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教学引领名著阅读活动的探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0:23 1

摘要:介绍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的优势。阐述利用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助力名著阅读的意义。本文以书虫版Great Expectations Chapter 1为例,探索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教学引领下的名著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并进行教学反思,认为名著阅读承担着帮助学生感受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李克峰

摘要:介绍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的优势。阐述利用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助力名著阅读的意义。本文以书虫版Great Expectations Chapter 1为例,探索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教学引领下的名著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并进行教学反思,认为名著阅读承担着帮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内涵、反思人生成长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以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教学引领名著阅读活动,能让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显著提高,促进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名著阅读;多模态教学;英语学习活动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指向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明确活动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和尝试运用语言理解与表达意义,培养文化意识,发展思维品质,形成学习能力的主要途径。《课程标准》还指出,“英语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围绕主题语境,以口头和书面等多模态的语篇为基础,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层层递进的语言、思维、文化相融合的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语言知识”(教育部 2020)。

事实上,在进行英语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领下,结合多模态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从而提高名著阅读教学效率,助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的优势

现代信息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的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引发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刘东燕 2018)。多模态教学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在文本文字或口头传达的单一模态互动教学模式中增加如视觉、听觉、表演、展示等多模态的教学方式。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多模态教学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还能刺激其多种感官,极大地提高其学习兴趣。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学习形式可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具体,辅助学生把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通过其他语言符号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其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刘东燕 2018)。

二、利用多模态语篇阅读教学助力名著阅读的意义

与传统的教材内容相比,名著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精彩的词汇和语言学习素材,还蕴含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知识(黄雪祥 2021)。在一定程度上,名著比传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理解力的挑战更大。因此,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如果在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的同时,能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对教与学提供支持,利用视频、音频、电子书、文学评论等方式,就能创设多模态教学情境。利用“说” “展” “演” “评” “写”等多种活动丰富单一的“读”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名著中的语言文化知识,把握名著所体现的复杂人物关系和主题意义,体会名著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发挥名著的育人价值。同时,多模态的阅读探究活动既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能提升其思维品质。有鉴于此,将多模态理论引入名著阅读活动,对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刘东燕 2018)。

三、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教学引领下名著阅读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基于多模态阅读教学的特征和功能,结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教师可以创设多模态教学语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名著阅读活动,以提升名著阅读效率。在开展名著阅读教学时,教师应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方面,扎实推进名著阅读过程,让名著阅读活动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文章主题意义的探究。下面,以书虫版Great Expectations Chapter 1为例,探讨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多模态引领下的名著阅读活动应如何开展。

(一)教学设计

1. 读前导入

首先,教师展示小说封面的图片;其次,教师通过维基百科(Wikipedia)快速查找并展示小说的作者、主要人物,以及人们对小说的评价等信息,教会学生在阅读名著时通过网络快速获取信息,了解文章。教师通过这个活动引入话题,旨在激活已知、发现未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其预测故事的内容。

2. 读中活动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增强其阅读内驱力,在本环节,教师首先通过视频和提问引导他们预测,锻炼其“听” “看” “说”的能力;其次在阅读卡的引领下,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合作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阅读任务;最后通过小组展示、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多模态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提升其梳理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3. 读后活动

在本环节,教师首先借助视频配音活动,让学生初步学习用恰当的语言及语音语调表达如恐惧、不安、愤怒等情感,从而帮助他们内化阅读中获取的信息;其次分享自己在相关App上的配音作品,鼓励学生课下尝试通过影视配音提高自己的听说能力;最后让学生根据小说故事情节阅读卡简要复述故事内容,再根据复述内容进行概要写作。在本环节,教师利用“配音” “复述” “写作”的多模态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内化及运用。

4. 课后作业

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延续,本环节教师通过读后续写活动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后续情节的发展,鼓励他们完成剩余章节的阅读任务,从而顺利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在续写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在合理利用文章原有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想象完成故事情节的铺设,从而锻炼其推理判断能力和迁移创新能力。

以上阅读活动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让他们通过阅读本章节,了解主人公皮普(Pip)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进一步思考贫穷、胆小、缺少自信的孤儿的“远大前程”到底在哪里,同时思考本章节在整本小说中的伏笔价值。多模态的阅读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意义,还能提升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学习目标

通过上述阅读活动,在本课时结束时,学生能够实现如下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的主要作品和成就,梳理故事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简要概括故事情节,摘抄描述动作和情感的词汇和句型(获取与理解,归纳与梳理)。

2. 通过参与分享活动,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互评和自我评价实现深度学习(描述与阐释,批判与评价)。

