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120急救站主任张维涛、护士长崔霞带领医护团队王亚东、王建霞、刘祥祥赴武汉参加第三期全国现场心肺复苏师资培训班。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强化急诊专科医护人员的急救医疗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施救,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近日,延安市人民医院120急救站主任张维涛、护士长崔霞带领医护团队王亚东、王建霞、刘祥祥赴武汉参加第三期全国现场心肺复苏师资培训班。此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强化急诊专科医护人员的急救医疗技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施救,切实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
本次培训汇聚国内优秀急救医学专家及丰富的急救教学资源。课程以“黄金四分钟”急救理念为核心,通过典型案例剖析,系统阐释心脏骤停识别、高质量心肺复苏操作要点及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操作标准。参训人员重点强化胸外按压定位、深度频率控制、气道开放及人工呼吸等核心技术要领,深入理解了急救时效性与操作精准度的重要性。
实践操作环节中,团队成员利用模拟人设备开展全流程演练,从评估现场安全到实施抢救、配合AED除颤,每一个环节均进行反复推敲与强化训练。张维涛主任与崔霞护士长以身作则,带头钻研操作细节,针对按压节奏、深度控制等难点问题进行专项攻关,并主动指导团队成员纠正不规范动作,确保人人达到“手法精准、流程顺畅、配合默契”的实操标准。培训还设置了严格的考核机制,包括理论考试、PPT试讲及实操测试,确保学员全面掌握技术要点与教学能力。经努力练习,我院参训急救人员均全员通过考核,获得“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心肺复苏急救导师培训合格证书”。
为期数日的培训结束后,参训人员王建霞表示,此次学习不仅收获了前沿的急救技术,更深刻体会到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张维涛主任在总结时强调:“急救能力是衡量医院应急水平的重要标尺,作为急救战线的‘排头兵’,我们既要成为技术精湛的‘实战者’,更要当好科普教育的‘传播者’。”
未来,延安市人民医院120急救站将继续秉承“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宗旨,将此次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不断提升急救技能和应急反应能力。同时积极走进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持续推动“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理念的传播,让标准化急救技能惠及更多群众。
守护生命黄金四分钟
——心肺复苏操作全流程科普指南
当意外突然降临,心脏骤停的每一秒都关乎生死。据统计,我国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而“黄金4分钟”内的有效急救可将存活率提升2-3倍。掌握心肺复苏(CPR)这项“生命重启术”,是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急救能力。以下为标准化操作指南:
1
第一步:评估环境,确保安全
确认现场安全:检查环境是否存在触电、坍塌、毒气等危险因素,确保施救者与患者安全。
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患者双肩,在耳侧呼喊“您怎么了?”,观察胸腹部是否有起伏,如患者无反应且呼吸异常(喘息或停止),立即启动急救。
2
第二步: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呼救与取AED:指定现场人员拨打120并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若无人协助,先拨打急救电话并开启免提沟通。
定位施救位置:将患者仰卧于坚实平面,解开紧身衣物,暴露胸部。
3
第三步:实施高质量胸外按压
按压定位:双掌重叠,掌根置于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段),双臂伸直与地面垂直。
按压标准:
深度:成人5-6厘米(约身份证长度)
频率:100-120次/分钟(可默念《最炫民族风》节奏)
回弹:保证胸廓充分回弹,掌根不离开胸壁
持续按压:以30次按压为一组,尽量减少中断。
4
第四步:开放气道与人工呼吸
仰头提颏法:一手压前额,另一手抬下颌,清除口腔异物。
人工呼吸:捏紧患者鼻翼,包严口部吹气1秒,见胸廓抬起为有效,连续2次。若无条件实施,可仅持续胸外按压。
5
第五步:使用AED除颤
开机即用:AED到达后立即开启,按语音提示操作。
贴放电极片:右胸上部(锁骨下方)与左胸左乳头外侧,避免金属饰品干扰。
放电除颤:确保无人接触患者时按下放电键,除颤后立即恢复CPR。
关键注意事项:
1. 持续施救:循环“30次按压+2次呼吸”或持续按压,直至患者恢复呼吸或专业人员到达。
2. 儿童差异化:1岁以上儿童按压深度为胸廓1/3(约5厘米),婴儿采用两指按压法。
3. 自我保护:接触血液/体液时可用保鲜膜隔开患者口鼻,施救后及时洗手消毒。
感谢您的关注
来源:健康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