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场监管总局在4月2日召开的市场监管领域2025年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会上,明确将“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问题整治”列为4个专项整治项目之一。这一举措,再次将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议。
市场监管总局在4月2日召开的市场监管领域2025年深化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部署会上,明确将“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等问题整治”列为4个专项整治项目之一。这一举措,再次将保健品市场的乱象推向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热议。
在C营销昨日发布的《总局定调:严打老年人保健品虚假宣传,纠治违规异地执法》一文的的留言区,有很多网友们对保健品的怨声载道,有人提议“禁止使用‘保健品’这个词”,甚至有人呼吁“国家取缔生产保健品厂家”。这不禁让人深思:保健品,这个本应助力健康的产品类别,缘何招致大众如此强烈的反感与痛恨?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保健品并非一无是处。从科学角度来看,许多保健品尤其是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确实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剂等,这些成分在适量摄入的情况下,对人体健康确实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然而,问题在于,这些正面效果往往被夸大甚至虚构,成为了一些不良商家牟取暴利的工具。
走进市场,我们会发现大量保健品宣传文案充斥着荒诞至极的说法,声称能包治百病,从常见的感冒发烧,到令人恐惧的癌症,仿佛只要服用该保健品,所有疾病都能迎刃而解。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绝大多数保健品只是食品,根本不具备药品治疗疾病的核心功效。这种毫无底线的夸大宣传,严重误导消费者的认知,更为严重的是,部分患者因轻信此类宣传,延误了正规治疗的最佳时机,最终付出了难以挽回的健康代价。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们精准捕捉到老年人对健康的极度渴望以及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巧妙利用老年人信息相对闭塞、情感较为孤独的弱点,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虚假营销骗局。通过举办所谓的养生健康讲座,用赠送鸡蛋、米面粮油等小礼品作为诱饵,吸引大量老年人前来听课。在讲座现场,他们将那些来源不明、功效未经科学验证的保健品吹嘘得神乎其神,售价更是虚高到几百元甚至数千元。许多老年人在商家一轮又一轮的 “洗脑” 攻势下,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掏出养老钱购买这些高价“神药”。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骗局套路不断翻新升级。过去,主要通过线下实体门店、社区活动等方式行骗,如今则借助互联网,利用电商平台、视频直播、朋友圈发布等多元化线上渠道,将虚假保健品信息广泛传播。这使得信息甄别能力本就不强的老年人更加防不胜防,上当受骗者不计其数。
一位网友的评论精准地揭示了大众反感甚至痛恨保健品的根源:“保健品本身没问题,但现在是利用老年人识别能力弱,信息不对称。夸大功效,将价格低廉的普通保健品当成神药以数倍甚至10余倍的价格卖给老年人,相当于‘诈骗’!”
部分不良从业者舍弃保健品的本质属性,将其作为肆意敛财的工具,利用人们对健康的焦虑心理,践踏公众信任,也严重破坏了整个行业生态,引发了保健品信任危机。
面对保健品市场的重重乱象,破局之策成为当务之急。市场监管总局将老年人保健品虚假宣传列为今年的整治重点,无疑释放出坚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强烈信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力整治保健市场乱象,形成强大威慑力。但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些沉疴顽疾,仅靠政府监管远远不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一方面,要全方位提升大众对保健品的正确认知。媒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制作一系列科普专题节目、文章,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保健品的科学知识、适用范围、正确选购方法等,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保健品;保健品生产企业也应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举办各类科普讲座、社区义诊等公益活动,为消费者答疑解惑,还原保健品的真实面目,重塑行业形象。
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坚决抵制虚假营销的诱惑。在面对各种看似诱人的促销活动、夸大宣传时,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多查阅权威资料、咨询专业人士意见,不盲目跟风购买。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与陪伴,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减少因情感孤独而陷入骗局的风险。
多年前,光明日报在《保健养生,封堵之余更要疏导》一文中,用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分清保健养生骗局和保健养生的区别,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不要把‘孩子’也一块儿倒掉。”直白地指出,老百姓对健康的追求、对保健养生的合理需求,宜疏不宜堵。如今,随着人们对健康愈发重视,更不能忽视大家对健康的追求以及对保健养生的合理需求。
所以,在打击保健品市场乱象这场持久战中,需要政府、企业、媒体、消费者等各方紧密协作,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同时,畅通公众获取正确健康知识与优质保健产品的渠道,让保健品回归其助力健康的本质功能,营造健康、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
来源:C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