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搭伙过2个男人,他们都70多了,跟我过日子无非是图个开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3 03:30 1

摘要:"七十多了,不嫌弃我这把老骨头吧?"王德庆站在我家门口,提着刚帮我买回的菜,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芒。

搭伙

"七十多了,不嫌弃我这把老骨头吧?"王德庆站在我家门口,提着刚帮我买回的菜,眼里闪着期待的光芒。

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早晨,我正在村口集市上挑选新鲜的蔬菜。

人群熙熙攘攘,收音机里播放着《东方红》,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我专注地挑拣着青菜,突然感觉背后一阵风,随即竹篮子就被撞翻在地,豆角、茄子散落一地。

回头一看,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人,慌张地蹲下来帮我收拾。

"对不住对不住,眼睛不好使了。"他低着头,一边道歉一边忙活着,手上的老年斑和粗糙的纹路在晨光下格外明显。

"没事,小意思。"我摆摆手,蹲下来跟他一起捡菜,脚边卧着几个沾了泥的土豆。

"大姐,我帮你拿回去吧。"老人抢先一步拎起了我的篮子,"就当是赔罪了。"

我看着他诚恳的眼神,那眼神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去世的丈夫,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就这样,村里人称的"老厨王"王德庆走进了我的生活。

从那天起,王叔每天准时出现在集市上,帮我挑菜、提篮子,然后送我回家,口袋里总揣着几颗水果糖,说是给我解馋用的。

开始我有些不自在,总觉得村里人的目光都往我身上瞟,但渐渐地,这成了我们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我今年五十有六,姓张名巧云,丈夫在公社当会计时因肝病早早离世,膝下无儿无女。

我在生产队干过活,也在村办缝纫组做过裁缝,如今靠着每月几十块钱的补助和自己种的菜过活,一个人住在村子边缘一间青砖小院里。

院子里有棵老桑树,夏天乘凉正好,屋里摆着丈夫用过的旧书桌和一台老式缝纫机,还有十几年前结婚时买的老式木床,一应俱全却显得空荡荡的。

这些年,我习惯了独处,学会了劈柴、挑水、种菜,样样都不在话下。

村里人都说"张巧云能干",什么活计都难不倒我,但只有我知道,每当收音机里播放《月亮代表我的心》时,夜深人静的孤独感有多么难熬。

王叔的出现打破了我生活的单调。

他是个话不多的人,但总能在不经意间关心到我的需要。

知道我腰不好,他便默默地帮我劈柴;发现我院子里的水缸常常见底,他就早早地担来满满两桶水,搪瓷水桶上的蓝花映着他满是皱纹的笑脸。

"你这老头子,哪来那么多力气?腰闪着咋整?"我假装埋怨,心里却暖烘烘的,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

"七老八十的人了,不多动动骨头会生锈的。"王叔搓着粗糙的双手,咧开嘴笑,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再说了,我当年在公社食堂当大师傅,每天背几袋面粉不在话下!"

他蒸的馒头松软如云,炖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就连普通的青菜炒出来也香气四溢。

"老伴去世早,这手艺都没人夸了,好不容易遇到个懂行的。"王叔说这话时,眼里有掩不住的落寞。

一个初冬的早晨,寒风凛冽,我正在院子里用洗衣板搓洗衣服,冻得手指发红。

忽然听见门外有人轻轻咳嗽,转身一看,是村东头的李大爷,手里拿着打磨光亮的木工工具箱。

"巧云啊,我从你家门口过,瞧见你家院门有点歪了,过来给你修修。"李长福笑呵呵地说道,不等我回应就熟练地摆弄起了门轴。

李大爷以前是村里有名的木匠,给大队做过家具,手艺好得很。

他比王叔稍微年轻些,也有七十出头,高高瘦瘦的身材,戴着一副老花镜挂在鼻梁上,身上总有股木屑和桐油的味道,做起活来专注又利索。

"李大爷,这大冷天的,别忙活了,喝口热水暖和暖和再说。"我赶紧倒了杯热水给他。

"不碍事,老寒腿这些年早习惯了。"李大爷接过水杯,呵着气小口啜饮,"这木头门我一眼就看出毛病在哪,一会儿就修好。"

从那天起,李大爷也成了我院子里的常客。

他总能发现需要修缮的地方:今天是门窗不严实,明天是桌子腿松动,后天又是椅子靠背歪了。

"老房子就跟老人一样,哪儿哪儿都需要照顾。"他常这么说,一边擦拭着他那把磨得锃亮的刨子。

每次干完活,他就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安静地喝我泡的茉莉花茶,时不时地讲起他年轻时跟着师傅走南闯北学木工的故事。

