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张小提琴录音专辑从发行黑胶唱片开始就成名,原因没别的就是录音效果很好,小提琴的质感真实,历历在目。这张小提琴专辑在Fine Recording Studios录制,小提琴部分由Henryk Szeryng(谢林)演奏,钢琴演奏由Charles Reiner负
进阶发烧友必须认识的十张小提琴专辑
Szeryng Plays Kreisler And Other Treasures For The Violin
谢林演奏克莱斯勒和其他小提琴珍品
公司:Mercury
发行时间: 1995年
唱片编号:434 351-2
这张小提琴录音专辑从发行黑胶唱片开始就成名,原因没别的就是录音效果很好,小提琴的质感真实,历历在目。这张小提琴专辑在Fine Recording Studios录制,小提琴部分由Henryk Szeryng(谢林)演奏,钢琴演奏由Charles Reiner负责,采用三只全向型麦克风录制,并保存在三轨半英寸磁带录音机里面。1963年发行黑胶唱片,有单声道和立体声可选。在转制成CD后分别采用Mercury和Philips两个品牌发行,均采用中价唱片定位发售。其中, Mercury以Living Presence系列发行,Living Presence翻译过来就是“活生生的存在”。Philips品牌的版本仅在日本发行。
在曲目方面,Philips版本要比Mercury版本要少一点,音色差异也大,Philips版本的音色更圆滑,像磨皮一样,擦弦的质感和高频的华丽感没有Mercury强烈。我个人经过多次对比,还是喜欢Mercury版本,关于这方面我会抽时间做一期视频内容给大家介绍。而且Mercury版本的唱片在2006年再推出XRCD,2012年在日本也重新发行CD唱片。虽然Mercury版本的音响效果很好, 但却非常容易让音响器材翻车,要是让我列出“十大容易翻车的小提琴录音专辑”,《Szeryng Plays Kreisler And Other Treasures For The Violin》是绝对的榜上有名,小提琴的声音很容易就发飙,发硬,用来检验音响器材重播效果非常好。相反,你却能听到真实,强烈的小提琴质感,清晰鲜活的乐器声像,小提琴活灵活现的呈现在眼前,领略到什么叫“活生生的存在”的含义。
Scottish Fantasia / Violin Concerto
《苏格兰幻想曲》/《欣特米特小提琴协奏曲》
公司:DECCA/Classic Records
发行时间: 1962年(DECCA)/1995年(Classic Records)
唱片编号:SXL 6035(黑胶)/CSCD 6337(CD)
资历稍微深一点的发烧友都认识这个录音,本身David Oistrakh(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是名家,演奏水准高,加上DECCA认真的录音和制作,可谓是演录俱佳。这张专辑最早在1962年以黑胶唱片发行,分别有单声道和立体声版本,以演奏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最为有名,大家买它基本都是冲着这个曲目。CD唱片则是1995年由Classic Records公司推出,完全按照黑胶唱片的曲目转制成CD唱片,在发烧友圈子里面俗称“大伦敦金”。现在这两张唱片在二手市场的价格都被炒得贼贵!而DECCA公司在90年代以The Classic Sound系列推出CD唱片,但这个录音专辑仅限在日本销售,当年定价是1800日元,属于中价唱片。DECCA在2002年的时候以Decca Legends系列发行,采用双CD中价形式发售。除了《苏格兰幻想曲》和《欣特米特小提琴协奏曲》之外,还收录了大卫父子共同演出的两首莫扎特的作品,分别是《交响协奏曲K.364》和《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K.423》。我手上目前拥有的就是这张唱片,虽然是再版发行,声音效果的确很好,而且我手上还有郑京和演奏的《苏格兰幻想曲》的对比,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明显更好,更自然,更加的入木三分。
除了CD和黑胶唱片,在2009年的时候,有一个叫The Tape Project公司甚至还推出过开盘磁带版本,采用四分之一英寸磁带,15ips带速,而且这家公司除了卖开盘磁带外,还提供二手开盘机保养,维修服务,价格肯不会便宜。另外,目前市面上还能买到全新的SACD和180g黑胶唱片。
Beethoven·Bruch Violin Concertos
贝多芬/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
公司:EMI
发行时间:1989年
唱片编号:CDM 7 69261 2
广东人喜欢给别人“起花名”(改绰号),唱片也不例外。比如说,Telarc的《斯特劳斯圆舞曲》叫“红衫仔”;DECCA的《Weekend Sound Spectacular》叫“大头仔”;喇叭花的《James Newton Howard and Friends》叫“多手仔”;Crystal Gayle的《Best Always》叫“长发妹”,ATR公司发行的《Esther OFARIMS》叫“大眼妹”,而EMI这张《Beethoven·Bruch Violin Concertos》叫“无影手”。原因就是封面画的照片拍摄,因为快门速度慢造成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时的快速动作而让手部产生拖影效果而得名。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当年大部分人买古典音乐唱片基本只认封面,不看英文。所以会根据封面特点进行大致的描述。
“无影手”收录了“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EMI公司在1989年发行的一张CD唱片,以中价位单CD形式发行,目前在二手市场的价格也是炒得离谱。其中,“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立体声录音,在1958年在法国巴黎录制,“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单声道录音,在1954年在英国Abbey Road Studio录制。其实大部分人都听“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唱片从音响方面,跟上述的DECCA的《Scottish Fantasia / Violin Concerto》没有可比性,即使是EMI同样的中价系列唱片也比不过约翰·巴比罗利的“西贝柳斯作品集”,发烧友们最主要的还是听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演奏水准。“的确好正!”
