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认为,宝钗热情宽厚、待人诚恳,是个娴雅正派,和蔼可亲之人。也有人认为薛宝钗顽固可憎、虚伪狡猾,是个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的封建卫道士。
文|一说红楼
编辑|一一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古至今,历来争论激烈。
有人认为,宝钗热情宽厚、待人诚恳,是个娴雅正派,和蔼可亲之人。也有人认为薛宝钗顽固可憎、虚伪狡猾,是个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的封建卫道士。
看人识人,从来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看其行动。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薛宝钗在红楼里具体做了什么?
图|薛宝钗
薛宝钗最让贾宝玉讨厌的一个地方,就是她总打着正统的旗子说教。
第33回,贾政毒打宝玉,还说要勒死这个不肖的孽障。第34回,薛宝钗乘此机会,借着看望宝玉之名,继续劝说宝玉。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薛宝钗含情脉脉,希望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令贾宝玉回心转意。可惜,她的这一举动,直到宝玉离家出走,也没能成功。
其实,不止第33回,薛宝钗只要有机会,都会苦口婆心,不厌其烦规劝贾宝玉。听多了,宝玉自然也烦了,他还骂宝钗“沽名钓誉”,是“入了国禄蠢之流”。
再看薛宝钗对待王夫人屋内的大丫鬟金钏儿之死的态度。
图|金钏儿
袭人听到金钏儿自尽后,不觉流下泪来。王夫人为了掩人耳目,也流了几滴泪。
再看薛宝钗怎么说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自己在井边上玩,失了脚掉下去的”。
这还没完,薛宝钗还污蔑金钏儿是糊涂人,死了也不可惜。在她看来,处理金钏儿一事不过是多花几两银子的事,根本不值得一提。
人人都说薛宝钗敦厚热忱,可对待下人之死,是不是过于冷酷了?
薛宝钗出身于“珍珠土金如铁”的大皇商贵族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因为父亲早逝,家里的哥哥又是个呆霸王。
所以,振兴薛家的重任,自然落在她肩上。
第4回,薛姨妈原本带着薛宝钗进京,是想寻门路送她入皇宫,给公主郡主作陪侍。
图|薛姨妈
希望落空之后,薛家便把目标对准了四大家族之首的贾家。
有人说,薛宝钗并不想要宝儿奶奶的位置。可是,她的所作所为却直指宝儿奶奶的位置。
比如,她对上察言观色,卖乖讨好,甚至献媚取宠。对下则用小恩小惠,笼络人心。
表面上来看,薛宝钗装愚守拙,可背后干的却是丑陋的勾当。
金钏儿死后,王夫人为了掩人耳目,塞他人之口,需要两件新衣裳给金钏儿装裹。因为一时来不及做,王夫人就将送给林黛玉过生日的两套衣裳,拿给金钏儿穿,又怕黛玉多心忌讳。
于是,薛宝钗就主动拿出自己的衣服,献给王夫人,此举深得王夫人之心。
图|王夫人
第22回,贾母给薛宝钗办生日,问她喜欢听什么。薛宝钗以为老年人喜欢听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便照着贾母素日喜爱的东西说了一遍,果然深得贾母赞赏。
说完了薛宝钗素日里的表现,我们再来看看她平时的装扮。
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人人都喜欢画眉描红,涂脂抹粉,就连贾宝玉都有吃胭脂口红的习惯。
不过,大观园里的姑娘带项链、首饰的却不多见。
如果说下人没有条件带,可姑娘小姐虽然有条件,她们也不戴。比如,迎春、探春和惜春,李纨、妙玉、湘云,以及黛玉,大都是“赤手空项”。
虽然史湘云有金麒麟,却很少见到她挂在身上。
图|史湘云
荣国府里披金挂银的,一个是王熙凤,一个就是薛宝钗。
王熙凤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薛宝钗则全副披挂,脖子上挂着黄金锁,肚子里藏着冷香丸,手腕上还套着红麝串。
王熙凤披金戴银并不奇怪,她本来就和大观园里的姑娘小姐不是一路人。奇怪的是薛宝钗,她的修养、审美、文化和爱好,和王熙凤大相径庭,为何却穿金戴银,还戴的如此俗气?
要知道,黄金锁是俗之又俗的项饰,其本意是保护生命,比如护身符“长命锁”。
那么,薛宝钗的黄金锁是怎么来的呢?
