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镇裴家岭村:一根胡萝卜的强村共富经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1 09:42 1

摘要:集体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行动,持续用力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增收项目、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全市村集体总收入超过10亿元,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增幅超过50%的村148个。为引导各村不比

集体富不富,关键在支部。近年来,寿光市深入实施“党建引领·共富乡村”行动,持续用力做强特色产业、培育增收项目、提升造血功能。2024年全市村集体总收入超过10亿元,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集体收入过千万元,增幅超过50%的村148个。为引导各村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条件比干劲,因村制宜挖掘增收潜力、找准增收路径,即日起开辟《共富菜乡在行动》专栏,择优挑选40个强村富民典型案例分期发布,敬请关注。

党建与产业融合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课题,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党建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产业的繁荣发展又会为党建工作注入活力和实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向前发展。近年来,多处地区的农村以基层党建为引领,融入产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推动乡村产业发展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化龙镇裴家岭村聚焦胡萝卜产业发展,采用“党员+”“党支部+”“党总支+”的“3+”产业发展模式勾勒“点线面”,创新实践党建“融领工作法”,推动党建引领下的胡萝卜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逐渐扮靓本村“化龙西大门”金色名片。

化龙镇裴家岭村共有1926口人,党员89名,耕地2860亩。该村是化龙镇最西边的行政村,没有区位和资源优势,是典型的农业村。但在村“两委”一班人的带头下,裴家岭村于逆境中破局,全面激活发展要素,探索出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

▲化龙镇裴家岭村社区全景

“党员+”撬起“红支点”,点燃产业发展的“火种”。化龙镇裴家岭村胡萝卜种植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农户个体耕作到逐步引导形成小规模种植,党员队伍在该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通过过硬党员队伍撬起了胡萝卜种植的“红色支点”,带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标志着胡萝卜产业开始发展。为全面掌握本地胡萝卜种植的实际情况及面临的问题,裴家岭村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选取村内超过200亩、分布在不同土壤和生长条件下的不同品种的胡萝卜作为考察对象,以确保收集数据的代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通过对不同品种胡萝卜的实地考察,记录每个品种的生长周期、产量、抗病性等关键指标,实时关注土壤质量、灌溉情况、田间管理等对产量和品质有直接影响的因素,收集到了大量详尽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党员志愿服务队注重与种植户的交流。通过交流,党员志愿服务队发现胡萝卜种植存在着技术更新滞后和产量不高的问题。针对种植技术更新滞后这一短板,党员立即采取行动,精心组织并参与一系列针对性的技术培训活动。邀请胡萝卜种植领域的专家深入种植区一线,瞄准提高出苗率、精细整地、选择优良品种、适时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传授最前沿的胡萝卜种植技术,实现种植户知识更新和技术普及;针对产量不高这一问题,党员志愿服务队争做技术推广的先锋队员,带头推广新的种植模式,使种植模式由原来的秋季栽培变为春秋两季栽培,力促种植面积连年攀升、规模化种植效益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胡萝卜种植的整体效率和产品质量。

▲胡萝卜采收

▲党员种植户丰收胡萝卜

“村党支部+”锚定“发展线”,串起村社联动的共赢发展链。小规模种植改变了个体种植户“单打独斗”的窘况,但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抵御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等弊端。裴家岭村党支部依托胡萝卜种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锚定村社联动这条“发展线”,先后领办胡萝卜、土地、资金三个合作社,全力实施“产业兴农”农村党建融合行动,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胡萝卜生产专业村。最先是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建立裴岭村胡萝卜市场,形成“市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实行“合作社当中介、买卖两分离、钱款先集中”的办法,从根本上保护群众利益。加强技术培训和网格化管理,指导菜农实行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物资供应、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品牌销售等“五统一”;建立质量追溯制度,保证胡萝卜的质量品质,产品畅销日韩、东南亚、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接着,又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模式,由合作社对全村2000多亩土地进行统一运营管理,每年就运营收益进行分红,形成合作社发展壮大和种植户增收的双赢局面。2020年以来,全村发展起2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3个、大型农业园区1个。后来,为解决大棚“两改”中村民扩大生产融资难的问题,村党支部领办资金互助合作社,实行“单一用途、以贷定存、封闭运行”的运营方式,以高于银行存款的利率吸纳村民手中的闲置资金,以低于银行贷款的利率借给短期急需用钱的社内村民,极大维护了社员发展大棚经济的积极性。截至2023年底,全村已有450户加入资金互助合作社,为100多户村民解决了资金需求。

