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双郭楼村,位处古汝州城东北乡张叶里,今在汝州城东九里许,林(州)桐(柏)高速引线道路北侧。往昔,郭姓迁徙至此聚居,并率众修筑两座碉堡楼或避难碉楼,故而得名“双郭楼”,此村亦称“双郭楼村”。
双郭楼村,位处古汝州城东北乡张叶里,今在汝州城东九里许,林(州)桐(柏)高速引线道路北侧。往昔,郭姓迁徙至此聚居,并率众修筑两座碉堡楼或避难碉楼,故而得名“双郭楼”,此村亦称“双郭楼村”。
“郭楼”者,意谓郭姓所居之楼,而“双郭楼”,乃指两座单体避难碉楼之统称。“双郭楼”分东、西二楼,皆为避难碉楼,俗称看护楼、避难楼,亦名瞭望楼,始建于明代,清代稍有修葺。其具体位置在双郭楼村南北大街与东西大街交叉口之东北角,即原双郭楼大队部院内,两楼东西并排,相距约三十米。东楼因年久倾塌,今有农户于其旧址建房占用。
▲“双郭楼—西楼”现状,己被民宅侵食
二楼皆坐北朝南,共计三层,面阔三间,为砖木(石)混合结构。楼顶以规整之黛黑色筒瓦扣盖,采用传统之“两坡山”出水工艺,且以明代常见之砖质仿木椽构件修饰房沿,更有五脊六兽装点。二、三层之间特意设计一圈砖砌之出前沿别致花样造型,自下而上略有收缩,门前设花岗岩台阶。尤需提及者,出于安全考量,一层仅设一不大之门洞,原门以铁皮包裹,上加铁钉,现存之门乃土地改革时改造而成。内留一梯孔以供登入二层。若遇匪患攻入一层,人登二层后抽去梯子,便可保安全无虞。二、三层皆开瞭望孔(亦或射击孔),完全具备枪击、防火、防盗之功能,足以容纳众人入内避难。此楼之精巧设计,彰显先人居所与防御相融合之科学理念。虽历经天灾兵燹,然因其坚固高大,至今大体保存完好。
▲“双郭楼—东楼”,己被民宅占用(白楼)
此楼为双郭楼村现存最为古老之标志性建筑,亦是汝州境内唯一保存完好之具备防御功能的三层古代建筑,无论于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抑或建筑风格,皆具古代楼阁式建筑之特点,极具重要之历史价值与建筑学术研究价值,可谓双郭楼先民勤劳与智慧之结晶,亦为后人留存之宝贵历史遗产。
▲双郭楼前的一口古轱辘井
相传,该村村民自明朝洪武、永乐年间(1368 — 1424年),自山西洪洞县广济寺附近之大槐树迁徙至此,繁衍不息。明末,常有小股红胡子(红巾军)途经此地并于村中劫掠、滋扰,致村民惶恐不安。为有效抵御土匪及红巾军之侵扰,占全村人口多数之郭姓村民,动员全村捐资,于村子西北角修筑两座相同且遥相呼应、具军事防御性质之高大建筑。自此,人们统称二楼为“双郭楼”,此村亦名“双郭楼村”,一直沿用至今。立村暨建楼迄今,已逾六百年历史。
清光绪三年(1877年),为防范匪患,全村齐心协力修筑寨墙,东西寨门楼上均嵌刻有“永安寨”字样之寨匾。多数乡民熟稔制砖造瓦之烧窑传统技艺,且尤好武术、戏曲表演,至今仍保有自家之业余曲剧团。
▲双郭楼周围散落的古代建筑构件、石器等
双郭楼村之白佛寺,现存三通碑刻: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由少林禅寺住白佛寺高僧,即“少林禅寺曹洞正宗24代嗣祖沙门”(注:少林禅寺方丈释永信,系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门)潁川清轩子释玉堂撰写的《重修白佛禪寺地藏殿記》(全文略);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汝州业儒(儒学学者)武杰撰写的《重金中佛殿神像记》(全文略)和清光绪元年(1875年)《囗囗祖师、药王、阎王、广生诸殿及周围垣墉前后门囗暨白佛寺后大殿碑记》。尤其是清道光年《重金中佛殿神像记》载:“余舌耕兹寺,见其(指白佛寺僧人释心燝)于家务也,克勤克俭于佛事也,□讽诵于众僧也,或教以演武,或教以修文;于四方之疾病也,赔施药膏疾去疾归。……”
▲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对白佛寺、双郭楼的记载
由此足证:双郭楼演武练拳历史,可追溯至明嘉靖年间(1522 — 1566年),此与少林禅寺驻本村少林禅寺下院—白佛寺高僧释玉堂(今禹州人)在此常练拳术、教授拳技息息相关。后人受其影响,直至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双郭楼一带习武练拳之风仍绵延不绝,少林拳亦世代传承,迄今已500余年习武练拳历史。当下,托亲靠友前来学拳练武之人,已遍及全河南省乃至周边各地,双郭楼村亦荣获“武术之村”美誉。(图文/刘占江)
来源:我的高中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