是在做加法与乘法,离自己想象的目的越来越近似的;有的是在做减法与除法,离死与终结越来越近似的。

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只拥有此刻,此刻是我们的唯一。此刻是1时,是将来2的一半,此刻是2时,是将来4的一半,此刻是4时,是将来8的一半。飞矢为何不动,是矢总与时俱进地在途上的此刻。

无钱买柴,拾叶煮茶,思血想肉。鹅毛诗是我的粮食、香草、清风明月的女子。

生活无穷无尽地涌现此刻。我们眼中的世界是从过去、现在、将来涌现于此刻的世界。我们从故乡走向他乡,从路途上逃离向自己向往的地方。

大地是事实本身,天空是意义本身。我们被装在大地与天空的铁笼里,金钱成了我们在途上不停奔波的轮子与引领我们通向每个方向的路。

∮6、

我们永没有满足感,总在欲望的途中。我们只能看得见此刻。

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成为那个不需要别人来同意的自己。我们不想要已有的东西,不想要那个已被定义的、最可靠、最安全的那个理,不想要一个本来无法定义说明的、却已被用充分理由说明的合理世俗。

世界真理说一千遍才会成为事实。

死随时跟着生,生随时跟着死。我们像河流一样,一下停在这里,一下流向那里。

离开了此刻我们什么都不是。

先问天空与大地有不有价值,再问我文学有不有价值。

死就是活着的另一种方式。人总是在途上成为人的。人有过去、现在、未来,但人总在此刻,总成为此刻在途上我们所见的样子。此刻我们总在途上成长,总处在半途状态,总会有“过去、现在、将来”来满足我们此刻的欲望。我们老想满足此刻的缺失,而不断产生欲望,而使自己永不满足,永在半途之中。

我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更不是未来;我不想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样子,更不满足于此刻的样子,所以总在途上去追寻那个梦想的、又可能追寻不到的样子。

世界就是你死我活、你活我死的共存。

我们在途上不断被解释,不断被改变。

选择是在一个框架下的选择,服从框架像服从自己,在框架内主宰自己的命运,在框架内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自由。

人不是在精神之狱中,就是在物质之牢中。

让处在中心的一圈一圈地下放到边缘,让边缘的一圈一圈提升到中心,这样“中心↔边缘↔中心”不断循环,不断换血。

我们一生出来就被放在一个现成的文化摇篮里,我们就这样从自然的危险中落入社会生活的焦虑之中与世俗生活编织的网中。

∮7、

零乡就是无归的精神世界。我们都成了途上人。故乡成为了一条你不能停下只有奔走的路。

诗与哲学的出路就是思与诗结合出一条流淌到世界人心的河流。

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知,我知道我自己一无所有地走在一条无所不有的路上。

我不想成为一个你知道的人,想成为一个你不知道的人;我不想成为别人的已知数,只想成为一个他人不知道的未知数。

我们总是处在面向未来的半途之上。

我们活在想象的命运共同体里,活在用文字叙述与影像表达出来的,却与我们从没有照面又有联系的世界里。

我是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长风情怀的贵族,半途主义勇士,清风明月先生,无校园的社会大学教授。

我们永不停留地走在途上,我们总是在此岸到彼岸的途上,我们不拥有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只生活在此刻。

∮8、

路一条又一条从我心中飞涌出来,通向四面八方,天上地下。理性的哲学老说道理,感性的哲学好像什么也没说,但什么都说了,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世上有诗国与王国之别,安居乐业之国是诗国,得过且过之国是王国。

世界让血成了江河,肉成了泥土,骨成了山峰。

从冬天到春天太冷了,要关上门;从夏天到秋天太热了,要关上门;我就这样被春夏秋冬关着,被关在不是人住的八平米内,写着流传千古的诗文。

人在途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

文学艺术像是天和地,对你发生着让你看得到、感觉得到、又摸不着,但同时你又不知道的作用。

∮9、

大地一片干净,心灵一片空茫。不知何去何从,总在天地中央,总在半途之上。远方的远方还是远方,路上的路上还是路上,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只是在途上、在此刻;不是在别处,也不是在远方,只是无穷无尽地在路上。