Michael Rabin
拉宾合集(或者“拉宾大包子专辑”)
公司:EMI
发行时间:1989年
唱片编号:CDF 3000182(6CD)
Michael Rabin,是美国小提琴手,我们常称为拉宾,有神童之称。拉宾9岁进入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是Ivan Galamian(加里米安)的得意门生,加里米安形容拉宾:"no weaknesses, never",意思是“没有弱点,从来没有”。简直是把拉宾吹上天。拉宾很早就成名,但“成名太早未必是好事,神童多数短命”的魔咒同样发生在拉宾身上。成名后的拉宾染上毒瘾,也患上神经系统疾病,从此限制了他的职业生涯,最后因为一次意外伤及头部而去世,年仅36岁。
拉宾的录音大多数在Capitol Records和英国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EMI公司前身),EMI公司对这些录音进行重新整理之后,在1989年推出了6CD为一套的合集,俗称“大包子”,这里面有单声道录音也有立体声录音。这套合集在当今的二手市场上也炒的非常贵。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二手市场上这套拉宾大包子专辑有两种情况。
1989年发行的大包子唱片,盒上以及唱片的印刷面采用经典的EMI小天使Logo,1991年再次推出的大包子就采用“EMI Classical”的Logo。或许Michael Rabin比较年轻,演奏起来比较有激情,而且整体的录音效果也不错,所以几乎每一个喜欢拉宾的,稍微有点资深发烧友手里都有这套EMI的大包子专辑。但这套唱片现在也被炒得贼贵!尤其当属EMI小天使Logo的最贵,品相好的基本上万,兜里不缺钱的发烧友们可以随便买,反正也不坑穷人。实在喜欢的可以找流媒体音乐平台资源!
The Art of Nathan Milstein
米尔斯坦的艺术
公司:EMI
发行时间:1993年
唱片编号:0 7777 64830-2(6CD)
说到EMI的大包子合集,还少不了这套《The Art of Nathan Milstein》,同样是6CD的合集,在1993年发行。Nathan Milstein(米尔斯坦)生于俄罗斯帝国敖德萨(今乌克兰敖德萨市),犹太人,家中没有任何从事音乐事业的背景。米尔斯坦从7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师从Pyotr Stolyarsky(彼得·斯托利亚尔斯基,也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的老师)。1925年离开前苏联前往西欧,1929年到美国演出并定居纽约,1942年取得美国国籍。
米尔斯坦的职业生涯很长,直到手部骨折后才退休。他不仅演奏小提琴,还改编音乐作品以及创作华彩乐章。比如,《Paganiana》就是根据帕格尼尼作品中的各种主题创作的变奏曲。我手上有好几张米尔斯坦的专辑,包括在EMI录制的德沃夏克和戈德马克的小提琴协奏曲的单CD专辑,DG的《Nathan Milstein Violin Recital》以及这套《The Art of Nathan Milstein》。这套《The Art of Nathan Milstein》收录了米尔斯坦演奏的多位作曲家的作品,非常精彩,可谓将米尔斯坦出色的演奏大多数都集合在这套专辑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米尔斯坦的演奏,很严谨,而且音色总有一种高贵,优雅、精致的特质。
目前《The Art of Nathan Milstein》还在生产,但对于追求头版的发烧友,这套唱片的二手价格也不算贵的伤天害理,至少比拉宾的大包子要便宜得多。喜欢米尔斯坦的发烧友们应该考虑入手一套大包子了。
The Last Recital
最后的演奏会
公司:TELDEC
发行时间:1994年
唱片编号:4509-95998-2