图|贾宝玉看黄金锁
按薛姨妈的话说,黄金锁是一个和尚给的。
第28回,薛宝钗想起母亲对王夫人说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婚”。
第8回,莺儿说金锁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癞头和尚送的,必须錾在金器上。
薛宝钗也说了,“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
薛宝钗的金锁是根据和尚的要求,薛家人专门请人打造的,准备刮在脖子上。如果采用纯金打造,肯定太沉了,脖子受不了。
如果是铜圈、铜锁,再在外面镀一层金,则容易生锈。
第35回,薛蟠提出要把薛宝钗的项圈拿到铺子里炸一炸,宝钗则说:“黄澄澄的,又炸它做什么。”
图|薛宝钗
从薛宝钗的话里能看出,锁已经不止一次被炸过了。
薛蟠口中的“项圈”,实际上是金锁。
第8回,莺儿笑嘻嘻说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其实,项圈并没有话,两句话是刻在金锁上的,莺儿提到的项圈,实际上是金锁。
和尚要求薛家把两句话刻在金器上,并没有点名说是金锁。之所以打成金锁,也是薛姨妈的主意。
薛姨妈虽然是嫁给了皇商,可她却不是简单的寡妇,毕竟是和王夫人一样,是从王家嫁出来的闺女,她甚至儿子靠不住,女儿早晚也要嫁人。
薛家若想继续有人支撑,自己的晚年有人依靠,关键看女儿的婚事是否称心如意。
在她能接触到的社交圈子里,唯有王夫人的儿子,最合适。薛姨妈既是王夫人的妹妹,王夫人又嫁入贾府。如果能和自己的闺女亲上加亲,可谓再好不过了。
图|贾宝玉
虽然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人,但贾母尚在,老太太一言九鼎,宝钗想要进贾府,可谓相当不容易。
为此,薛姨妈提前走了四步棋。
第一步,利用和尚的两句话,给女儿打一把金锁。第二步,以进京选秀为借口,把女儿带进贾府。第三步,借口自家没有地方住,让女儿住进贾府不走。第四步,散播金玉良缘,坐等宝玉上钩。
薛姨妈的小心思,薛宝钗怎么能不知道。
她每日把金锁带在脖子上,无非就是让其他人记得薛姨妈宣扬的“金玉良缘”。
大观园里的姐妹都很精明,她们难道看不出薛宝钗的心思吗?自然不是,大家无非是心照不宣,谁也不说而已。
图|大观园姐妹
大观园里唯一一位嘲讽过金锁的人是林黛玉。
第19回,黛玉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
再说薛宝钗的第二样物品:冷香丸。
冷香丸表面上是药丸,实则到底有什么功效,谁也不知道。再说薛宝钗的病,外人谁也看不出来,都是她自己说出来的。
第7回,宝钗笑道:“再不要提吃药,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呢。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后来还亏了一个癞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
他说我这里从胎里带来的一股热毒,幸而先天壮,还不想干;若吃寻常药,是不中用的。”
图|薛宝钗
周瑞家的在一旁听了,有些奇怪,追问宝钗怪病症候。
宝钗这样回答:“也不觉怎么着,只是觉得咳嗽些,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从薛宝钗的说辞能看出,她的病也不是什么先天之症。大观园里只有林黛玉是药不离身,药不离口。
薛宝钗只提过这一次,别人再没见她发过病。所以,她服用的冷香丸,也不是什么对症下药的药丸,看配方有点像香水一类的。
第8回,薛宝钗看了宝玉的通灵玉,宝玉欣赏了薛宝钗的黄金锁,还闻到一股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
在薛宝钗嘴里的“冷香丸”,采用十几种配方,整个薛家上下,唯有她一人才配服用。
薛宝钗曾提到过,自己最怕熏香。所以,采用吃冷香丸的方法,让自己通体散发幽香。
图|薛宝钗
再说薛宝钗的红麝串。
第28回,有一句专门写到它,“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薛宝钗戴红麝串,为何要害羞?
红麝串的主要成分是雄麝的香,可谓香气宜人。雄麝可作重要,还能开窍避秽、活血散结、催生下胎之功效。
从以上功效可见,都与性事有关。
旧时高门大户的姑娘见麝香都会脸红心跳,薛宝钗堂而皇之将红麝串戴在手上,岂不让人有些难为情。
薛宝钗博学多才,怎么会不知道麝香的妙用。为何她明知其作用,还偏偏要戴呢?
从红麝串的由来,就能知晓其原因了。原来,这红麝串是贾元春赏给薛宝钗的。
图|薛宝钗和红麝串
第28回,元春按照宫中规矩,给家中众人派送礼物。其中,黛玉和迎春等姐妹一样,唯有宝钗和宝玉一样:两把上等宫扇,两串红麝香珠,两端凤尾罗,一领芙蓉簟。
芙蓉簟是床上用品,凤尾罗氏衣料,红麝串是首饰,宫扇是手中用具。
宝玉看到礼物,觉得有些奇怪,“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同于我,宝姐姐的同我一样?难道传错了罢?”
黛玉见状,酸溜溜地表示:“我没什么大福,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钗极为聪明,自然明白元春的态度。
图|元春
再看宝玉,收到元春的礼物后,虽然诧异,但转手送给黛玉,黛玉却不肯要,他就命人收了。
再见到宝钗时,宝玉询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
宝钗听到后,居然很配合的卷高了袖子,弄得宝玉心猿意马。
宝钗因生得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看到一段雪白的酥臂,不觉懂了羡慕之心,暗道:“这个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在他身上。”
再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起黛玉又是一种物美风流,不觉呆了。
可见,宝钗羞笼红麝串,对宝玉还是有效果的。
如果说薛宝钗的金锁,从大方向锁定了金玉良缘的话,那么冷香丸和红麝串,就是配合薛宝钗一步步实施金玉良缘之策,进而引诱宝玉的道具。
图|林黛玉
元春送礼第二天,林黛玉就亲眼目睹了薛宝钗羞笼红麝串,贾宝玉看呆了这一幕。
林黛玉叫宝玉“呆雁”,既是戏谑,也是指责。
宝玉一边跟黛玉信誓旦旦,转头就被薛宝钗勾了魂。
可见,薛宝钗的金锁、冷香丸和红麝串三连招,还是击中了贾宝玉。也因为如此,令林黛玉的心病更重了。
来源:风水墙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