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呷哺集团公布了一份相当难看的财报:2024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凑凑关店73家、净减少60家。
2025第一个传出大批量关店的火锅店,出现了。
几天前,呷哺集团公布了一份相当难看的财报:2024年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凑凑关店73家、净减少60家。
这是门店数首次年度负增长,同时也是闭店数最多的一年。
更扎心的是呷哺集团一年亏损的4亿中,凑凑凭借一己之力占据了90%的亏损。
这个曾被视作“火锅界小资代表”的品牌,在广州、深圳、郑州、海南等全国各地不断“收缩阵营”,关店求生存。
今年2月,凑凑位于广州的首家门店天环店,也正式歇业。
而时间回到2020年底,凑凑火锅即使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成都首店开业时,也上演了“川渝人也愿意排队3小时”名场面。
一手靠“火锅界的星巴克”定位,把人均消费做到150元以上,直接撼动了海底捞的地位。
另一手疯狂扩张,做到了平均每8天开一家火锅店的极致速度。
被呷哺寄予众望的“亲儿子”,为何如今却不堪重负了?
茶饮化战略之败:
火锅界星巴克=伪创新?
湊湊火锅的诞生,本就是亲生父亲呷哺集团预谋已久的尝试。
当时,呷哺呷哺几乎是火锅“穷鬼赛道”无可争议的佼佼者,1块钱的调料、3块钱的锅底、7元任意蔬菜双拼,现在旋转小火锅的套路也是呷哺玩剩下的。
可正因如此,呷哺极致性价比的标签几乎根深蒂固,赚钱能力堪忧。
于是,创始人贺光启一直在等待机会,打造一个中高端火锅品牌作为价格补充,让品牌整体更加多元化。
直到2016年,凑凑火锅模式横空出世时,餐饮界曾为之震动,是因为创始人贺光启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极其颠覆的跨界:
将台湾珍珠奶茶与火锅强行“联姻”。
在火锅基础上引入年轻目标女性客群最爱的新茶饮产品,以“火锅+茶憩”模式,用奶茶的高流量引流驱动火锅销售。
到了2019年,凑凑茶饮的大红袍奶茶销量已经超过200万杯,冲着网红单品“大红袍奶茶”来吃火锅的人不在少数。
看到奇招奏效,贺光启乘胜追击,干脆把茶饮独立出来设立奶茶品牌:茶米茶。
价格确实也做到了高端,一杯珍珠奶茶定价24、黄金鲜桔茶定价25,30元以上的均价基本上可以跟当年风头正盛的喜茶价格隔空对打。
2021年呷哺呷哺曾公布过一个湊湊发展数据:2016年至2020年湊湊门店总营收5年来复合增长率高达280%,基本平均每12天开一家新店,门店数从21家迅速飙到128家。
最疯狂时候,平均每8天开一家火锅店,让后辈们望尘莫及。
当时甚至还流传出一句商业真经,“不会做奶茶的火锅店,就不是懂年轻人的火锅店。”
然而,这种“茶饮化”战略的本质是用网红逻辑掩盖产品力不足。
首先是低估了奶茶对手们的发展。
从2015年到2020年,中国茶饮市场的零售规模翻了近9倍。
2020年全国奶茶店新增了28000家,倒闭了31000家,90%的奶茶店几乎赚不到钱,厮杀肉搏这几年,茶饮的激烈竞争肉眼可见。
如今,喜茶、霸王茶姬、蜜雪冰城、茶百道在全国分割天下;古茗、茶话弄、柠季等又是各个城市的地头蛇。
当其他奶茶店的上新频率以周为单位时,茶米茶的“新中式”“人文茶馆”抽象概念反而失去了被选择的理由。
而更底层的逻辑,则是场景割裂。
凑凑试图用“火锅+下午茶”打造全天候社交空间,却忽略了核心矛盾:火锅是重餐饮,需快速翻台;茶饮是轻消费,依赖长时段停留。
吃完火锅服务员就开始擦桌子暗示离场,根本没机会喝茶;即使凑凑精心把门店装修成精致风格,顾客也很难在火锅味儿的环境下聊天休息喝茶。
甚至茶米茶这个品牌,还让呷哺内部爆发了激烈的内斗。
据界面新闻报道,呷哺行政总裁赵怡与贺光启对茶米茶的态度截然不同,最后赵怡直接被开除了董事会,导致高层大乱。
现在看来,凑凑的奶茶从未真正融入火锅场景,它只是强行缝合了两个赛道的焦虑。
高端战略之败:
高端和价格刺客,就在一念之间
凑凑的高端化做成了吗?