3. 通过配音活动,欣赏和体验小说语言描写的魅力,并通过概要写作概括章节大意(迁移与创新;批判与思维)。

4. 通过对故事细节的观察和推理,对故事的结局进行合理、大胆的猜想,顺利进行读后续写和概要写作(分析与判断;想象与创造)。

(三)教学过程

1. 读前活动

感知与注意。

Step 1:利用图片和维基百科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首先,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书虫版Great Expectations Chapter 1的封面,要求学生仔细“看”封面,解读文字和图片信息,并说出自己从封面中获取的信息,如小说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的背景等。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快速呈现,激活学生已知信息。

其次,教师通过维基百科快速查找关于小说的写作背景、文学成就、作者的简要介绍等信息,加强学生对这部小说背景知识的了解,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快速查找信息以辅助学习。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封面内容从5W1H(who,when,where,what,why,how)角度进行提问:“Who are they? When are they?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How do they feel?”以此鼓励他们说出进一步想要了解的内容。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教师主要利用图片和网络等多模态资源,培养学生“看”的能力,训练他们通过观察图片获取信息及理解文本的技巧,同时鼓励他们在阅读中恰当利用相关网络资源辅助英语学习。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预测,锻炼“看”和“说”的能力。在此活动中,教师通过问题为学生搭建理解“支架”,引导他们了解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人物,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物关系,并铺垫背景知识,激发其阅读兴趣,从而消除其畏难情绪,增强其阅读名著的信心(王蔷、陈则航 2016)。

2. 读中活动

(1)获取与理解。

Step 2:视频导读,获取故事大意。

首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故事大意,形成对主人公皮普的性格和成长环境的初步印象,教师播放英文电影Great Expectations的视频片段。借助Chapter 1的电影片段(含字幕),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听看结合的学习探究活动,要求他们观看视频片段并回答问题:“What are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is chapter? What do Pip and the criminal look like?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chapter?”

其次,在观看结束后,师生共同讨论关键问题,梳理故事发展脉络——皮普的父母早亡,现在由姐姐和姐夫抚养,和姐夫亲如兄弟。皮普在墓地玩耍时偶遇一个潜逃的罪犯,被其胁迫为其提供食物和锉刀。虽然害怕和紧张,但是善良的皮普最终兑现诺言,为罪犯带去了食物和锉刀。

【设计说明】通过“看”和“听”两种模态的学习形式开展读前预测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在观看过程中,在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的参与下,学生借助视频中的画面和文字,迅速地获取故事大意,梳理故事情节,初步了解人物性格。同时,视频中的对话和独白增强了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说话者的情绪变化,进一步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使用声音、画面等多模态资源进行强化和补充,更加直接地表达意义,促进学生理解学习内容。

(2)概括与整合。

Step 3:小组合作阅读,结合多模态学习方式,深度理解文本内容。

在视频导入完成后,教师安排学生分组细读文本内容。

首先,教师利用阅读圈的形式,要求学生根据课前的分工,仔细阅读文本,完成阅读记录卡上的任务(如图1),如搜集小说的故事背景、挖掘文化知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整理描述人物动作和情感的词汇和句型等。

其次,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在组内交流探讨阅读记录卡的完成情况,并要求每个成员认真参与研究所有阅读记录卡的任务,形成对故事更完整、深入的理解。教师邀请三个小组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阅读成果,由其他小组对他们的展示进行评价。

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小组展示及评价完善自己的任务卡,并对自己的阅读收获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小组展示推进学生对故事细节的理解,引导他们关注小说中的文化现象和背景知识,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在互评和自评活动中,学生全面把握小说内容的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本环节,多模态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学生梳理了文本内容,还锻炼了其思维品质,为其知识迁移和内化奠定了基础。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教师主要借助文本、图表、阅读记录卡等多模态教学资源推动学生“读”“说” “展” “评”相结合的多模态学习,实现自主阅读和合作阅读的结合、互评互学和自我提升的融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同时,小组展示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自信心。作为知识系统化的过程,小组活动不仅能推动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还能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王蔷、胡亚琳、陈则航 2018)。

3. 读后活动

(1)内化与运用。

Step 4:视频配音,进一步体会人物感情。

在小组展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观看课堂导入时播放的电影片段,要求他们重点关注人物的台词内容、语音语调和感情色彩,思考人物的情感是如何通过语言体现的。

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How does Pip and the criminal feel when they meet each other? What is the criminal’s feeling when Pip brings food and wine to him?”等,引导学生思考人物的情感。