《The Last Recital》是Nathan Milstein在1986年举办的一场现场音乐会实况录音,是米尔斯坦职业生涯中最后的一次的音乐会,音乐会地点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Berwaldhallen音乐厅。演奏的曲目有贝多芬的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克鲁采”;亨德尔的A大调第三号小琴与钢琴奏鸣曲;萨拉萨蒂的“引子与塔兰泰拉舞曲”;普罗科菲耶夫的“祖母的故事”等。
尽管米尔斯坦已经82岁高龄,演奏水准通常出色。而且乐器的质感和空间感也相当不错。古典音乐杂志《留声机》对这场音乐会的评价如下:他的敏捷、反应迅速、音色亮丽……毫无疑问,这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在晚年发挥出最佳水平的杰出典范。克鲁采奏鸣曲简洁、温文尔雅、不知疲倦地充满活力:第一乐章的中心发展具有真正的戏剧性和气质,变奏中有很多色彩缤纷的偶发事件,结尾充满活力。
亨德尔奏鸣曲很酷,而且造型雅致;巴赫的恰空舞曲则资源无穷,结构精良。这很像老米尔斯坦——一位修养很高的艺术家和一位造诣极高的小提琴家。声音清晰得令人钦佩。
《The Last Recital》直到1994年由Teldec公司推出CD唱片,在2018年Teldec公司再度推出双碟装的黑胶唱片。为了保证唱片的音质,黑胶唱片的母版制作和压片交由德国 Pallas Group GmbH负责,采用DMM(直接金属盘)方式制作母版,黑胶唱片重量为180g,声音效果也十分出色。
Con Amore
有爱,又称“小提琴抒情小品集”
公司:DECCA
发行时间:1987年
唱片编号:417 289-2
著名韩国女小提琴家郑京和(Kyung Wha Chung)的家庭有一定的音乐背景,母亲是钢琴家和吉他手。姐姐郑明和(Myung-Wha Chung)是大提琴手,弟弟郑明勋(Chung Myung-whun)是著名指挥家,被称为“郑氏三杰”。
郑京和的唱片我只有DG的“贝多芬三重协奏曲”/三首浪漫曲(郑氏三杰演出),DECCA的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这张《Con Amore》。这三张唱片里面,我最喜欢这张《Con Amore》。在我的记忆当中,我是在音响店里面听到这张唱片,但当时并不知道唱片的名字,音响店里放的是其中一段由肖邦创作的“升C小调夜曲”,那旋律真的太优美,太动听了,非常喜欢。后来直到自己参加工作了,拿到工资就把唱片买下来,虽然有一点冲动,但这唱片的确从录音,还是音乐的旋律方面的确不错。《Con Amore》这张唱片在1985年录制,1987年才正式发行CD和黑胶。《Con Amore》,发烧友圈子厘米称为“小提琴抒情小品集”,用一把小提琴 + 一台钢琴演奏,挑选了克莱斯勒、肖邦、艾尔加、德彪西等多位作曲家的作品,比如:“美丽的夜晚”、“爱的礼赞”、“爱的忧伤”、“升C小调夜曲”等等。有发烧友形容,这张唱片里面每一段音乐就是一个故事。
《Con Amore》的录音非常出色,钢琴和小提琴的音色十分温暖丰厚,而润泽,每一个音符都好像包裹着一层温厚的,丰富的泛音,听起来非常的美好,是典型的DECCA风格音色,喜欢小提琴录音的发烧友的确不好错过这张专辑。
Mozart Violin Concertos KV 216 & 219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KV 216 & 219
公司:Philips
发行时间:-
唱片编号:412 250-2
格鲁米欧在Philips录制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的唱片我收了两张,分别是 KV 216 & 219 以及KV 207, 211 & 218。另外,还有一张是与罗马尼亚女钢琴家 Clara Haskil(克拉拉·哈斯基尔)合作的4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作品。说实在的,我看到 KV 216 & 219的封面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另外两张唱片的封面照片中的格鲁米欧那么帅气,但这张唱片封面照片的拍摄角度看起来怎么显得苍老多了,头发也显得凌乱,我心想摄影师在当时有没有被挨骂?