"那时候呐,连个'万能胶'都没有,全靠榫卯,一张桌子做下来,榫头对缝,一滴水都漏不进去。"

事情很快变得有趣起来。

一天中午,天空飘着小雪花,王叔按照惯例送菜来我家,手里还提着一个保温瓶,说是给我炖了羊肉汤。

刚进院子,他却看见李大爷正踩在凳子上修我家窗户上的褪色窗花。

两个老人面面相觑,院子里顿时安静得只剩下风雪吹打窗棂的声音。

"哟,老李也在啊。"王叔先开了口,语气里带着明显的不自然,眼睛直盯着李大爷手里的锤子。

"嗯,闲着没事,来帮巧云修修东西。"李大爷推了推鼻梁上滑落的老花镜,眼睛却盯着王叔手里冒着热气的保温瓶。

"正好,巧云,我今天炖了羊肉汤,这天寒地冻的,喝点热乎的。"王叔径直走向厨房,好像这里是他自己家一样。

"那我来帮忙生火,屋里冷。"李大爷立刻放下手里的工具,跟了进去。

我站在院子里,哭笑不得,围裙上还沾着洗衣粉的泡沫。

两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居然像小孩子一样较着劲儿。

但不可否认,看着他们忙前忙后的身影,我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很久没有感受过的被关心的感觉。

从那以后,我的小院热闹了起来。

每天早上,王叔总是早早地拎着菜篮子来;下午,李大爷便带着他的工具箱现身。

王叔和李大爷谁都不肯让步,一个负责我的一日三餐,一个负责我家的大小修缮。

他们表面上客客气气称兄道弟,背地里却暗自较劲,眼神里的火药味连我这个女人都看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王叔特意早起去集市买了刚从供销社送来的新鲜鱼,准备给我做他拿手的红烧鱼。

他还特意带了自己珍藏的老陈醋和从县城买的一小瓶花椒油,说这是做好红烧鱼的秘诀。

结果刚到我家门口,雪白的头发上还沾着晨雾,就看见李大爷已经坐在我家院子里,正跟我有说有笑地喝着早茶,桌上还摆着他亲手做的一个精致木盒,说是送给我装针线的。

王叔的脸一下子拉得老长,提着鱼和调料的手僵在半空,撂下东西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那背影里满是失落,让我想起小时候被大人训斥后独自躲在墙角的样子。

我赶紧追出去,一边喊一边踩着咯吱作响的雪,看见他背影落寞的样子,心里不禁一阵酸楚。

"王叔,你这是干啥去?我还等着吃你做的红烧鱼呢!昨晚就馋得睡不着觉了!"我故意提高了嗓门,像是在撒娇。

王叔的脚步慢了下来,转过身时,眼睛里的失落还没完全消散,但脸上已经恢复了往日的笑容:"那你可得多吃点,我这手艺在县城国营饭店里都能当大厨呢!"

李大爷在院子里听见了,摩挲着自己的木盒,思索片刻,立马跟着喊道:"老王,做完饭别走,我刚做了个摇椅,木料是从山里找的好槐木,晾了三年,正好给你试试!"

就这样,两位老人渐渐从暗自较劲变成了别扭的合作。

下雪天,李大爷会提前来给我家的小煤炉生火;做饭时,王叔总会多做一份,说是给李大爷尝尝。

我的小院子因为他们的存在,充满了生气,连那盏挂了多年的老式煤油灯似乎也亮堂了许多。

一到傍晚,白天的争风吃醋烟消云散,三个人围坐在煤炉旁,听着收音机里的评书,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仿佛时间都在这温暖中放慢了脚步。

随着时间推移,村里的闲言碎语也多了起来。

一天在公共水井边打水,我无意中听到几个妇女的谈话,她们围着胸前的围裙说着悄悄话。

"你们看见没,张巧云现在左一个王老头,右一个李老头,日子过得真滋润。"水桶碰撞的声音掩盖不住那刻意压低的嗓音。

"可不是吗,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围着她一个寡妇转,也不知道她用了什么迷魂汤。"另一个女人边摇着辘轳边接话。

"哎哟,这叫吃着碗里看着锅里,一个做饭,一个修家什,两头占便宜,真会过日子!"第三个人的声音里满是酸味。

我握着水桶的手微微发抖,铁把手硌得掌心生疼,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在农村,名声比什么都重要,尤其对一个守寡多年的女人来说。

回到家,我独自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想了很久,手里攥着丈夫留下的一块旧手表,那是我最珍贵的纪念。

我跟王叔、李大爷之间,本是清清白白的来往,他们像长辈一样关心我,可在村里人眼里却变了味道。

也许,我应该跟他们保持距离了,不能让两位老人的好心被人误解成别的什么。

接下来几天,每当王叔或李大爷来访,我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

"今天要去镇上供销社买布","姐妹约我去看露天电影","身体不舒服想休息"……

看着他们失落的眼神,我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揪紧了,但村里人的议论让我不得不这么做。

