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一提起藏红花,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一缕缕艳红如霞的细丝,仿佛天边落日的余晖,被藏地高原的风吹得飘逸悠远。老百姓常说:“人参补气,藏红花养命。
”可这“养命”的说法,究竟是福音还是误解?尤其是那句被反复提起的“藏红花抗癌”,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心理安慰?细细道来,还需拨开迷雾,听听医学背后的真话。
藏红花,古人称之为西红花,是鸢尾科植物的干燥柱头。
它不是花瓣,也不是果实,只取那细如发丝的花蕊。全世界最好的藏红花出自伊朗,而非“藏地”,这名字多少有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意味。
但好东西终究是好东西,哪怕名不副实,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热情。
藏红花之所以被传得神乎其神,离不开它那一串让人听起来就“很高级”的化学成分:藏红花素、藏红花酸、挥发油、黄酮类物质。这些听上去陌生的名字,其实个个都有来头。
尤其是藏红花素(Crocetin)和藏红花酸(Crocins),被近年来不少医学研究锁定为“潜在的抗癌分子”。
伊朗马什哈德医科大学2018年在《Phytotherapy Research》期刊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藏红花素可以诱导癌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在实验鼠体内对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细胞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话说回来,这些研究大多停留在体外实验和动物模型阶段,离真正用于临床治疗,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
就像是看到远山上的灯火,虽亮,却遥不可及。
这就好比村里人常说的:“鸡毛掸子扫不了地,药材再好也不能乱吃。
”藏红花虽好,却不是万能神药。如今不少人听说它“抗癌”,便开始每天泡水喝、炖汤喝,甚至干嚼几根,说是“多吃几根,药效更猛”。
殊不知,这样的做法,非但无益,反而埋下了隐患。
首先,藏红花不是保健品,而是药材。
它性温味甘,归心、肝经,具活血化瘀、凉血解毒之效。在中医理论中,属“动血之品”,意思就是能让血脉运行加快,血瘀化解。
但这“动血”的特性,若用在不对的人身上,反成了“催命符”。
尤其是以下五类人群,藏红花最好敬而远之——
第一类是孕妇。藏红花活血,稍一不慎,就可能引起宫缩,甚至流产。
哪怕是几根,也可能出问题。
第二类是月经过多或有子宫肌瘤的女性。
藏红花可能会加重出血,导致贫血、虚弱。
第三类是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人群,如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的人。
藏红花可能加重出血倾向,风险不容忽视。
第四类是低血压患者。
藏红花有一定的扩张血管作用,血压本就偏低的人,喝了之后可能头晕眼花,甚至晕厥。
第五类是儿童和青少年。
他们正处于发育期,藏红花这种性质偏强的药材,不宜轻易接触。
说到底,藏红花虽好,却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的典型。它的活血作用,若用在中风后的恢复期、女性闭经、冠心病胸闷气短等症状上,或能起到辅助效果。
但若盲目服用,不仅浪费钱财,更可能误了病情。
曾有一位广州的老伯,听说藏红花能“清血管”,便天天泡水喝,结果半年后查出胃部溃疡加重。医生一看,才知道他每天泡十几根,连饭都不怎么吃。
一问才知,他是听邻居说“藏红花是天然抗癌药”,结果自己成了“药罐子”。
再说一句让人扎心的实话:目前为止,全球尚无权威医学指南将藏红花列为癌症治疗推荐药物。
哪怕在辅助治疗领域,临床数据也远远不足。它的“抗癌”作用,只能说是“可能有点用”,而不是“就是能治病”。
这中间的差距,犹如江河湖海,非一桥可渡。
当然,也不是说藏红花一无是处。
在某些特定的医学领域,它确实展现出独特潜力。
比如近年来关于藏红花对神经系统的研究,一度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2019年《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刊登的一项研究显示,藏红花素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有一定的认知改善作用。
研究者发现,藏红花素能够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这种酶的过度表达正是老年痴呆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
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藏红花具有一定的抗抑郁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影响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调节情绪。
这对一些轻度情绪障碍患者来说,或许能带来一线曙光。
但正如老话说的:“药不对症,吃了也是毒。”藏红花虽有这些“惊艳”的表现,但依然需要医生根据个体体质、病情判断使用。
自行滥用,无异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那到底藏红花该怎么吃?能多泡几根吗?
医学建议是,藏红花每日用量一般控制在3到6根为宜,不宜过量。泡水饮用时,最好用80℃左右的温水冲泡,避免高温破坏有效成分。
泡过一次后可二次冲泡,但三泡之后基本无效了。
而在食用方式上,最好与温补食材同用,如与红枣、枸杞、党参等搭配,不仅可缓解其活血过强的副作用,还能增强滋养效果。
南方人可炖鸡汤,北方人可煮羊汤,若能再加点党参,效果更佳。
还有一点值得提醒:市场上藏红花真假混杂,鱼龙混杂。
尤其是网络平台,常见用红丝线、玉米须冒充藏红花。真正的藏红花,泡水后水色金黄,香气浓郁,咀嚼后略带苦涩。
购买时最好通过正规渠道,别贪便宜买了“假冒伪劣”。
从科学的角度看,藏红花确实是一种值得研究的天然药材,它的抗氧化、抗炎、神经调节等作用,为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从生活的角度讲,它不是“灵丹妙药”,更不能替代规范治疗。
人这一生,最怕的不是病,而是不懂病。病不怕深,就怕拖;药不怕贵,就怕错。
与其寄希望于“神药”,不如踏实去医院检查,听医生的话,按科学来办事。
健康,是留得青山在的根本。
而藏红花,只能是那青山上的一缕阳光,照着走,可以,靠着活,不行。
来源: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