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自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后,老客户纷纷转向东南亚,报价比老王低了三成。“以前是拼价格,现在是拼命。”老王蹲在厂门口,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像极了厂子里时亮时暗的灯。
2025年开年以来,美国一轮又一轮的加税,对我们到底有多少影响?
贸易战就像一把钝刀,一点点割断了很多企业的命脉。可就在这样的绝境里,有人倒下,也有人咬牙站起,甚至闯出了一条新路。
老王的中山灯饰厂,曾经机器轰鸣,如今却静得可怕。十年前,他带着村里二十多号人干代工,欧美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工人三班倒都忙不完。
可自从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后,老客户纷纷转向东南亚,报价比老王低了三成。“以前是拼价格,现在是拼命。”老王蹲在厂门口,手里的烟头明明灭灭,像极了厂子里时亮时暗的灯。
像老王这样的老板,在珠三角、长三角比比皆是。福建的鞋帽厂、佛山的小家电作坊,过去靠着薄利多销活下来,如今却被关税压得喘不过气。
广东一家食品包装厂,利润直接锐减40%,老板苦笑着说:“走量的生意,订单一少,连机器折旧都算不起了。”
这些小作坊的困境,早就有迹可循。过去二十年,他们习惯了“外国老板指哪打哪”——让做圆灯就做圆灯,让改方灯就改方灯。利润薄如纸,全靠走量撑着。可一旦欧美市场变脸,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
中山南头一家五金厂,干了十五年外贸,连个官网都没有。老板老李挠头:“以前订单自己找上门,哪想过搞内销?现在想弄,连电商页面咋设计都不知道!”
有人说:“活该!早该倒闭!”这话难听,却戳中痛处。没有品牌、没有渠道、没有技术,这些小作坊就像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外国客户一撤,立马生锈。
可骂归骂,那些靠厂子吃饭的工人怎么办?东莞电子厂的老赵,订单没了就裁员,机器卖了换酒钱。工人老陈骂街:“厂子倒了你去开滴滴,我们全家喝西北风?”
绝境里,总有人不甘认命。浙江义乌一家圣诞礼品厂,三年前被美国加税逼到绝路,老板一咬牙,把“圣诞老人”改成了“财神爷”,专攻国内企业年会礼品。结果呢?去年双十一爆单,工人连夜加班包快递。这路子糙,但管用!
广州服装厂的小刘,以前只接欧美大码订单,国内大妈根本穿不了。后来他跑去菜市场蹲点,发现广场舞阿姨们最爱亮片外套,立马改生产线。现在直播间里大妈们抢着下单,评论区全是“显瘦”“不掉色”。你看,市场就在眼皮底下,弯个腰就能捡到钱!
单打独斗不行,那就抱团。佛山几家家具小厂,过去各自为战,利润被外贸公司压得死死的。
后来老张牵头搞了个“联盟”——你出木材,我搞设计,他跑物流,抱团接大单。去年接了学校五百套课桌椅,比过去接十单外贸利润还高。“以前是散兵游勇,现在拧成一股绳,税务局都夸我们能耐!”老张笑得见牙不见眼。
政府也没闲着。浙江给小微企业发“数字券”,免费培训直播卖货;广东搞“厂货上云”,小作坊交个押金就能进天猫特价版。福建更狠,直接派专家团下乡教老板写营销文案。这些招数不高级,但接地气!
最怕的不是困难,而是躺平。东莞电子厂的老赵,订单没了就裁员,机器卖了换酒钱。可义乌的玩具厂,老板带着技术员研发教育机器人,虽然头两年亏得底朝天,今年却拿下教育局大单。工人老吴咧嘴笑:“厂子活了,娃的学费也有着落了!”
欧美加税,像一场寒流,冻僵了那些只会依赖外贸的小作坊,却也逼出了一批敢闯敢试的企业。倒下的人骂“大环境不好”,站起来的人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这场生死突围,才刚刚开始。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