一周过去了,两位老人都不再来了。

初春的风还带着刺骨的寒意,院子里的老梅树开了花,却没人跟我一起欣赏。

起初我松了一口气,以为风波就此平息,但很快,孤独感又重新笼罩了我,像一床厚重的棉被,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天清晨醒来,不再有王叔带来的新鲜蔬菜和热腾腾的豆浆;院子里缺了什么东西,也不再有李大爷随时出现帮我修补。

连那只经常在屋檐下做窝的麻雀也不见了,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得可怕。

我这才意识到,不知不觉中,他们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为了我晚年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就在我犹豫着要不要去看看他们时,村里传来消息,说王叔和李大爷同一天住进了村卫生室。

我心急如焚,来不及换下围裙,抓起放在门后的旧棉袄就往外跑,连头发都没来得及好好梳一梳。

卫生室里,老式的白炽灯发出昏黄的光,墙上贴着几张发黄的健康宣传画。

两位老人躺在并排的两张铁架子床上,一个手臂上缠着白色绷带,一个小腿上打着简易石膏。

看到我风尘仆仆地进来,他们同时扭过头,眼睛一亮,然后又各自别开了视线,像是做错事的孩子。

"你们这是怎么了?"我急切地问道,嗓子眼儿发紧。

村医老张笑着摇头解释:"这俩老顽童,一个要修你家屋顶的漏洞,一个说厨房的烟囱该通通了,结果同时爬上梯子,争得面红耳赤,一不小心双双摔了下来。"

他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镜,"幸亏摔在草垛上,没啥大事,休养几天就成。"

"还不是他抢着要去巧云家!"王叔气呼呼地说,手里捏着一个旧暖水袋。

"明明是你非要胡乱修东西,我才去阻止的!"李大爷不甘示弱地反驳道,枕头边放着一副没修完的老花镜。

"你们…你们这是何苦呢?"我的声音哽咽了,眼泪不自觉地流下来,滴在棉袄上,"我…我最近故意躲着你们,就是因为村里人说闲话,说我吃着碗里看着锅里…"

"什么碗里锅里?啥乱七八糟的!"李大爷皱起眉头,一脸不悦。

王叔沉默了一会儿,望着窗外正在落下的夕阳,叹了口气:"巧云啊,我们知道你这些年不容易。我老伴儿走得早,一个人过了大半辈子,知道孤单是什么滋味。"

他的眼神里有着岁月沉淀的智慧和温暖,"大半辈子在灶台前忙活,也没个说话的人,有时候做好一桌子菜,转身一看,没人吃,心里头那个滋味啊…"

"我倒是一辈子没成家,"李大爷接过话茬,手指不自觉地在床沿上敲打着木工活的节奏,"师傅带着到处跑活儿,等回过神来,已经人到中年,姑娘们都嫌我老了。后来就一个人过,做了一辈子木工,连个自己的桌椅板凳都没地方放。"

"那天看到你独自一人在院子里劈柴,小手冻得通红,"李大爷继续说,声音里带着心疼,"就想着能帮就帮一把,老汉儿这把子力气不用白不用。"

"可我们都七老八十的人了,"王叔抬起布满老年斑的手,"能有几年好活头?想着余下的日子,能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说说话解解闷,日子也过得有滋味些。"

"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擦着眼泪,有些困惑。

两位老人对视一眼,竟然同时笑了起来,就像两个偷到糖果的孩子。

"我们啊,就是想跟你搭个伙儿,"王叔说,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不是那种儿女亲家的关系,就是邻里之间互相有个照应。"

"你做你的饭,我修我的家具,大家在一起说说话,解解闷,挺好的。"李大爷补充道,"这世道,一个人过日子多冷清啊。"

听到这里,我忽然明白了他们的想法,心里的大石头落了地。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像是冬日里的一把火,驱散了所有的寒意和疑虑。

原来,他们并非对我有什么非分之想,只是想找个伴,一起安度晚年罢了。

我们都是孤单的人,渴望有人说话,有人关心,有人在生病时递上一杯热水。

"那要不…"我犹豫着开口,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个主意,"王叔你家不是有间空房子吗?李大爷,我院子旁边的那间小屋也一直空着,你们…要不要搬过来住?"

