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声明:本文所载内容源自佛经记载及传统典籍文献,目的在于进行人文历史科普,增进文化认知,不宣扬或传播封建迷信思想,恳请读者朋友以理性开放的态度阅读,取其精华,存其理性。
南宋时期,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躺在病榻上,众弟子环绕在他身边。
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海上金丹派"一代宗师的真人,用尽最后一丝气力,说出了"龙虎交媾"四个字。
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真正道出了丹道修炼的真谛所在。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号白玉蟾,又号白石翁,是南宋著名的道教人物。
他生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是南宗五祖张伯端的再传弟子。
他出生在福建莆田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
自幼聪慧过人,七岁能诗,常被誉为神童。
十五岁时就考中了秀才,本可以走上仕途,但他却对道家修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年轻的白玉蟾在书房读书,窗外飘来一阵清香。
他抬头望去,看见一位须发皆白的道人站在院中,正用慈祥的目光看着他。
这位道人是南宗道教的陈楠真人,也是他日后的师父。
陈楠真人对白玉蟾说:"你可愿随我修道?"
白玉蟾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
从此,他开始了漫长的修道之路。
他跟随陈楠真人学习内丹之术,潜心修炼,昼夜不辍。
在修道过程中,白玉蟾遇到了许多困惑。
他曾问师父:"修炼内丹,究竟要修什么?"
陈楠真人没有直接回答,反而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炼丹的道士,整日在丹炉前烧炼金丹。
他用尽各种珍贵药材,耗费无数时光,可就是炼不出金丹。
有一天,一位老道路过,看他愁眉不展的样子,就问他怎么回事。
那道士说:'我按照丹经上的方法炼丹,可就是不成功。'老道听完哈哈大笑:'你只知其形,不知其神。真正的金丹,不在丹炉中,而在你自己身上。'"
白玉蟾听完这个故事若有所思。
从那以后,他开始专注于内丹修炼,逐渐领悟到了修炼的真谛。
多年来,白玉蟾走遍大江南北,传授道法,度化众生。
他不仅精通内丹之术,更善于诗词创作。
他常用诗词来表达修道心得,留下了大量诗作。
在他的修道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对"龙虎"之说的独特见解。
在道教典籍中,"龙虎"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两种神兽的象征,更代表着人体内的某种能量。
白玉蟾曾写过一首诗:"金龙出洞透清霄,玉虎归巢引碧烟。若会真机玄窍妙,自然火候不须传。"这首诗暗示了龙虎之间的奥妙关系。
临近生命终点时,白玉蟾躺在床榻上,众多弟子围在他身边。
大弟子刘玉,也就是后来的刘玉真人,含泪问道:"师父,您毕生修道,可有什么心得要传授给我们?"
白玉蟾睁开眼睛,目光炯炯有神。
他缓缓说道:"龙虎交媾。"
说完这四个字,他嘴角露出一丝微笑,闭上了眼睛。
在场的弟子们面面相觑,不明白这四个字背后隐藏着什么深意。
难道这就是白玉蟾毕生修道的精华所在?
这四个字又该作何解释?
其实,白玉蟾临终所说的"龙虎交媾"四字,道出了内丹修炼的核心奥义。
在道教内丹术中,"龙"代表肾中之真阳,"虎"代表心中之真阴。"交媾"则是指二者的调和统一。
白玉蟾在《海琼集》中写道:"龙从水底升,虎向山头降。
二物若交驰,丹成超九象。"这段话揭示了内丹修炼的关键在于阴阳调和。
道教认为,人体内有真阴真阳两种能量。真阳如龙,上升向天;真阴如虎,下降入地。
修道之人要做的就是调和这两种能量,让它们达到完美的平衡。
就像《周易》中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白玉蟾在《黄芽歌》中进一步阐释了这个道理:"虎走天门龙入地,二气相交结圣胎。
金公本是西方客,木母元从东畔来。
"这里的"天门"指心,"地"指肾,"金公"指肺金之气,"木母"指肝木之气。
他强调,修炼内丹要遵循自然规律。就像他在《修真九要》中说的:"顺则生人,逆则成仙。"
意思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就会生而为人;但要想修成真人,就要懂得逆练之法。
道教内丹术认为,人体内的能量运行有其固有规律。
一般情况下,能量是向下流失的,这就是"顺"。
而修道之人要学会"逆",也就是要把这种向下流失的能量收回来,加以利用。
白玉蟾特别强调"火候"的重要性。所谓"火候",就是调节阴阳的时机和分寸。
他在《入药镜》中写道:"火候若还行得正,自然铅汞合为真。"
意思是说,如果能掌握好调节的火候,阴阳自然就能和谐统一。
他用"铅汞"来比喻阴阳二气。铅性寒,象征阴;汞性热,象征阳。
两者相合,就能产生变化,这就是内丹修炼的玄机所在。
白玉蟾的弟子刘玉在整理师父的遗教时,对"龙虎交媾"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在《玄机直指》中写道:"龙虎之道,看似简单,实则深奥。要在心中求,不在外物觅。"
后来的丹道大师也都认同白玉蟾的这种见解。明代道士陆西星在《玄宗心印妙经注》中说:"龙虎交媾,乃是性命双修之道。
性如龙,随机应变;命如虎,刚健有力。性命相济,方成大道。"
李西月在《道窍谈》中也说:"龙虎交媾,不在他求。
回光返照,内视己躬。"意思是说,修道的关键不在外求,而在于返观自心。
从白玉蟾的"龙虎交媾"之说,我们可以看出道教内丹术的几个重要特点:
一是重视身心的统一。内丹修炼不是单纯的体魄锻炼,也不是空洞的精神修持,而是要做到身心合一。
二是强调阴阳平衡。这不仅是修道的要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阴阳调和,方能长久。
三是注重循序渐进。内丹修炼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努力。就像白玉蟾在《还丹歌》中所说:"玄关一窍从初结,运火修炼渐次开。"
四是讲究修心养性。虽然内丹术有很多具体的修炼方法,但最根本的还是要修心养性。正所谓"修道先修心,修心即修道"。
白玉蟾的这种内丹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开创的"海上金丹派"成为南宋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道教流派之一。他的弟子遍布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道教文化圈。
他留下的诗文和丹道著作,如《海琼集》《修真九要》《黄芽歌》等,都成为后世研究道教内丹术的重要参考。他提出的很多修炼理论和方法,至今仍被道教界所推崇。
回顾白玉蟾的一生,他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道教大师,更是一位智慧的思想家。他用"龙虎交媾"四个字,浓缩了内丹修炼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智慧。
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修道,对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何保持身心的平衡,如何做到内外的统一,都值得我们深思。
当我们解读白玉蟾的"龙虎交媾"之说时,不应该只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应该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这不仅是一种修炼方法,更是一种生命的智慧。
来源:运城晋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