每个离乡的人,都抓了一把故里的泥土去远方掩埋回家的路。

生活就在此刻。普通人的历史只停留在上一刻,到此刻就没有了,不会存到下一刻;除了此刻,一切皆空。只有此刻我能看我所看到的东西,只有此刻呈现在我面前的,只有在时空途上的此刻,才是真实的。

人永不满足现状,永在半途之中。一无所有、处在不断变化的流中的我们,只有时间与空间。我们如同一个文本与符号,失去了身份,丧失了一切。在原文本不断被解构、拼贴、重组、抄改,被重构、清洗、否定、怀疑、娱乐至死的网络世界,我们不再是原创文本,而是商品。

半途就是永远没有开始,也永远没有结束的在此刻状态。万物总在途中,万有总在途中。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都是半途中的产物。你在变,时空在变;你每时每刻总是处在一个变的途中。我们被一切改写,我们在改写一切。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物质出身,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精神出身。不是我找到鹅毛诗,而是鹅毛诗找到了我;不是我发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而是八十回后的曹雪芹文笔发现了我;不是我开创了半途主义哲学、文学,而是半途主义哲学、文学开创了我。半途主义指出了人类无归的现实,也给出了人类为何永不停息进取的答案,其答案是:因为人类无归。

将来在走向我们,一切在来此刻的路上。只有此刻才是我们拥有的故乡。

走在路上的人最后成了路,走在途上的人最后成了途上的尘土。我不是主人我只是过客,我不是定居我只是漂泊。

在途上,我们不再是人,而是满足欲望的工具。

一切都在,如由0、1、2、3、4、5、6、7、8、9组成的数,有你看得见的与你看不见的。

我们总处在生存与毁灭的半途之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们到1的时候,2是我们的希望;到2的时候,4是我们的希望。

在途上,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朝此刻涌来。一切在无根状态下,有的在途中消失了,有的在途中产生了。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在途上停不下来。

∮10、

天鹅就是一个半途主义哲学的意象;春天来了就向北飞,秋天来了就向南飞;不管到南边还是北边,不管是春天还是冬天,都不是天鹅永久停留归属的地方,只不过是暂时停留经历之地,永远在一种半途状态下一直在北方南方,春天秋天里奔走而已。

江河是一个永在途上永不停息进取的最好意象。人与万物永不停息地在时空之路上。

生无停留之处时,死就是生的归属。生的路结束了,死的路就开始了,我们就成了被判了死刑的人。

你只是他乡的一个工具,你是他乡一个回不去,又无处可归的行尸走肉。

人作为人,在途上劳累奔波一生。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人不是走在路上就是睡在床上。

有的人的路是一个一个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多边形、圆形的圈,而有的人的路却是一条无穷无尽的线。

看得见的被看不见的支撑着,看不见的也被看得见的支撑着。物质是我们的有形建筑王国,精神是我们的无形建筑王国。

生活就是半途状态,半途状态就是生活。

我们总是处在从现实的此岸世界到梦想的彼岸世界之中。

无论你怎么努力想从1到2,从2到4、从4到8,都是徒劳。

我已不是我,我已成了走得动,发不出呻吟的机器与工具。生活的铁蹄时刻在把我踢到半途之上。

世界万物就是在增增减减的生态下持存的。

人永远无归,就如至小无内的“1除以2的n次方”;人永远处于不满足之中,如至大无外的“2的n次方”。

人有小我、我、大我,好比我是2的,结果做了1,这就是小我;本来我是2的,确成了3或4,这就是大我。

∮11、

争你的自由,便是为我们争自由;争你的人格尊严,便是为我们争人格尊严。

你眼所见的事物都逃避不了被言说的命运。

对自己的现状不满,又改变不了,不知何去何从的我们;就好好拥有此刻,不再让自己连此刻都不能拥有,彻彻底底一无所有。

每一个人都是一棵雷劈不到、火烧不死的树。不愿站着做别人的奴隶,就躺回到做自己的世界中去。

我们唯一拥有的只有此刻。一切都在指向此刻。

一切所见的与一切没见的就如由0、1、2、3、4、5、6、7、8、9排列组合的无穷数字;我们用到的会与我们相见、对话,用不到的,即使存在着,只能处在黑暗之中,没有闪耀出来。

