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圳是设计创新之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重视,特别是光明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4月2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传承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深圳市满绣艺术馆馆长孙艳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深圳是设计创新之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重视,特别是光明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让非遗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4月2日下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绣传承人、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深圳市满绣艺术馆馆长孙艳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孙艳玲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
(渤海靺鞨绣)
第四代传承人
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2022年1月,她入选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100人候选名单。2024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物·故事”栏目《针尖下的技艺创新·孙艳玲》上下集播出。
6岁开始学满族刺绣
作品誉为刺绣中的油画
孙艳玲出身于满族刺绣世家。6岁时,跟着外祖母学习满族刺绣,师承脉络真实清晰,传承有绪。
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有着1350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满族人早期皮草缝制特性的民间传统技艺针法——鸡爪针法。
而今,以自幼掌握的鸡爪针法为基础,孙艳玲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利用柞蚕丝的特性,逐步改良传统针法,研发“三角针”针法。“‘三角针’针法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丝线一层一层叠加,就类似于油画的‘堆砌’技法一样,丝丝并股掺色,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孙艳玲说。
2010年
靺鞨绣登上上海世博会的舞台
开始被世界关注
2014年
靺鞨绣正式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靺鞨绣的制作工艺,通常采用4-8层叠加的金字塔式刺绣方式,厚重感、层次感、立体感超强,呈现的绣品能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像极了西方的油画,被业界称为“刺绣中的油画”。
孙艳玲与她的弟子们带着绣品曾到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朝鲜、澳大利亚、越南、伊朗、阿联酋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展,举办文化交流项目,将满绣艺术纳入“一带一路”文化输出体系,助力本土非遗全球化传播。
与此同时,国外参展的经历也激发了孙艳玲对非遗传承的思考。孙艳玲看到,在国外有很多私人博物馆、私人展示馆,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免费开放的展示馆,展示非遗传承人的作品,互动中让更多人感受和传承非遗。
在深设立满绣艺术馆
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
深圳是创新设计之都,深圳对非遗的重视,让孙艳玲更有了特长展示和发挥之地。
2018年
孙艳玲满绣项目通过深圳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招商引入,正式落户深圳留仙文化产业园,设立600平方米展厅,集中展示以靺鞨绣为核心的传统刺绣技艺。她以深圳为基地推动非遗活化,开展满绣技艺传承与创新研发,并多次携作品参与文博会等深圳重大文化活动。
2024年
孙艳玲与团队在深圳市光明区政府的支持下,在星河三期举办满绣艺术展,200天免费为光明区社区居民与群众开放公众刺绣展览。同时,举行手工技艺体验,促进传统文化与手工技艺在城市生活中链接,让飞快的深圳生活慢下来,赢得群众的称赞。
满族刺绣,这一拥有千年传承历史的满族民间手艺瑰宝,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孙艳玲带到深圳,让满绣在深圳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孙艳玲说,在满绣融入深圳的过程中,她注重与时代接轨,专注于推陈出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光明发展,让文化遗产真正融入现代生活。
让孙艳玲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一次活动
是在东周社区举行的非遗传承活动
这次别开生面的活动
让她感受到居民对刺绣的热爱
在东周社区举行的“穿着满服看刺绣”非遗传承活动中,居民穿着满族服饰,脚踩花盆底,亲身体验满族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感受针线交织下的历史文化和美学精髓。
“这次参观不仅了解了满族文化和刺绣的来龙去脉,还见识了各种绣品的独特之处。刺绣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有外在的美好表现形式和内在的情感思想,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有了多姿多彩充满情感的刺绣,感觉生活更有滋有味。”参观的居民对孙艳玲说。
来了就是深圳人,孙艳玲深爱着深圳这片热土。这些年,她用自己的绝活创作了深圳礼物——刺绣胸针及长3米的作品《深圳湾》,刺绣惟妙惟肖,像油画那样富有艺术感。
2025年4月6日
全国海选十位代表性绣娘
孙艳玲应邀做客湖南电视台
录制“中国绣”节目
作为国家级非遗满绣代表
孙艳玲将继续她的刺绣之路
来源:深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