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上海何以稳居全国粮食亩产榜前二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0 20:40 1

摘要: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粮食产量数据公告可知,上海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近5年来,已从2020年的114千公顷,逐步爬升至2024年的130.3千公顷。同时,为高产、优产打牢“耕”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从未停歇。据市农业农村委统计,去年,上海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

长期以来,上海并非粮食主产区,但在全国粮食亩产榜单上,却屡屡超越传统粮仓,稳居前二位。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上海在有限耕地中实现高效增产?

答案在耕地、在科技、在装备……

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粮食产量数据公告可知,上海播种面积持续增加。近5年来,已从2020年的114千公顷,逐步爬升至2024年的130.3千公顷。同时,为高产、优产打牢“耕”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从未停歇。据市农业农村委统计,去年,上海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8.78万亩。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中,高标准农田建设比例达到76%,面积为115万亩。

当国际化遇见田园牧歌,目标同向而行,过程更为精彩:直面农业“选择题”,有产量与品质的博弈、市场与风险的跷跷板、土壤与病害的隐形代价;也寻觅突围路径,拥抱复杂性,坚守“长期主义”——土壤改良、种源培育或许见效慢,却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五良”模式打造现代农业样板

1787亩农田,拥有高达97.5%的高标准农田覆盖率,松江区泖港镇黄桥村是上海探索现代农业高效耕作制度的缩影,也是推动亩产率跃居全国前列的重要实践基地之一。

作为现代耕作制度试点,泖港镇围绕“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形成绿色高产高效的现代耕作制度。“在品种优化方面,泖港镇依托稻米产业联合体,推广早、中熟优质稻,优质稻占比超90%。”据松江区副区长叶文娣介绍,目前这里已有4家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带动80户农户,签约种植面积达1.5万亩,形成规模化种植优势。

高产的背后,科技赋能是关键。杂草稻是一种外形酷似栽培稻的野生稻,容易混入稻田并争夺养分,从而降低产量和品质。泖港镇通过全面推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减少杂草和杂草稻,提高大米品质。同时,引入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百日菊、香根草等蜜源植物物理防治病虫害,确保绿色安全生产。此外,探索秸秆离田利用模式,与金山秸秆回收企业合作,实现90%以上秸秆资源化利用。

提升耕地利用率是实现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桥村正在实施的市级土地整治项目覆盖327.36公顷,通过“小田变大田”等整治措施,预计新增耕地12.3公顷,土地利用率有望提升7.1%。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在加快推进。松江区农机管理所党支部书记陆英姿表示,该区已建立区级农机维修4S店、农机合作社、机农互助点、育插秧作业点构成的完整服务链条,为农业生产提供从耕种到收获的全方位保障,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在田野上,蚕豆、青菜、紫云英等作物点缀其中,每一株都精神抖擞,这是“水稻+”周年生产模式在发挥成效。泖港镇通过积极探索稻菜、稻肥轮作模式,充分利用冬闲田资源,在水稻收获后种植青菜、花菜、芹菜等秋冬作物,既能冬淡保供,又能增加收入,还能培育土壤,经济生态效益明显,让农田彻底告别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松江区正严格执行家庭农场负面清单考核,推进粮食生产补贴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政府不再仅仅补贴种植面积,而是更注重单产提升,鼓励农户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每亩地的产出效益。叶文娣表示,松江区实施稻谷价补分离、家庭农场考核奖励等政策,并落实粮食生产补贴预算资金约1.5亿元。

截至目前,松江区13.5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中,已有11.93万亩完成高标准改造,覆盖率达88%。今年拟新开工6个项目,共4540亩。

变专家单产为农民单产

从试验田产量推广至大田产量

“既要又要”虽是网络热梗,但在现实中却有着深刻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表现尤其突出,面积和单产是粮食产量的两大关键乘数,必须兼顾。

在中国粮食版图中,31个省(区、市)依据各自粮食生产和消费的整体特征,结合资源禀赋和粮食生产历史传统等因素,被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自然条件优越,适宜粮食种植,粮食产量高、种植比例大,在保证区域自给的同时,还能大量外销商品粮,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粮食主销区经济发达,但人口密集、耕地有限,粮食产量难以满足需求,存在一定缺口,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便在此列。产销平衡区对全国粮食产量有一定贡献,基本能够维持自身的粮食供需平衡,包括山西、宁夏、青海等地。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2023年提出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2024年进一步强调“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今年依旧致力于“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这表明,保产量,三大区域一个也不能少,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基于未来粮食生产的主攻方向,上海如何在“大面积提高单产”这一核心任务上做足文章?解决农业发展中的两难、多难问题,“弹钢琴”的方法正彰显其优势。

增良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奉贤区奉城镇联民村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还使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有利于经营主体集中生产、统一经营。该项目涉净耕地面积1000.7亩,经测算,此次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水稻亩产量预计增产5%,地块每年水稻总产量可达105.07万斤。

育良种,诠释农业科技工作者对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刻理解。崇明每年种植水稻约27万亩,常规稻、杂交稻、优质稻功不可没。其中,“崇尚2022”是首个“崇”字头优质专用粳稻新品种,“沪软1212”品种在首届国家粳稻鉴评中获得金奖,“沪早香软1号”向来是崇明“国庆米”的专用品种。

集良法,把专家单产变为农民单产,从试验田产量推广至大田产量。松江从2007年率全国之先创办粮食生产家庭农场,到2020年创新提出和发展“优质稻米产业化联合体”,十八年如一日扛稳粮食生产安全重任,培育“松江大米”品牌,建设形成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寻良机,加快高端智能大农机研发应用,同时推广适应小农需求的特色农机等。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单产和品质,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挖掘粮食生产潜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探索和实践,上海这些年的粮食亩产始终在全国排名前二位。

文字:史博臻 郭凡熙

来源:上海三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