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西北广袤的祁连山脉腹地,活跃着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科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青年团队,以祁连山水源地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为突破口,致力于解决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原,用数
在西北广袤的祁连山脉腹地,活跃着一支以"80后""90后"为主力的科研团队。这支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青年团队,以祁连山水源地保护、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为突破口,致力于解决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他们用脚步丈量高原,用数据解读生态,用实际行动书写着“生态报国”的赤子情怀。这支团队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始终扎根西部大地,用科研力量守护着祖国西部的生态屏障。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一辈辈老科学家前赴后继,从冰川地质勘察到高寒生态修复,从基础研究到技术落地,他们用铁锹与地质锤叩开高寒环境的秘密,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为今天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奠定基础。如今,这份科学薪火传递到了新一代科研人手中。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杨林山研究员带领的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青年团队中,青年科研骨干占比达65%。他们传承着“野外优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研传统,每年半数以上的时间扎根高原一线。在谈及野外工作时,杨林山表示,野外工作是地学研究的基础,是发现问题探索答案的第一现场,每年3-4月开始制定计划,做必要的准备工作,5-10月集中开展野外作业,包括样地调查、生态监测和控制实验等,冬季则进行数据分析、模型构建等工作。这种接续传承的严谨科研态度,让团队积累了跨越半个世纪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祁连山生态修复存在诸多挑战。“高原环境的修复窗口期特别短,只有6-8月适合生态修复作业,冰雹、雷阵雨等极端天气在高原是经常遇到的事,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一旦错过草种播种期,就会导致全年的修复效果前功尽弃,所有的努力付诸东流。”多年以来,杨林山带领团队成员坚守在一线,谈及如何坚持下去的问题时,杨林山笑着表示,兴趣与责任感是关键。作为生长在西部的科研工作者,目睹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深刻体会到区域生态的差异,希望通过专业能力改善家乡环境。大学选择生态水文专业,既是兴趣所在,也源于改变现状的使命感。
这支青年团队不断优化更新,经过不懈地接续努力,交出了沉甸甸的成绩单。他们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评估和变化环境下祁连山水文与生态耦合机制研究,研发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构建水源涵养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优化区域保护性开发模式,创建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相协调的生态文明新范式,为确保祁连山地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决策依据。团队在《Nature sustainabilit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总被引6200余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7项,相关成果应用于祁连山生态保护治理工程。此外,团队在认真做科研的同时累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2000余人次,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面向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祁连山生态环境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同时借助人工智能、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科研效率。正如杨林山所说:"我们的论文,不仅要发表在学术期刊上,更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转化为守护生态屏障的实际力量。"这支青年科研团队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青春力量。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见习记者 巨思琦 受访者供图
来源:观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