我赶紧解释道:"这样大家有个照应,又不会惹人闲话。毕竟是邻居,互相帮衬是应该的。"

两位老人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像是点亮了两盏灯,照亮了整个昏暗的卫生室。

"这主意好!"王叔拍手赞同,"我那老房子还有个南屋,收拾收拾就能住人,离你家就隔一道矮墙。"

"我那些木工家什也有地方摆了,"李大爷兴奋地说,"我给你做个新桌椅,再做个书架,放你丈夫的那些书。"

就这样,在两位老人伤好之后,我们三个人成了邻居。

王叔住在村口的老房子里,李大爷住进了我院子旁边的小屋,我还是在自己的院子里。

但我们的生活,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像是一幅精心编织的花布,色彩各异却相得益彰。

白天,王叔来给我们做可口的饭菜,那手艺连村长来了都忍不住多吃两碗;傍晚,李大爷修修补补,把两家的院子都收拾得井井有条。

他给我做了一个柜子,专门放我这些年攒下的线料和布头;又给王叔做了个矮桌,正好放在炕头上,打牌喝茶都方便。

晚上,我们就在我家院子里的老槐树下乘凉,点着煤油灯,说说笑笑。

听王叔讲年轻时当厨子的见闻,怎么给县长做过满汉全席;听李大爷说木匠手艺的门道,怎么从一块朽木中看出花纹和纹理。

有时候,我也会讲讲我年轻时的故事,丈夫如何骑着自行车追我七里地,只为送一朵野花。

时间长了,村里人的闲言碎语渐渐少了,因为大家都看出来,我们三个人不过是在互相照应,共度晚年而已。

那些曾经在水井边说闲话的妇女,后来还经常来问我要王叔的卤肉配方,或者托李大爷修补家具。

一天下午,天气晴好,我在院子里的老缝纫机上赶制一件新棉袄,准备送给王叔过生日。

李大爷坐在一旁,正在打磨一个木梳,说是用了他珍藏多年的上好桃木,要送给我。

"巧云,这桃木梳子用了,头发乌黑,百病不侵。"李大爷专注地说,手上的动作一丝不苟。

"老李,你这是骗人呢,"王叔从厨房里探出头来,笑骂道,"我看你就是想讨巧云欢心!"

"瞧你那点儿心思,"李大爷不甘示弱,"天天做些油腻饭菜,也不怕把人家身子养坏了!"

我抬头看着两位老人拌嘴的样子,忍不住笑出声来:"好啦好啦,你们两个老顽童,一把年纪了还跟小孩子似的。"

阳光透过院子里的老槐树,斑驳地洒在地上,风吹过,影子摇曳,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舞。

我给王叔织了一条深蓝色的围巾,用最柔软的毛线,他戴着出门买菜时,神气得像个小孩子;李大爷给我做了一个精致的木梳,我每天梳头时都格外小心,生怕磨损了上面精细的花纹。

我们互相关心,却又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和尊重,像是各自守着一片天地,却又能随时望见对方的烟火。

一天傍晚,金色的夕阳洒满了院子,连空气中的尘埃都变得柔和起来。

王叔坐在石凳上煮着茶,茶是他特意从县城带回来的新茶,说是今年的明前龙井;茶香随着袅袅热气升腾,飘散在整个院子里。

李大爷坐在他亲手做的摇椅上,悠闲地摇晃着,手里握着一块上了年头的黄花梨木,正仔细打量着纹理,思考着能做成什么好物件。

我坐在台阶上织着毛衣,准备送给院子另一头独居的张婶婶,针头线脑在指间跳跃,发出轻微的碰撞声。

柔和的晚风轻抚着我们的脸庞,带着槐花的香气,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此刻,不需要任何言语,我们只是静静地享受着彼此的陪伴和这来之不易的平静。

我忽然明白,晚年的幸福,不必是轰轰烈烈的爱情,也不必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有时候,它就是平淡岁月中的相互理解与默默守候。

一声远处的收音机里传来了熟悉的旋律,是《军港之夜》,这首歌是丈夫生前最爱听的。

回忆如潮水般涌来,但不再让我感到窒息和痛苦,而是像一杯温热的老酒,苦涩中带着回甘。

在这个宁静的黄昏里,我们三个半百以上的人,各自带着过往的孤独与伤痛,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温暖和归属。

这样的搭伙,胜过所有浮华的承诺和虚无的期待。

余晖渐渐隐去,夜色悄然降临,王叔的茶水沏好了,香气弥漫,充盈了整个小院。

"来,趁热喝。"他轻声说,将一杯热腾腾的龙井递给我,碧绿的茶叶在杯中舒展,像是一场新的生活正在缓缓展开。

李大爷放下木块,接过茶杯,举杯向我们示意:"咱们啊,后半辈子,就这么搭伙过下去,平平安安,开开心心。"

我们相视一笑,端起了茶杯,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此刻安宁的默契。

晚霞最后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将三个孤独的灵魂温柔相连,编织成了一个温暖的晚年。

来源:人间至味是清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