▲裴家岭村胡萝卜品种展示

▲裴家岭村胡萝卜企业分拣、加工车间

▲外商参观胡萝卜企业

▲化龙镇胡萝卜畅销国家

“党总支+”拓展“服务面”,“跨村联建”构筑产业发展新格局。2024年8月,裴家岭村和马家庄子村、和平村、岳家庄村、安乐村等4个村成立裴岭新村党总支,旨在依托裴家岭村胡萝卜产业发展优势,为各村搭建互鉴共赢合作平台,实现各村资源优势互补、规划同向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聚焦《化龙镇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下的胡萝卜产业发展三年规划》,新村党总支以组织联建、队伍联管、人才联育、产业联兴为重点,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采取“定期提交议题、集中研究协商、分级认领实施、上下一体联动”的工作方式,及时分析研判“跨村联建”有关问题,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堵点、卡点,着力构筑“共建共享”产业发展新格局。2024年以来,已召开联席会议10余次,破解堵点痛点问题5个。引导辖区内中隆食品、欣欣食品等领头企业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群主”的带头作用,推动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共研共建,从机制上破解人才培育难题;在裴岭新村社区打造1个教育培养实践基地,每季度邀请省市专家团队开展集中授课、实践教学,每月组织村干部、合作社成员、村民农户开展胡萝卜种植、田间管护等现场培训。2024年以来,累计引才20余人,开展集中授课、实践教学10余次,300余人次受益。联合社区内胡萝卜企业组建“红企兴农”党建融合体,积极搭建交流经验、合力共赢的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红企兴农”党建品牌。在胡萝卜“种子丸粒化+编绳”播种技术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种子实验基地的建设、国产种子的优育,着力推动中国“芯”在“红”色土壤生根发芽;依托中国蔬菜协会胡萝卜专业委员会最新信息平台优势,了解蔬菜示范基地最新建设标准,以标准化党建引领打造标准化基地产业生态和调控机制;探索最新供应模式,发挥党员种植户的先锋带头作用,让“新农人”跟着纬度“迁徙”种植,力促胡萝卜产业在全国布局;利用新村党总支信息共通、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推动“沉沙罐+施肥罐”式水肥一体化技术、产业机械化作业在更广范围内应用,最大限度提升胡萝卜种植自动化水平;聚焦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党建引领集群化加工,丰富深加工产品种类、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坚持党建领航,让出口海外、线下商超、电商直播三种销售方式协同发力、拓宽销路,着力扩大品牌效应。截至目前,胡萝卜种植面积已增至15万亩、种收作业机械化应用覆盖率达到75%以上;胡萝卜产品优良率提升35%,亩均节约肥料20%、增产4000斤;冰激凌萝卜等6个新品种年均带动增销1亿元;全镇胡萝卜年交易量达80万吨,交易额达20亿元。

▲胡萝卜产业党建融合体展示厅

▲中国蔬菜协会胡萝卜专业委员会

在党建引领的作用下,化龙镇裴家岭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与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频共振。2023年,村集体收入340万元,同比增长55%,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先后荣获“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潍坊市过硬党支部”“潍坊市乡村振兴带头村”“潍坊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村”等荣誉称号。同时,该村坚持把村集体收入用在刀刃上,建设老年人幸福食堂、康寿公园,让老年人“食”有所依,老有所乐;建设高标准社区卫生室,2024年全面完成裴岭小学撤并工作,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教卫生环境。目前,该村已实现全村512户整体搬迁至楼房,打造了裴岭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群众舞台及室外健身场,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缴纳“银龄安康”保险,为村民补贴医疗保险、发放过节福利等,走出了一条互惠互利、持续发展的强村富民之路。

来源:寿光市融媒体中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