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7日,气温攀升,正值春耕好时节。走进绥德县崔家湾镇,一棚棚红薯种苗茁壮成长,薯农们翻耕土地为栽植红薯做好准备,政府组织的红薯产业全链条技术培训热火朝天地进行……一株株红薯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作物”。
4月7日,气温攀升,正值春耕好时节。走进绥德县崔家湾镇,一棚棚红薯种苗茁壮成长,薯农们翻耕土地为栽植红薯做好准备,政府组织的红薯产业全链条技术培训热火朝天地进行……一株株红薯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作物”。
“崔家湾镇作为绥德县沙地红薯的核心产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今年将持续开展红薯品种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病虫害防治等各种,力争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红薯基地8500亩,实现产值1.2亿元。”崔家湾镇党委书记郑宝红说。
很长时间以来,绥德的红薯种植长期处于“低效循环”状态。传统品种产量低、品质差,薯农收益微薄,种植积极性低迷。陕西甘薯体系岗位专家、绥德县绿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治国回忆,2016年以前,崔家湾传统红薯亩产不足800斤,收购价每斤不到1元,许多农民甚至放弃种植,改种玉米等作物。
为了提高红薯种植技术,促进红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刘治国联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宝鸡农科院等机构专家,开展“高剪苗平栽”“地垄覆膜”“滴灌技术”等8项试验,通过产学研协同破解沙地种植难题。经过十年科技攻关,上千次失败,成功培育出兼具抗病性与口感的“绥薯1号”,其薯型均匀、微量元素丰富,被专家评价为“软硬适中、甜度黏度双优”。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中国薯类品种目录》。
“‘绥薯1号’的成功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刘明慧说,该品种通过科技改良破解了沙地种植难题,其“企业主导+农户参与+政府推动”模式为黄土高原农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为破解“增产不增收”困局,绥德县创新“党建+红薯+科技+销售”模式,建成五重防伪溯源系统,通过直播带货、电商销售实现溢价,最高单价达18元/斤。注册“蒸薯福”等商标,连续举办五届“红薯大王”擂台赛,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还通过开发红薯茶、冻干粉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红薯主题研学游”,带动加工、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
去年,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突破5万亩,带动全县8个乡镇1万余户农户种植,年产量达10万吨,年综合收益突破4亿元,户均增收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启动‘绥薯2号’研发,建设智慧育苗基地,将年供苗能力提升至1200万株,还规划建设红薯交易市场,开发红薯功能性食品,打造覆盖榆林南六县的产供销网络”。绥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春胜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四链融合”,规划全产业链产值超10亿元,让小红薯成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来源:陕西科技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