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9:40,在研学基地的晨光中。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57名四年级学生整装待发。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之旅。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三个班级以“传统文化+劳动教育”为主线,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成长体验。
清晨9:40,在研学基地的晨光中。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57名四年级学生整装待发。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期待,开启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之旅。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三个班级以“传统文化+劳动教育”为主线,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成长体验。
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化身“小匠人”,在“非遗课程—扎染”中,将白布折叠、捆扎、浸染,一幅幅蓝白交织的图案跃然布上。孩子们惊呼:“原来一块布也能‘讲故事’!”同学们还沉浸在“非遗—绒花”课堂,用丝线缠绕出花瓣的弧度。一朵朵绒花在手中“盛开”,传统手工艺的细腻与美感让同学们赞叹不已。
走进田间,挥起小锄头参与播种、除草,汗水中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同学们通过农耕工具实践,解锁“二十四节气”的智慧,体会“春种一粒粟”的深意。从切菜到炒菜,孩子们分工协作,在“快乐厨房”中端出一道大杂烩。小厨师们自豪地说:“我学会了炒菜,回家要做给爸爸妈妈吃!”
急救知识、安全技能、团队协作……“生命教育”课堂上,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孩子们认真演练,眼神中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夜幕降临,基地化身“露天影院”电影院,用电影点亮了孩子们的夜晚。 影片中张弛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他们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让孩子们明白,在人生道路上,朋友和团队的力量是很重要的,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三天的时间转瞬即逝,返程的巴士载着欢声笑语驶离基地。三天的实践,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带走的不仅是扎染作品、绒花头饰,更有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劳动价值的领悟。而研学基地的每一寸土地,都记录着包头市九原区第三实验小学少年们“知行合一”的成长足迹。
来源:玲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