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27日,一则标题朴素的帖子在小红书平台掀起波澜。发帖人张女士——王朝珠的外孙女,用寥寥数语道出心愿,却意外叩开了深圳人情感的闸门。
“深圳地铁10号线的站名
是我姥爷写的
但他从没去过深圳……
想收集站名照片给他看看!”
3月27日,一则标题朴素的帖子在小红书平台掀起波澜。发帖人张女士——王朝珠的外孙女,用寥寥数语道出心愿,却意外叩开了深圳人情感的闸门。
“安排!马上拍!”
“这就去10号线打卡!”
一时间
数百张照片涌入该篇帖子评论区
10号线23个站名的“现场照”
很快被“接力”集齐
冬瓜岭、雅宝、雪象……
每个站名的隶书题字
都被拍得清清楚楚
这场“线上摄影展”
迅速蔓延至朋友圈
网友纷纷留言:
“老爷子把‘冬瓜岭’写得憨态可掬
仿佛站台上真长出了胖冬瓜!”
一时间
通勤空间化身新晋打卡点
姥爷的“神仙书法”迅速出圈
好评如潮水般涌来
据媒体溯源
深圳地铁为了宣传和传承传统文化
曾向全国征集站名书写作品
这位名叫王朝珠的“山西姥爷”的投稿
被采纳用于深圳10号线
当地铁遇上书法
构成了极具张力的隐喻
一个是赛博朋克,一个是雄浑文脉
一个滚滚向前,一个引人驻足
一个代表速度与效率,一个象征温情与诗意
一撇一捺之间、起笔收笔之际
尽显包容、创新、务实的城市品格
如果说地铁书法是城市空间的“美学革命”
那么在南粤大地
建设公共文化空间更是“常规操作”
“山西姥爷”成为流量密码,
是因为让所有人看见中国书法的力量,
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共鸣。
“山西姥爷”和自己题写的深圳地铁10号线站名同框。
2025年3月,山西吕梁76岁书法家王朝珠因题写深圳地铁10号线24座站名火遍全网。起因是其外孙女在社交平台发起“替姥爷圆梦”的求助,短短几天,深圳网友自发拍摄站名照片刷屏评论区,人民日报官微转发后,这场“墨香无界”的暖心互动迅速升温 。4月3日,姥爷亲赴深圳打卡站名,写下“情满鹏城”,将事件推向高潮。网友评价:“地铁站名是山西老人用笔墨给深圳盖的温柔印章” 。
爆火密码:
文化温度与城市共鸣:姥爷的隶书“敦厚圆润”,网友称其“台风来了吹不倒”,既承载传统书法气韵,又与深圳的现代感碰撞出反差萌 。
情感共振的传播逻辑:从“替姥爷圆梦”到“带姥爷来深圳”,朴素亲情与城市善意交织,触动了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温情的渴望 。
官方与民间的合力:深圳地铁主动邀请、网友自发传播、媒体深度跟进,形成“传统+科技”“地方+全国”的破圈效应 。
王朝珠的走红绝非偶然,背后是山西文化基因的厚积薄发:
师承名门,自成一家:出身文水书香世家,兄长王朝瑞(山西画院原院长)影响下深耕隶书,临《张迁碑》《礼器碑》等经典,形成“圆润古朴、烟火气十足”的“姥爷体” 。
扎根乡土,心系传承:十多年来为家乡学子手书励志字幅,带动文水南安一带“文风倍增”;子女孙辈皆习书法,践行“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信念 。
破圈密码:传统书法的当代表达:他坚持“书法要让人看得懂”,作品既有汉隶筋骨,又融入生活意趣,恰与地铁站名的公共属性契合 。
山西坐拥182项国家级非遗、1173项省级非遗,却常陷于“藏在深闺”的困境。此次事件为山西文化破局提供三大启示:
故事化传播:让非遗“有血有肉”
如姥爷的“书法圆梦记”,非遗需从技艺展示转向情感叙事。可借鉴临汾非遗直播经验,用“非遗传承人+生活场景”模式打造IP 。
案例:山阴苦豆豆香包通过“村民巧手致富”故事,成为乡村振兴符号;司徒小镇《千年铁魂》非遗实景演出,年吸引游客超百万 。
数字化赋能:拥抱“赛博时代”
开发虚拟展馆、AR书法互动,让非遗“活”在指尖。如深圳地铁书法站名已成网红打卡点,山西可联合抖音、小红书发起“非遗探秘挑战赛” 。
数据:临汾非遗小程序上线后,平阳木版年画直播观看量破百万 。
文旅融合:打造“可带走的文化”
将非遗嵌入旅游动线:太原东湖醋园、高平潞绸园已实现“观光+体验+购物”闭环,可复制模式至更多非遗项目 。
建议:推出“书法主题游”,串联文水书法村、卦山书院、太原碑林公园,打造中国北方书法文化走廊。
借势造势,放大文化IP
授予王朝珠“山西文化推广大使”称号,联动深圳举办“双城书法展”;推出“姥爷同款”文创,如地铁站名书签、方言书法表情包 。
政策护航,激活内生动力
设立非遗创新基金,鼓励“非遗+科技”“非遗+电商”跨界;参考忻州古城模式,推动非遗常态化进驻5A景区 。
教育筑基,培育传承土壤
将书法课纳入中小学必修,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支持高校设立非遗研究学院,破解“后继无人”难题 。
结语:让三晋文脉在时代浪潮中奔涌
从王朝珠的笔墨到深圳地铁的站台,从网友的暖心互动到城市的双向奔赴,这场出圈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情对话。山西不缺文化瑰宝,缺的是让世界看见的窗口。唯有以创新为舟、以情怀为桨,方能将“表里山河”的厚重化作“破圈出海”的浪潮。正如网友所言:“这泼天的流量,山西接得住,更接得漂亮!”
来源:中国非遗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