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初,全球顶级网红“甲亢哥”刚刚在深圳结束一场直播,在长达六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甲亢哥”不仅感受到了深圳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更体验了诸多产自深圳的科技产品,用一场科技与文明的精彩碰撞为深圳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4月初,全球顶级网红“甲亢哥”刚刚在深圳结束一场直播,在长达六小时的直播过程中,“甲亢哥”不仅感受到了深圳人民的热情与友好,更体验了诸多产自深圳的科技产品,用一场科技与文明的精彩碰撞为深圳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整个直播过程中,有一幕尤为令人印象深刻:深圳博主用中文教“甲亢哥”喊出那句“来了就是深圳人”。此话一出,弹幕纷纷刷屏。原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早已深受深圳“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3月31日,晶报正式发起“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活动一经推出,就引起了诸多网友的共鸣,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活动发布当天,《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①深圳“观念”背后藏着哪些精神内核》总阅读量就已超150万,微博话题#深圳观念背后藏着哪些精神内核#、#全网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更是两登同城热搜,显示出强劲的吸睛能力。
清明假期过后,晶报全媒体平台推出第二期视频《晶报10分钟|征集“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②说出您心目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延续整体活动热度。截至4月8日,征集活动全网阅读量突破200万,大量网友持续在后台留下自己心目中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
“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的征集,不仅仅是文字和灵感的碰撞,更折射出市民对城市文明的高度关切。而更动人的,是留言区里一个个具象的故事,勾勒出一幅深圳文明的全景图。
维度1;市民习惯文明范儿
无烟空间同守护,呼吸之间见文明
傍晚6点,福田CBD某写字楼内,曾女士合上电脑,揉了揉发酸的肩膀,走出公司大门时,她习惯性深吸一口气——没有烟味,只有雨后草木的清新。“这在十年前是很难做到的,”她感慨道。
曾女士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在这里,她从学生走向职场,一切都在变化,唯独周围的二手烟味没有变化。“我是一个对烟味特别敏感的人,刚步入职场的时候,有同事肆无忌惮地在工位上吞云吐雾,下班的时候,我头发上都带着烟味。”曾女士说,曾经的二手烟让她心有余悸。她也曾在办公室喝止同事吸烟,“但好像没有什么用。”
直到2014年3月1日,深圳正式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室内工作场所禁止吸烟终于有法可依。“当时感觉特别好,我特意在公司茶水间打印了禁烟条例,同事们面面相觑,但真的就没有人在办公室吸烟了。”曾女士说。
如今,控烟条例的出台已经过去11年,在曾女士看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很多吸烟者从当初的被强制禁烟,到如今主动避开人群吸烟。曾女士举了个例子:“有一回我在家楼下的露天大排档吃饭,饭店老板怕下雨就搭了防雨棚。坐在我旁边那桌的一位大哥,本来想点根烟,但是看到我们这一桌坐的都是女孩,犹豫了一下,他站起身走到旁边没人的垃圾桶那里去抽了。”曾女士说,控烟带给深圳人的,不仅仅是健康的保障,还有一种自觉维护他人健康的观念。
这一次看到晶报发起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曾女士感慨颇深,她在后台问卷调查时写下:“无烟空间同守护,呼吸之间见文明。”
维度2:政府服务高水准
科技赋能生活,老幼皆有所依
傍晚7点,南山某学校的田径跑道上,66岁的王阿姨正和一群“老姐妹”健步如飞。她的手机里,存着“i深圳”APP的预约记录——每周三次的田径场锻炼,是她雷打不动的“快乐源泉”。
“6年前,生性活泼的母亲来到深圳帮我带孩子,结果她差点抑郁了。”王阿姨的儿子赵先生回忆说。赵先生来深多年,一直从事跨境电商业务。女儿出生后,母亲就从老家来到深圳帮忙照看孩子。陌生的环境,举目无亲的生活让王阿姨一直闷闷不乐。“我母亲是个很活泼的人,刚来深圳的时候,她经常埋怨连个跳舞的地方都找不到。”赵先生说。
转机出现在2022年6月,“i深圳”体育场馆一键预约平台正式上线。点点手指,就能完成家附近体育场馆的预约。赵先生说,看到这个消息后,他第一时间就给妈妈下载了“i深圳”APP,“没想到预约功能操作十分简便,老年人也是一教就会。”赵先生说,母亲现在结识了不少一起锻炼的朋友,也越来越喜欢深圳这座城市。
老年人能够在这座年轻的城市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快乐,那么小孩子是否也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友好?2024年,赵先生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纪。“我是新加坡籍,我太太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居民,原本我们还担心孩子在深圳读书申请会不会不方便。”赵先生说,曾考虑过将孩子送去香港读书,但是每天两地来回跑,精力实在不够用。“后来我们还是决定让孩子在深圳上学,以妈妈港籍的身份给孩子申请了国际学校。”赵先生说,他原本以为入学手续会比较繁琐,甚至准备好了请假去给孩子交资料。“结果没有想到,我一次都没有去学校,直接按照入学手册指引,在网上就完成了资料的递交。”赵先生说,“在深圳这座城市生活很有幸福感,无论来自哪里,来了就是深圳人。同时,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也充分考虑到了各类人群,最大程度提供了便利。”
看到晶报发起的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征集,赵先生表示自己很激动,他在后台留言:“科技赋能生活,老幼皆有所依。”
维度3:企业有情担道义
生意有大小,责任无远近
华灯初上,龙华区的一个产业园内依旧灯火通明。忙碌了一天的张先生要将最后几件摄像头产品打包发出。在这个不足80平米的空间内,张先生和他的企业已经度过了七个年头。尽管企业规模不大,但张先生却有着极强的社会责任感。三年来,他坚持向贫困山区的学校捐赠摄像头产品。“有了摄像头,可以更好地守护孩子们的安全。”张先生说,企业每年盈利不多,但他仍愿意尽自己的一份薄力。
民营经济是深圳的一张亮丽“名片”。扎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创新平台、充足的人才资源,吸引天南海北的创业者来深发展事业。创业者们不但有着对财富的渴望,也心存一份社会责任的担当。在张先生看来:“生意有大小,责任无远近。深圳教会我,企业的价值不仅是创造财富,更是传递善意。”
一场征集活动,让“新时代深圳文明观念”从抽象的概念落地为鲜活的故事。这里有曾女士呼吸间的清新空气,有王阿姨手机里的预约记录,有张先生打包的捐赠产品——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座城市的文明底色:法制为基、科技为翼、包容为怀、责任为魂。在深圳,文明观念不是冷冰冰的标语,而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烟火气。
来源|晶报APP
记者:白帆
编辑:陈章伟
来源: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