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村落静静伫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流水声、鸟叫声此起彼伏。这里不仅是“村超”“村BA”火爆出圈的沃土,更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传统村落的聚集地。
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青山环抱、流水潺潺,吊脚楼与鼓楼相映成趣,一曲曲侗族大歌回荡在山水之间。
在肇兴侗寨,侗族群众正在演唱侗族大歌
毕节市黔西市化屋村,民居错落有致,春风扑面而来,温润着路边一簇簇新绿,小如绿豆的樱桃挂满枝头。
化屋景区春日风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摄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一幢幢民居鳞次栉比,与油菜花相映成趣,游客纷纷拿起手中相机,美景就此定格。
遵义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
…………
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村落静静伫立,青石板路蜿蜒曲折,流水声、鸟叫声此起彼伏。这里不仅是“村超”“村BA”火爆出圈的沃土,更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中国传统村落的聚集地。
2024年起,贵州启动“乡愁印迹——村史村事征集”行动,拟用3年时间为全省13695个行政村“建档立传”,让村村有历史、寨寨有故事,推动文化赋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如今,这场文化寻根之旅已初见成效——6244个村庄的历史被重新擦亮,沉睡的乡愁正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蓬勃动力。
村史村事唤醒乡土认同
村史,是一个村庄的文化记忆,承载着乡村发展的根基与脉络;村事,则生动描绘了一村一户的生活画卷,折射出一域一地的发展变迁。
“在妥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里,你能看见潺潺的溪水淌来……这是一幅妥乐人的生活画卷,是一幅可以拿到大城市的画廊里展出的摄影作品,说不定还能得奖哩!”这是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原主席叶辛笔下的盘州市妥乐村。妥乐之美,源于上千株古银杏树,更源于古银杏树开启的“金彩”密码。
盘州市妥乐村村景
乡村,是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每一座村庄,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一段历史,都值得被铭记与传承。
村落何时形成?村名因何而定?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所属行政区划演变几何?民间艺术诞生传承如何推进?
“我们精心组织编撰小组深入各个村落,通过村民大会、院坝会、面对面访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对村庄的历史和事务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六盘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王超介绍,六盘水深入细致地整理和研究,确保村庄历史和事务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实事求是地精心编写村史村事,勾勒出村落的自然风貌、描绘村落的历史轨迹、记录村落的特色故事,展示村落的发展变迁和多彩文化。
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贵州村寨面貌一新。开展村史村事征集,有利于保护好农耕文化根脉,挖掘传播乡村优秀文化,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
一篇篇文字、一张张图片展示着贵州发展巨变,记录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文化,将文化自信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不断唤醒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乡土的认同。
从珍藏到出圈的“变现”路径
坐落于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镇山村,三面环水,随山势渐次递升,与半边山和李村隔水相望,风景秀丽。漫步村内,缓慢走在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村路上,听蝉鸣、乘树荫,眼前一湾碧波荡漾心间,让人久久不舍归去。
镇山村一景
村史村事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文旅融合的钥匙。
贵州以村史村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村史村事中蕴藏的特色文化资源,依托特色风貌、民风民俗、体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打造差异化文化IP,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人文经济,着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消费点,实现文化和旅游的“双向奔赴”。将村史村事挖掘整理与农特产品销售、文创产品打造等结合起来,推动“黔货出山”。
铜仁市江口县云舍村,依托土家族传统文化,打造了“云舍土家民俗文化村”,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手工艺品等产业,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云舍村油菜花景观
黔西南州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上纳灰村,田野中的抓鱼体验、帐篷下的围炉煮茶、纳灰河畔飘来袅袅炊烟,田野的静谧与现代的文艺肆意流淌,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打卡游玩。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千年布依古寨的茶马古道历史被重新发掘,古驿道旁建起茶文化体验馆,游客可身着布依服饰亲手制茶。
…………
从“深闺珍藏”到“出圈爆款”,贵州开展村史村事挖掘整理,聚焦乡村振兴,小小村落升腾起发展的梦想与希望,让文化“变现”的实践在贵州大地多点开花,文化“软实力”正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一年来,贵州深入挖掘村史村事,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传播乡村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千村千貌书写乡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村史村事作为乡村文化的深厚积淀,是铸魂的关键。
“红色文化不仅是猫洞村一张耀眼的名片,更是我们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引擎’。”贵阳市息烽县猫洞村党支部书记陈孟菊介绍,猫洞村成立由党史工作者、村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成的红色小分队“红色讲师团”,设立“红色讲坛”,整理编写红色故事,开发红色视频、音频、课件、情景剧等,结合村史编撰《村书》及红色主题书籍《血献后土》,编写村歌《如您所愿·幸福红庄》等。
在贵州,一系列“村”字号活动创新不断,以少数民族非遗为代表的乡村文化跨山越海奔向远方。
“村超”现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纯亮 摄
“村BA”“村超”“村秀”……一个个符号,不仅成为体育和文化的亮点,更是贵州发展的缩影,承载着时代的记忆,是贵州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还以村史村事促进文艺精品创作,围绕打造高质量文艺精品,大力推进村史村事“现代化转译”,将乡村中的生动故事和烟火气、人情味等融入笔端和镜头。同时开展短视频征集大赛、大V探访村寨、村史村事讲述主题演讲等群众性活动,激发年轻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使乡村文化成为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精神力量。
树无根不活,人无魂不立。无论是尘封的史实,还是鲜活的文旅IP,无论是老人的口述,还是年轻人的镜头,贵州正在用村史村事,为乡愁安家,让文化生根。未来,贵州将持续深入挖掘、提炼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优秀文化标识,突出因地制宜、地域特色,将其融入乡村的设计和建设当中,实现千村千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生长出无限可能。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