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报案,雷军一夜苍老!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9:05 2

摘要:4月8日,北京小米总部楼下,雷军双手握拳、面带微笑送别访客,却被镜头捕捉到面容疲惫憔悴、往日神采不再的瞬间。

4月8日,北京小米总部楼下,雷军双手握拳、面带微笑送别访客,却被镜头捕捉到面容疲惫憔悴、往日神采不再的瞬间。

这与一个月前樱花树下意气风发的“车圈顶流”判若两人——

3月29日的小米SU7爆燃事故,不仅让三位年轻生命消逝,更将雷军推入职业生涯最黑暗的漩涡。

事故后首周,小米汽车周销量暴跌至0.5万辆,创近两月新低;

而雷军的微博停更6天,抖音账号定格在3月30日。

从市值来看,3月19日小米集团市值突破 1.47 万亿港元,到 4 月 10 日总市值为 1.11 万亿港元,市值累计减少了3600亿港元 。

当“年轻人的第一辆车”撞上生死红线,雷军和小米的“流量神话”正在经历最残酷的拷问。

销量骤降

小米汽车面临史上最大危机

3月24日-30日,小米汽车周销量还停留在0.78万辆的峰值;而事故后的首周(4月1日-7日),这一数字骤降至0.5万辆,跌幅超35%。

一直在销量榜上高奏凯歌的小米汽车,首次折戟。

尽管有观点认为销量骤降的主因在于清明假期的影响,但对比同期小鹏汽车凭借G6、G9产能释放实现21%的周环比增长,问界M9更是暴涨37%,小米的断崖式下跌显得尤为刺眼。

因此,也有不少网友把矛头直指3·29小米SU7爆燃事故。

尽管事故调查尚未公布结论,几大未解之谜依然未解开——

AEB是否失效?智驾预警是否过晚?车门为何无法打开?

但舆论重拳已压得小米汽车喘不过气:

“车门锁死”“电池自燃” 等未经证实的细节被反复渲染,叠加短视频平台海量事故片段推送,形成 “小米汽车 = 高危” 的认知偏差。

这场危机早有预兆。

事故前,小米SU7 Ultra因赛道失控、街头碰撞等事件频繁引发巨大争议,但SU7的好口碑和雷军的个人光环,始终没让根本问题浮出水面。

终于,爆燃事故成为导火索,人们对如何限制新能源性能车的讨论愈演愈烈。

如今小米汽车一举一动被公众、媒体用放大镜审视,而新车型小米YU7正处于上市前夕,若被此次风波影响,相信是雷军最不愿看到的局面。

谣言、股价暴跌

小米正值多事之秋

如果说事故是导火索,那么后续的连锁反应则彻底撕开了小米的防御体系。

4月2日,一段“车主躺平驾驶”视频引爆网络:一小米车主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双手离开方向盘,躺在驾驶座上呼呼大睡。

网友们除了谴责对自己生命不负责的车主,也对小米售后对车主的安全教育表示质疑。

尽管小米客服及时回应,使用智驾功能手必须握住方向盘,否则在系统四次预警后,车辆会缓慢降速直到停车,但这一事件还是给小米汽车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更棘手的是谣言的蔓延。一篇伪造的《雷军致用户公开信》在各大社群刷屏,信中“诚恳道歉”并承诺“无限期停售SU7”。

虽然小米火速辟谣,但谣言传播速度远超想象。

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剧烈:4月1日-5日,小米港股累计跌幅达18.7%,市值蒸发超1500亿港元;到今日为止离3 月 19 日最高点市值累计减少了3600亿港元

此外,车险领域谣言四起,社交平台上出现有关小米 SU7 续保遇到难题、被保险公司拒保以及保费上涨等传言,甚至有伪造的 “保险公司拒保通知” 在网络上疯传,声称小米 SU7 因事故率异常被五大险企拉入黑名单。

最终小米忍无可忍,向公安机关报案,小米公司发言人也于4月7日发文辟谣。

业内人士分析,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小米作为跨界巨头,其造车业务可能触动了某些利益链条,此次伪造文件、散布谣言不排除是商业抹黑的手段。

小米汽车

不能过度依赖雷军

这场危机暴露出小米汽车的致命短板:过度依赖雷军个人 IP 的流量打法。

在过去,雷军的个人影响力为小米汽车带来了大量的关注和流量,“米粉” 们对雷军的信任和支持也转化为对小米汽车的热情。

然而,当重大负面事件发生时,这种依赖反而成为了 “负面舆情放大器”。

当舆情指向未明,而粉丝为事故辩护时,公众的逆反心理被彻底点燃:不能仅仅因为对企业家个人的崇拜就忽视对产品安全的理性审视。

作为一个有担当的企业家,雷军在4月1日的声明中承诺:“无论结果如何,小米绝不回避。”

这句话或许将成为小米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最初以 “为发烧而生” 的互联网思维,到如今进入汽车行业需要遵循的 “为安全而战” 的工业逻辑,小米需要在技术沉淀以及价值观重塑等多个方面破局。

去雷军IP化生存是重中之重。对小米而言,或许减少雷军个人曝光,用技术细节重建信任才是长久之策;对雷军而言,当务之急是剥离个人 IP 与产品安全的绑定。

同时,选择更严谨的传播策略,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删掉“挑战保时捷”“地表最快”等营销话术,将发布会焦点转向更多精准的测试数据更能体现企业担当。

结语:

小米 SU7 的事故,不仅仅是小米一家公司的问题,它是敲响了整个汽车行业警钟的重锤。

在当前汽车行业疯狂追求 “智驾元年”“无人泊车” 等技术亮点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最基本的安全问题。

雷军的疲惫,也是整个汽车行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过程中所面临压力的缩影。

从过去依靠流量和营销打造的 “流量神话”,到如今必须回归到产品安全的本质,小米需要的不仅是对此次事件的负责和处理,更需要进行一场从价值观到技术链的全面调整。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如何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也将是一个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