一切处在要完成的状态之中,一切永远在路上,一切永远没有尽头。

对于有的东西,一辈子都有,没有的永远不会有。我们即使一无所有,但还有一条脚下的路。

时空都在流逝,此刻会马上成为上一刻,下一刻马上会成为此刻,说的就是“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们只有在不断认识自我的途中认识自我,因为自我总是在变化;说的就是“认识你自己”。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无知,我们就在探索。

在不能满足我们的现实中,在“存在即合理,合理即存在”的背景下,我们显现于世。我们总迷失在半途。我们总是入戏地永不停息地徘徊于理念王国与现实王国之中。

我们不是处在一个下半身溃烂的世界,就是处在鹅毛飘飞的世界。我们不是面临着一个梦幻的《红楼梦》世界,就是面临着一个原生态的《金瓶梅》世界。

谁都想成为陈独秀主张的“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新青年。

人的过去会因为现在改变,人的现在会因为将来改变。

∮12、

与此在对应的那个彼在,与此岸对应的那个彼岸,是我们可知却感受不到的一个存在。

人是途上的产物。世上有能安身立命的有房人,有四处流浪无根的租房人。

没有一眼就望到头的路,只有永在半途的感觉。

人到3时是3的命运,人到4时是4的命运。我是无穷无尽“多数”中的“个数”。万变而不变的、唯一不变的、确定的只有0、1、2、3、4、5、6、7、8、9这些组成无穷无尽数中的元数。

数学是最抽象的,也是最具体的。事物总是处在流变的半途之中。能思的我、肉体的我、面对他者的我,如茫茫大海中的一滴水中之水。我是能思的,也是被思的。

世界不是由数构成的,但是可以用数来解释。就如公式(a﹢b)﹣b﹦a;(a﹣b)﹢b﹦a;我们就这样在放大、缩小自己,不管怎样,我们最终还是我们自己。

∮13、

一怀念原始村庄那种纯净圣洁与简单朴素的明月清风,鹅毛诗就从我的眼睛、嘴巴、鼻孔、耳朵飞出来了。

不再在乎过去的我是什么样子,现在我是什么样子,将来我是什么样子,我只在乎此刻我是什么样子。只有此刻是光明的,过去、现在、未来对于我们是未知的,也是黑暗的。我们只能把握此刻,除了此刻,我们什么也不能把握。

世界每时每刻表现出来的都是一个正在进行的半途状态;半途就是正在进行时。无限的时空,叫我们永处半途之中。处在半途中的我们,只会在正在进行之中闪耀出自己。

∮14、

写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一切在改写我,我在改写一切。共天时同心力,力定乾坤,理安天下。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听天由地,捕清风捉月影。

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上。远方的远方还是远方,路上的路上还是路上。我们都是途中人。我们的生活不是在别处,我们只是生活在途上,学生问死,道听途说,闲言碎语;为菜米油盐酱醋茶或钱权名利诗酒花,奔波不停,劳作不息。

在途上想得烂透,不怕穷死烂野的我们,在n是整数前提下,要么永远在1除以2的n次方的至小无内的流动时空途中永存而在地转圈,将自己消解耗尽;要不就是处于2的n次方那个至大无外能自由而行的时空途中,将自己无限永恒。

如果你处在1除以9、或1除以99、或1除以999的生活模式中,结果总是分别处在小数点后的1、01、001的循环节里循环;如果处在1除以“9的2次方” 的生活模式中,结果总是在小数点后“012345679”的循环节里旋转于途。

∮15、

你一在世就会进入一个圈,这个圈的面积会不断扩大,这个圈也会不断变形。它有时是圆形,有时是三角形;而有时又是多边形;有时又是一个你说不出的什么形。总之人一在世就会被置入一个不由你选择、在不断变形的圈套里。

当你进入1,你就进入了以1为中心的圈套;当你进入2,你就进入了以2为中心的圈套;你就这样与时俱进的进入一个又一个圈套中,分别以1、2、3……为中心转圈,直到筋疲力尽。

