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中央汇金公司、上市公司之后,公募基金接力加入布局行列。兴证全球、博时、鹏扬等公募机构相继宣布以数千万元自有资金申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私募机构亦频频加仓,银行理财子公司更是罕见增持ETF。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 见习记者 栗鹏菲 北京报道
继中央汇金公司、上市公司之后,公募基金接力加入布局行列。兴证全球、博时、鹏扬等公募机构相继宣布以数千万元自有资金申购旗下权益类基金,私募机构亦频频加仓,银行理财子公司更是罕见增持ETF。
在政策护航与估值低位的双重支撑下,机构投资者正以真金白银传递对A股市场中长期价值的信心。记者了解到,其他基金公司有望陆续跟进,形成新一轮基金自购潮,合力促进市场发展。
机构真金白银彰显市场信心
4月9日,兴证全球基金发布公告称,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将自购旗下权益类公募基金不少于6000万元,并承诺锁定至少一年。这一举措并非个案,此前一日,博时基金、鹏扬基金、招商基金已率先行动,分别以65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自有资金投向权益市场,且均设置一年以上持有期,释放强劲的做多信号。
其中,招商基金和博时基金同属招商系。此前,招商局集团旗下7家上市公司招商蛇口、招商港口、招商轮船、招商公路、中国外运、辽港股份、招商积余集体宣布将加快实施股份回购计划,以维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稳定及提升公司价值。
私募机构也频频加仓。海南进化论私募基金CEO王一平公开表示已“加到满仓”,并在市场调整期间逐步抄底中国核心资产。另一家北京百亿级私募也透露,近期已加仓自家产品。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资金开始积极配置。苏银理财4月8日宣布增持ETF,明确表态将发挥长期资本优势。
业内人士分析,机构自购行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自有资金投入与投资者利益深度绑定,彰显对产品的信心;另一方面,长期持有承诺传递出对市场底部的认可。中央汇金公司近期再度增持ETF并表态“继续加大配置力度”,更为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
政策与估值构筑双重支撑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稳定力量,中央汇金公司的动向始终是市场的风向标。继2024年多次大手笔增持宽基ETF后,中央汇金于2025年4月7日再次公告增持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并明确表示未来将继续增持,坚定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这一动作并非孤立,近年来,中央汇金公司持续增持ETF,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和信心。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中央汇金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合计持有23只ETF产品,总市值达1.04万亿元。
从估值角度看,A股已进入极具吸引力的配置区间。据中金公司统计,截至4月7日,沪深300指数动态市盈率仅10.6倍,明显低于历史均值(2005年以来指数动态估值均值12.6倍)。沪深300股息率达到了3.6%,股息率达到了近10年来的历史新高,凸显“高性价比”特征。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当前估值水平与2018年底、2022年3月等历史底部阶段相当,而经济基本面的复苏态势更为明确,为中长期资金提供了“跌出来的机会”。
机构资金的动向进一步印证了这一判断。同花顺iFinD显示,2025年以来,有过自购行动的公募已有46家,净自购金额达到12.09亿元,自购基金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合计7.52亿元,占比超过六成。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机构资金的“逆周期”布局,不仅传递信心,更在深层推动市场生态优化。中央汇金等“国家队”资金通过ETF增持,既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又引导资金流向新质生产力领域,如科创50ETF、中证1000ETF等新兴宽基品种获得重点配置。这种结构性布局,与政策端推动的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契合,形成“资金—产业—政策”的良性循环。
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长期资本的持续流入正在重塑A股市场格局。银行理财子公司、险资等专业机构加大权益配置力度,推动市场投资者结构持续优化,机构主导特征日益明显。
市场分析指出,当前A股正处于关键“蓄势期”。虽然短期可能受到外部因素扰动,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深化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正在逐步显现。中央汇金的持续增持与公募自购潮,已经为市场构筑了坚实的价值支撑。
鹏扬基金分析认为,当前和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争端时相比,我国已经更具应对的实力和经验。考虑到我国宏观逆周期调控越发流畅娴熟,政策工具箱储备丰富,相信会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2025年发展目标。
博时基金则强调,我国内需市场庞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如线上服务、绿色消费热度不减,经济韧性较足。此外,国内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成果丰硕,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远超传统产业,为经济发展打造新引擎;拥有全球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将能够快速调整供应链,降低外部冲击影响,维持生产稳定。
投资建议方面,专家强调要着眼长远。多家基金公司在自购公告中主动承诺持有期限,这明确传递出长期投资的理念。投资者应当淡化短期波动,聚焦符合国家战略的中长期产业趋势。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若用短期资金跟风布局,很可能在市场波动中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另外,基金自购也并不意味着盈利,投资者同样需要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合适的判断。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来源:华夏时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