其次,教师展示静音版的视频,鼓励学生根据字幕进行配音。配音任务能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对人物性格的理解用语言充分展示出来,也对其进一步深刻理解人物性格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师生从语音、语调的流畅度等方面共同对上述配音活动进行评价,并总结本次活动的体会和心得。教师分享本人在配音App上对本段视频的配音作品,引导学生学习和点评,同时鼓励他们在课后运用网络配音资源练习口语和听力,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设计说明】在本环节,教师进一步把多模态教学资源(文字、视频、音频)有机整合,实现“对图像信息、声音信息及文字信息”的综合运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内化和应用所获得的信息,达到了通过多模态教学资源进行情节分析的阅读理解要求,提升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运用能力。另外,学生在配音过程中还体会到配音活动需要精准地把握人物的台词、语调的变化及情感的起伏。在模仿和配音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得到逐步深化;另一方面,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和表达的流畅性能得到一定提升(谢秋竹、李文文、李群慧,等 2019)。

(2)批判与评价。

Step 5:复述故事,梳理事件结构,完成故事概要写作。

首先,借助“Plot阅读卡”,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主人公皮普所经历的三个主要事件,并要求他们采用5W的方法,按照故事发生的顺序,对文本内容先进行口头复述,再根据复述内容用60—80词完成概要写作。

其次,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见图2),师生共同从故事情节和语言知识两个方面做出评价,让学生再次感知故事发展脉络。

最后,教师从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语言知识三个方面总结本堂课内容,并通过问题“(1)Will the criminal be caught by the police?(2)What might b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ip and the criminal?”引导学生预测故事发展脉络,激发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好奇心,鼓励其继续阅读小说的剩余章节,以达到完成整本小说阅读的目的。对故事情节的预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其思维品质。

【设计说明】本环节为课堂结尾,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记录卡的帮助下,对文本内容进行口头复述和概要写作,锻炼其读写结合能力。在读后环节,这种多模态的学习方式起总结语篇内容、深化语篇主题的作用,能训练学生的推理判断等高阶思维能力,对语篇知识起到巩固、拓展和深化的作用。最终,教师通过多模态阅读教学的引领,实现了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品格的塑造,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到实处(王蔷、胡亚琳、陈则航 2018)。

(3)推理与论证。

Step 6:进行读后续写活动,预测故事发展方向。

为激发学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好奇心,教师设计了读后续写的课后任务,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预测故事的发展方向,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励其继续阅读剩余章节以印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教师还鼓励学生把在文本中积累的有关人物动作、神情的描写和修辞手法运用到写作中,以提升写作水平。

教师将Chapter 2 Catching a convict设计成读后续写,让学生预测故事的发展方向。设计如下:

Para. 1:All the morning,Pip was frightened that his sister would discover he had stolen from her.

Para. 2:Somehow,the soldiers held the two men apart and put the handcuffs on them.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学生对读中活动语言积累的迁移、利用和升华的过程。教师利用读后续写作为名著阅读活动的延伸和继续,不仅提升了学生对主题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还丰富了他们的语言,提升了他们对人物动作和感情等细节的描写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构思还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助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四、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相比,通过对多种感官的刺激,多模态阅读教学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助力其深度学习,促进其高效接收并整合信息。同时,多模态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个人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养成多渠道广泛积累相关素材和资源的习惯,还要实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要运用智慧把多模态教学与名著阅读教学相结合,通过创新教学设计和构思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名著阅读教学的吸引力。

其次,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模态资源辅助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使用多模态语篇中的非文字资源(如图像、音 / 视频、网络资源和手机应用等)学习英语,充分调动其多种感官协助学习,从而激发其在阅读时合理想象,全面深入理解语篇意义,促进学习理解、实践应用、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的开展。

最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阅读环境。以多模态资源助力名著阅读活动,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将如虎添翼。教师可挑选符合学生当前英语认知能力的名著,搜集多模态资源,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引领他们积极主动阅读,感受名著的语言魅力,体会多模态语篇阅读的意义,从而在阅读中体验百态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用文献

黄雪祥. 2021. 英语学习活动观下的多模态名著阅读教学课例研究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11):9-11.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东燕. 2018. “多模态”英语阅读教学的价值及实现 [J]. 教学与管理,(27):106-108.

王蔷,陈则航. 2016. 中国中小学生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实验稿)[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156.

王蔷,胡亚琳,陈则航. 2018.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英语学科能力研究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1-276.

谢秋竹,李文文,李群慧,等. 2019.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教学:从纯文本到多模态语篇 [J].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1):9-11.

注: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中小学英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WYYB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