若你是1,或是2、或是3、或是4,不管你是任何整数,生活世界则如“3x+1猜想”那样,最终把你同化为4、2、1循环。

当你是1时,你可以梦想成为2;当你是2时,你可以梦想成为3;当你是3时,你可以梦想成为4……你可以这样持续不断的成为那个你梦想成为的自己。

作为生老病死者的你,当你到达1时,1的世界在敞开胸怀对你拥抱;当你离开1抵达2时,1已消退,你又被2的世界拥抱入怀。

9的生活世界来自于8的生活世界,8的生活世界来自于7的生活世界;有时如9的生活世界会出离规律与系统,来自于其他生活世界。

每个人只想成为如3的个体或其他,不想被淹没在1+2n的全体中,没了自己。每个人都想做2或4或其他,不想做2+4n或4+6n;每个人都想做5或8或其他,不想做2+3n。

你今天是1,明天可能你就是2,后天你可能就是3或其他。你今天是1,明天就是2,后天就是3或别的。

我们不是固定在1的圈套内,就是被固定在2的圈套内,或是被固定在3的圈套内。

我们不是根植在1的土壤里,就是被根植在2的土壤里,或是被根植在3的土壤中;我们就这样被移入无数未知之中。你被移入1时间,或被移入2时间,或被移入3时间;你就这样被持续移入时间之中。

你不生于1,就是生于2,或生于3;你就这样被生生不息。你不死于1,就是死于2,或死于3,你就这样向死而去。

有的人总是从1到2到1、从1到2到1地度过一生。有的人一切是个已知数,有的人一切是个未知数。有的人永远处在1的世界,不能进入2的世界,或永远处在2的世界,不能进入3的世界。

本来1的位置是你的,你却坐在3的位置上;本来3的位置是你坐的,你却被安排坐到了2的位置,这也许就是现实。

你付出1时,也许能得到10,也许能得到1,也许能得到2或3;1加1并不能完全等于2;有时等于1,有时等于0;有时等于2或3或别的。

1、2、3都在自我完满后又开始重生。

我们被1语言城墙束缚,就会被2或3或其他的语言城墙束缚。

你到1的时候,就向生死前进到了1;你到达了2的时候,就向生死前进到了2。

人的圈有多大,决定你理与力的半径就有多长。

人总是处在一个半我状态,而不是一个全我的状态;就如1总是2的一半,2总是4的一半,3总是6的一半一样。

∮16、

大荣枯小荣枯大小荣枯,多空无少空无多少空无。

过去是空,此刻是有,未来还是个无。

我能考古复原再现出找到的《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但不能考古复原长城。我抛弃了物质上的长城,选择了精神上的《红楼梦》。

人的一生不是在做梦的床上,就是走在做梦的半途之上。

生前你可以来看看我;死后,你只能来看看我的坟墓。

你看不到的地方就是远方,远方就是你看不到的地方。

∮17、

我们在奇偶变化中与加减乘除中不断失去不断得到。世界每天在发生着数学上的奇变与偶变。

总有三个问题常与我们相伴一生:我们该如何认识世界;我们该如何生活;我们该如何成为自己。

每个人都处在半途之上,面对着未知的远方。

∮18、

秋天过去了,我脱下脚下的鞋,挂在脖子上,光着脚走向冬天已经空无一人的村庄。

我的作品若不能千古流传,蜗居万年也没用。

我爱名利,我爱“名载青史”的“名”、“利在千秋”的“利”。

世界有很多问题,有问无答。

∮19、

“所有”就如——

∞……9,8,7,6,5,4,3,2,1 ↔ 0 ↔ 1,2,3,4,5,6,7,8,9……∞

“所有”,以“0为我”到“无穷”,又从“无穷”到以“0为我”的我,又以“0为我”到“无穷”的循环中,这样生生不息,动而不止。

若把0当做太阳,它不断朝四周的1,2,3,4,5,6,7,8,9……放射物质能量,同时太阳也吸收了……9,8,7,6,5,4,3,2,1不断放射出的物质能量。太阳就这样在不断放出与吸收中而持存于它的位置上。

“所有”也如太阳一样在不断放出与吸收中与“所有”共存。所以“所有”的形式就是:

若0表示无,0就是我们说的“无中生有”的“无”,而0这个“无”生出的“有”就是:1,2,3,4,5,6,7,8,9……∞

所以“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数学形式也是这样:

世界虽然不是由数构成的,但是可以用数来解释。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半途主义是由著名作家唐国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与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是: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去成就自己和天下的人。