好吧,言归正传!格鲁米欧与伦敦交响乐团(科林·戴维斯指挥)的Mozart Violin Concertos KV 216 & 219是音响发烧友熟悉,又受欢迎的专辑,也是格鲁米欧专辑中的名盘之一。由于录音时采取模拟录音,这张唱片有着Philips早期模拟录音的特点,小提琴的声音非常的温暖厚润,乐队里面的大提琴发出的低音丰满,与50年代录制的Felix Ayo带领I Musici乐团的维瓦尔弟“四季”小提琴协奏曲的感觉十分接近。
Philips公司在90年代时候采用24bit数码技术对这个录音进行重新制版后在日本以限量版系列重新发行,俗称“24bit纸盒版”,而Phillips公司这一系列的“24bit纸盒版”唱片是大多数发烧友们认为靓声的唱片,音响效果更强烈。听感上细节更清晰,再加上本身是限量版,量少,所以二手市场上也是炒得贼贵!不嫌弃可以买新版,流媒体平台也是不错的选择。
A Paganini: Virtuose Musik Für Violine
帕格尼尼:小提琴大师
公司:Deutsche Grammophon
发行时间:1986年
唱片编号:415 484-2
Gidon Kremer(克莱默)从4岁开始学琴,1965年开始师从大卫·奥伊斯特拉赫。1969年,在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与Oleh Krysa分享),随后在热那亚的帕格尼尼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970年在莫斯科国际柴可夫斯基比赛中再次获得一等奖。在1983年上映的《春天交响曲》电影当中,他扮演了帕格尼尼在电影中演奏帕格尼尼的音乐,以及还原了帕格尼尼的人物形象。1986年DG公司发行了这张《A Paganini: Virtuose Musik Für Violine》专辑,专辑封面就是来自克莱默在《春天交响曲》中的剧照,相当有意思!
《A Paganini: Virtuose Musik Für Violine》专辑里面的收录的作品都是改编自帕格尼尼的作品,同样是一张以炫技为主调的小提琴独奏唱片。这张唱片的录音非常好,从我个人角度,这张唱片称得上是神级录音水平。小提琴的质感很强烈,很真实,空间残响的细节相当丰富,空间感广阔,DG公司严谨的制作在这张唱片里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特别喜欢第一段《帕格尼尼偶记》,这是米尔斯坦根据帕格尼尼的音乐改编而成的作品,克莱默的演奏水准出色,技术娴熟,出神入化,而且音色控制充满光彩。所以我非常推荐这张唱片给音响发烧友,也非常推荐给各位音响商家,因为这张唱片也是一张很好的小提琴演示唱片。
I Violini di Cremona (Omaggio a Kreisler Volume I)
向克莱斯勒致敬
意大利Fonè唱片公司是一家小型的唱片公司,由创始人 Giulio Cesare Ricci在1983年成立,以录制古典音乐而闻名,同时也制作爵士乐和摇滚乐。目前,Fonè唱片公司发行的音乐载体方面有CD、SACD和黑胶唱片。在录音理念方面,Fonè唱片公司有两个特色。
第一,不在录音室里面录音,而是到教堂、别墅、剧院和大型乡村别墅的房间里面录音。
第二,尽量减少后期制作,甚至完全不用后期制作,追求录音的“原汁原味”。而且录音方式有模拟录音和数码录音。其中,数码录音有PCM和DSD两种方式,在录制时采用两部数码录音机分别录制PCM和DSD,而非通过转换方式产生。
这张《向克莱斯勒致敬》的专辑一共有4辑,全部采用名琴演奏,音色非常美。如果音响系统的重播性能够好的话,你甚至能察觉到不同小提琴之间的音色差异。我记得当年Fonè的CD唱片并不是在唱片店卖的,而是摆放在音响店的橱窗,数量不多,基本上是音响店老板从香港带回来的,售价在当时完全称得上是奢华。我的印象当中是180元一张。
这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发烧友来说真是想都不敢想,只能看看。我还记得当时销售的Fonè唱片是古典音乐,而且还是阿卡多的录音。这样其实很好理解,毕竟阿卡多的名气够大。所以喜欢阿卡多录音的音响发烧友,可以在Fonè公司找。
//
未完待续
来源:影音CN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