2022年,凑凑的客单价一度高达150.9元,甚至远远高于海底捞同期的104.9元,让很多同行惊掉了下巴。
但凑凑的高端化路径也给自己埋了个定时炸弹:菜品网红化。
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凑凑的原创菜网红QQ企鹅墨鱼丸,这样的企鹅跳水视频一度爆火了一段时间,但49块钱的售价性价比并不算高。
如出一辙的还有海鲜棒棒糖,用虾泥和蔬菜混在一起做成棒棒糖的形状,印着花纹美极了满足了小姑娘们的少女心,但150克售价达到39元。
情人节推出的鳕鱼玫瑰、捏成海豚形状的海豚丸子...主打的就是颜值+精致。
而在高端二字上,其他的同行明显选择了比凑凑更为稳妥的打法:
第一大门派,是“卷食材”。
这年头,如果你家火锅店的食材不是来源于原产地,好像就差点意思:
花椒得是茂汶的、海带苗得是福建霞浦的,黑豆花得是东北的、芋头得是荔浦的、虾滑得是北海的......
北派火锅阳坊胜利涮肉,直接把食材选为锡林郭勒高纬度草原稀有的黑头白羊品种,是草原⽺中的“熊猫羊”。不仅羊吃百草,喝清泉,优选6-8个月的奶羔羊,连涮羊肉的水也只用农夫山泉。
用肉征服北方硬汉,成功跻身北京高端火锅店。
武汉火锅区域王火瀑椒麻火锅更是简单直接,在菜单上直接用地图的形式,清晰传达出食材的原产地,并打出“寻味湖北”的概念。
比如十堰的红薯粉、荆州的鱼糕、随州的香菇等,都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食材。
如今,传统火锅高油、高盐、高热量让一些消费者望而却步。新鲜有机蔬菜、安全、干净也成为了高端化的卖点。
有的标明食材产地、有的推出推出“高蛋白套餐”“膳食纤维锅”,精准狙击健身、控糖人群、甚至有的大胆开放后厨直播。
而颜值的高端,则成了最容易被取代的护城河。
另一大门派,是卷服务。
尽管海底捞的过度服务一直在吐槽和质疑中,但他反而财报数据证明自己活得挺好:
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实现营业收入214.91亿元,利润27.99亿元,收入与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凭借着服务,海底捞不仅拿下了年轻人,更拿下了正冉冉崛起的消费大户:宝妈。
在宝妈眼里,海底捞的最大的优势是“儿童友好”和“便宜干净”,“孩子爱吃我就满意”。有的宝妈暑假的一个月内,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吃了15次海底捞。
今年海底捞碰上“小便门”事件,大手一挥对当天消费的4109单顾客,将全额退还当日餐费,外加10倍金额的现金补偿,博得一波好感。
而2024年,凑凑因“锅底变质”“肉质异味”等食品安全问题登上热搜,黑猫投诉量激增。
当“高端”成为一厢情愿的标签,价格刺客、伪创新、场景混乱便成了消费者眼中的刺客。
场景创新之败:
找不到爆款,沦为四不像
如今的呷哺家族不仅仅只有凑凑一个危机。
截止2024年,已经是亏损的第四年。财报显示,2021-2024年,呷哺集团净亏损额分别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4.01亿元。
也就是说,短短四年内累计亏损近12亿元。
凑凑曾试图通过场景创新突围,但这些“创新”并未形成爆款记忆点,反而让品牌陷入“四不像”困境。
这几年,湊湊全国“火锅+小酒馆”新业态店在深圳、北京、大连、广州等地揭开神秘面纱,主打中午卖火锅、下午卖奶茶、晚上摇身一变为酒吧,切全时段餐饮。
按照凑凑的设想,顾客中午小聚可以吃火锅,下午闲时可以喝茶,晚餐可以火锅,夜宵可以来杯小酒,甚至一天的美好生活都可以在湊湊度过。
北京三里屯的湊湊小酒馆不单杯售卖,全部走套餐售卖模式,大观园套餐、熙凤养颜汤、238元黛玉忘忧水、还有388元的红楼忆梦四大套餐。
去年6月,湊湊台湾首店推出了“火锅+K歌”的多场景经营模式,设有4个KTV包厢,能同时容纳近160人就餐,主打一个边吃火锅边唱歌。
但问题是,这样盲目的跨界一方面加重了成本、另一方面也让凑凑有种产品不够噱头凑的感觉,无论是早期的新中式风、如今小酒馆的科技风、还是K歌的霓虹风,始终没有换来用户的忠诚度。
比如,上海门店每月电费高达5万,只为了要保持水墨屏风的动态效果。
而在整个过程中,凑凑始终没有解决的问题是:高端的价值感到底在哪里?
贺光启曾在讲座上大谈:“年轻人要的不是吃饱,是发朋友圈的素材。” 为此凑凑研发出会冒烟的奶茶、能占卜的锅底,甚至推出前任分手套餐,却难逃关店命运。
但事实上2024年,中国餐饮市场迎来最残酷的洗牌期。火锅行业客单价从90元降至65元,消费者用脚投票,宣告了“伪高端”时代的终结。
凑凑将跨界当作万能解药,却未解决餐饮业的最朴实的三大核心命题:产品力、性价比、复购率。
创始人贺光启也承认“走了弯路”,他曾内部信中反思:“我们给消费者造了太美的梦,却忘了梦需要枕头。”
但消费者早已用行动给出答案:
只有回归本质的品牌,才能找到真正的救命稻草。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金错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