他经典的表述为:“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唐国明通过已经发表、出版大部分草稿的《零乡》,以诗意流方式融合诗、文、史、哲、数理,将半途主义具象化为对“归属感缺失”与“人类永恒漂泊”的哲学反思,形成了独特的“鹅毛诗式的诗意流半途主义废话”文学风格。

半途主义认为人生与世界处于永恒的变化与过程中,既无绝对的起点也无绝对的终点,一切皆在“途中”。

人作为“途中人”,既不属于过去、现在或未来,也不拘泥于故乡与他乡,而是始终处于半途之上。生命的价值在于“此刻”,即“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在千难万险中,以鹅毛风范、长风情怀,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

每个人都如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一样,心中都装有一个精神上的皇帝。在《零乡》这书中,主人公唐国明是以自己为自己的皇帝,士兵是以皇帝为皇帝。

一个忠于自己的皇帝的士兵,一个不失鹅毛风范骨、长风情怀心,开创鹅毛诗、诗意流、半途主义,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写有《零乡》、忠于自己理想的作家唐国明,与一些神神色色的人,以长城要塞为中心,共同交集出了一部从古至今,跨越几千年的话剧一样的、百科全书式的史诗。整部作品以鹅毛满天的方式,以诗意流的形式,讲述了永处半途之上、永处无归零乡状态的“我们”,为了一个归,一个此刻又一个此刻艰难奋进到今的历程。

唐国明的《零乡》是一部融合自传、哲学思考与诗意表达的长篇作品。该书被视作“诗意流”与“半途主义”文学的开创性实践,以独特视角探讨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被称为“一部关于我与我们被零乡的书”。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自传小说”,《零乡》结合了文学、哲学与数学思维,通过碎片化的废话叙事展现个体在当代社会的生存困境。书中包含2019年、2022年前后出版的《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指出人类处于“无根、无确定性、无依靠感”,“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状态。提出“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才是我们唯一的归宿。”透露了作者以“考古复原”方式训练文本的能力,并尝试将他人文本改写成理想版本,展示创作过程的思考。

部分内容涉及作者在程本后40回发现曹雪芹文笔的基础上,对百回全本《红楼梦》后20回曹雪芹文笔的考古复原、纠正前80回错误、删除非曹雪芹文笔的经历。

从文学哲学上说,“零乡”是唐国明开创的一个词。

提出了“我们既不在过去,也不在现在,更不在将来,我们只是在途中、在此刻此处”的哲学观点。

通过“零乡”这一概念,道出了,人类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此处的状态,以及人类在“重复在此”里,不得不把此刻此处作为归,归于一个又一个此刻此处的哲学主题。

2025年3月14日安徽全椒县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好书推荐”发布了何章平先生写的《在喧嚣中觅得诗意栖居:》一文里——称唐国明为“都市生活的诗人哲学家”。称《零乡》一书“书中的每一页都闪烁着智慧的熠熠光辉,每一章都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如同镜子一般,清晰地映照出我们的生活状态与精神困境。”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唐国明在前人做出的文本成就基础上,纠正前80回文本中的不通、删除第67回中不是曹雪芹的文笔,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的80回后曹雪芹文笔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来,无限真实地再现曹雪芹生前完成的百回《红楼梦》。——《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编辑

唐国明,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学者、诗者、智者; 集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找到《红楼梦》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前所未有地发现论证了两组项数相同数差为1为2的连续数之和的数差规律,如1、2、3、4与5、6、7、8;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项数4的平方16。如2、3、4与5、6、7。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项数3的平方。如2、4、6和8、10、12,这两组数之和的数差就是第一组数尾项6乘以项数3,或数差2乘以项数3的平方。集开创鹅毛诗、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杂志上发表作品近100万字,于2016年出版了,他大胆地纠正了前八十回文本中的1000多个错误;根据脂批本补全了第21回,以考古复原方式,删除了第67回不是曹雪芹的文笔;正文中带精选脂批、文句汇校标注、词句注释、难字注音本的《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这部大书中:通过细致的考证、复原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的八十回后曹雪芹文笔的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此外,为传播自己的理念,唐国明于2019年和2022年陆续出版了《零乡》大部分草稿《鹅毛诗》和《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自2013年成名后,多次因学术主张、作品出版、文学话题登上热搜,最热时,一次光微博热搜阅读量就是1.2亿。

来源:作家唐国明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