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的中西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19:18 1

摘要: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不断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不仅给公共医疗造成负担,更对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在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位居第3,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人民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不断变化,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保持上升趋势,不仅给公共医疗造成负担,更对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目前结直肠癌治疗主要以外科手术为主,结合化疗、靶向等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使患者生存率得到一定的延长,但化疗不良反应明显,易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下降,而靶向药物的有效人群少,费用高昂,给结直肠癌的治疗带来诸多困难。因此研究结直肠癌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毒副作用轻的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己糖激酶2(HexokinaseII,HK2)是肿瘤细胞糖酵解过程中的关键限速酶,可通过提高肿瘤细胞葡萄糖代谢率加快肿瘤进展。

HK2在大多数肿瘤细胞中呈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密切相关。

研究显示HK2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提高结直肠癌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并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因此HK2已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潜在靶点,研究针对HK2的靶向治疗对提高结直肠癌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意义深远。

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Transition,EMT)是指细胞失去上皮特征,在形态学上向间质细胞表型转变的过程,已被证明在肿瘤的侵袭迁移中起重要作用。

在EMT过程中,伴随上皮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降低,间质标志物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表达水平增加[13],故E-cadherin、N-cadherin被公认为EMT的标志物。

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及独特优势逐渐凸显,研究证实中药治疗结直肠癌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帮助患者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术后复发转移率,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的有效手段之一。

基于临床经验,结合化痞膏(出自《疡医大全》)、黄芪益损汤(出自《世医得效方》)、内消瘰疬丸(出自《医学启蒙》)三方,创立了天马颗粒,再经不断探索、精简、优化配方,最终获得天马颗粒Ⅲ。

临床研究证实天马颗粒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有效延长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降低术后复发、转移几率,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治疗中晚期结直肠癌毒副作用低,疗效确切。

结直肠癌在中医学无直接病名,参照现代医学中结直肠癌的临床表现特点,可将其归于“便血”“脏毒”“肠风”“积聚”“锁肛痔”“肠覃”“伏梁”等范畴。古代医家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症状等进行了丰富论述。

《素问·腹中论》记载:“病有少腹盛者,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伏梁为污浊邪气伏于肠道,搏结日久而成,以腹部见肿满包块、腹痛、腹泻为主要表现。

《灵枢·水胀篇》中有言:“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瘜肉乃生”,指出感受外邪,寒邪在外与卫气相博,气不得行,营血不运,日久则肠蕈内生。

《诸病源候论·积聚诸侯》道:“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论述了本病乃因阴阳不和,脏腑本虚损,加之外邪侵犯,留滞日久则成。

《外科大成·论痔论》中言:“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此无治法”,其中对锁肛痔症状的描述,如肛管狭窄、大便变细、时流臭水等基本符合结直肠癌临床症状。

《外科正宗·脏毒》论述:“脏毒者……蕴毒流注肛门结成肿块”,意指湿热毒邪蕴结脏腑,进而下注肛门,阻滞气机,证见肠结肿块,小腹疼痛,或可伴有排便不规律、腹泻便秘交替等症状。

《证治汇补·便血》中记载:“或醉饱行房、或生冷停寒……以致荣血失道,渗入大肠”,指出本病病因复杂,若劳逸失度、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易造成津液运化失常,食积、瘀热、痰湿等病理产物下迫肠间而发病。

现代医家因地域、体质等因素对结直肠癌的认识略有差异,但大多认为其基本病机系本虚标实,即正气内虚,瘀血、瘀毒、痰湿等多种病理产物积聚于肠道而发病。

认为“毒”和“虚”贯穿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中“毒”是指癌毒、热毒、痰毒、湿毒、瘀毒,“虚”指因脾肾亏虚,先后天皆不足,则运化失常,湿热淤邪久羁化毒后阻碍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由此更使脾肾亏虚加重,导致“毒”邪鸱张。

故治疗结直肠癌早期应以“解毒”为重,中期须注意解毒祛邪不伤正,晚期则以固本扶正为主。

脾、肺、肝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常采用益气健脾、疏肝理气、降气通腑之法,达到化瘀解毒、升降相宜、驱邪外出的效果。结直肠癌病机复杂,但多责之脏腑功能失和,主张从脾胃论治,基于“和法”调和脾胃、肝脾、阴阳、寒热、气血,并最终扶正祛邪、解毒抗癌。

认为结直肠癌病机初起时以湿热为主,久则癌毒滞结,以正虚为主,提倡治疗注意病证结合,以利湿解毒,行气调血,滋补肾虚等法治疗各期结直肠癌。

亦有医家基于阳虚阐释本病病机,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是阳虚为本,阴实为标。阴阳升降失常,易形成诸多病理产物,胶着互结于中下焦,治当扶阳次第,首清阳明郁热,再温下焦元阳,继而益精填髓,则阴平阳秘,阴阳自和。

依据结直肠癌“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基本病机,创制了防治结直肠癌的经验方“天马颗粒”。该方由17味中药构成,后经不断精简方剂配伍,最终得到含10味中药的天马颗粒Ⅲ,其具体药物组成为:蜈蚣、全蝎、半边莲、黄柏、醋制三棱、胆南星、海藻、黄芪、山药、大黄。

方中蜈蚣及全蝎为君药:蜈蚣性温,味辛;全蝎性平,味辛、甘,两者皆主入肝经。张锡纯言:“全蝎可消一切疮疡”“蜈蚣可开所有气血凝聚之处”,全蝎可穿筋透骨,蜈蚣能通达内外,两者相需共奏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

半边莲、黄柏为臣药:半边莲性平,味辛,归心、小肠、肺经,可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黄柏性味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两者配伍既使清热解毒之力倍增,又辅君药攻癌毒清淤热。

佐药:三棱性平,味苦,归肝脾经,有破血行气,祛淤消积的功效;胆南星性凉、味辛苦,归心、肝、肺三经,可降气行淤、清火化痰;海藻性味寒咸,归肝、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清热消痰,三者合用,行解淤毒化痰积之效。

黄芪、山药归脾、肺经,黄芪甘温,偏于补脾阳;山药甘平,偏于补脾阴,二者伍用既有健脾益气之效,更有扶正固本之功。使药为大黄,大黄性味苦寒,可引邪外出,配合黄芪攻补兼施,扶正不留邪。

全方共奏攻毒祛邪、散瘀消肿、化痰散结、通经止痛之功,体现了扶正抗癌的基本思想。

结合现代药理学的相关研究可进一步论证天马颗粒Ⅲ的疗效。蜈蚣提取液及其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表现出抑制作用。

全蝎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中含有的类组胺物质,能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抑制血管新生、阻滞细胞周期、调节免疫等多个机制抑制肿瘤活性。半边莲被证实可通过miR-20a-3p/FHIT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癌中药之一。

黄柏内有效抗癌成分较多,如去甲基小檗碱通过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以抑制肿瘤细胞迁移、黄柏酮可抑制肺癌细胞核糖体增殖。三棱里含有的三棱内酯B可在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

胆南星中的生物碱成分对治疗癌性疼痛有较好效果。海藻能通过其中的多肽成分直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提高机体免疫力。

黄芪能通过减少肿瘤细胞表面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的表达,从而行肿瘤免疫治疗。山药里含有的薯蓣皂苷、山药多糖都被证实有显著抑癌作用。大黄含有的大黄素可通过下调HK2蛋白表达水平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代谢途径,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