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第四次通识培训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围绕“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进行分享。培训面向海淀全区中小学教师及西藏拉萨,
4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能力提升”第四次通识培训在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举行。会议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围绕“智能时代未来学校课程变革”进行分享。培训面向海淀全区中小学教师及西藏拉萨,新疆和田,内蒙古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敖汉旗等海淀对口支援地区直播。记者了解到,海淀区目前已有4个人工智能教育培训案例被纳入北京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全员专题实训资源。
“课程形态强调虚实融合,课程结构强调跨学科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强调人机结合,课程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课程治理强调基于数据。”余胜泉在讲座中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学校课程变革的新路径。他在对《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重点内容进行解读时还强调,中小学教师要注重“学用结合”,关注真实场景中的人工智能教育,将应用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综合能力。
海淀区永泰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张敏是现场参会学习的学员之一。她在谈到AI时代师生素养能力提升时说:“AI对师生的教与学影响很大,我觉得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在与AI互动过程中,不能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只有思维和业务提升了,人机互动才能碰撞出‘新火花’,人才能跟得上技术的迭代优化。”张敏还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指出,AI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八大核心素养。
此次培训还与三家企业合作,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会议全过程。会前,现场参与培训的老师们跟随移动数字机器人,以语音聆听交互的方式,学习了《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亲身感受到以多模态交互技术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实践应用。参会过程中,老师们还借助“智能会议问答助手”系统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由小助手实时汇总、归类,并将热度较高的问题上传到大屏幕上,并由专家进行现场解答。会后,“智能会议问答助手”还及时将专家讲座进行归纳总结,并提炼出核心观点。
海淀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吴谨表示,海淀区已将全面推进教师人机协作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系统重点工作内容。当下,人机协作助力教育发展已成为新趋势,希望全区教育工作者能够提高政治站位,把握智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推动海淀教育向更高目标前进。
自2024年3月以来,海淀区先后邀请了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开展了7场专题讲座,举办了4期“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设计创新”工作坊研修,邀请9位集团教师培训负责人和26位中小学学科教师分享智能教学创新实践案例,邀请10余家信息科技企业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模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场景、技术解决方案。
截至目前,海淀区已经组建起了一支由一线教师、教研员、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企业培训者等组成的“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共同体。全区范围内已经生成346个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应用案例,产出各学科智能教学设计方案165份,研制出43份集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实训方案和44份人工智能助力集团研修、联合教研、精准培训、精准教学的实践案例,共有4个案例被收纳为北京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全员专题实训资源。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