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来说,电子产品的供电模式是电源先为电池供电,再由电池提供给设备,这种叫直驱供电。旁路充电则是跳过给电池充电的步骤,让电源直接给设备供电,十分好理解。
对于大部分手机用户而言,旁路充电这项技术可能有些陌生。
一般来说,电子产品的供电模式是电源先为电池供电,再由电池提供给设备,这种叫直驱供电。旁路充电则是跳过给电池充电的步骤,让电源直接给设备供电,十分好理解。
旁路充电在笔记本电脑上比较常见。主要原因在于,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场景一般有固定的供电,长期通过直驱供电为电脑供能,无形中会增加电池过充过放的风险,让电池变得不耐用,旁路充电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事实上,智能手机也有类似边充边用的场景,最早可以在游戏手机上找到旁路充电的迹象,而最近几年,不光是游戏手机,旁路充电也在常规手机上蔓延开来,颇有快速铺开的势头,OPPO、一加近期的新品也在针对这一功能做宣传。
(图片来自微博)
旁路充电为智能手机的电池健康提供了更充分的保证,游戏手机引以为傲的自留地,以后怕是更少了。但正是因为旁路充电的稀缺性逐渐消失,可能很快大家就会认识到旁路充电的好处。
谁都无法拒绝边充边玩带来的“无限续航”的爽快,但碍于“伤电池”“发热大”等,许多小伙伴都保持着健康的电池保养习惯:充满了再玩,玩没电了再充。
(图片来自雷科技)
小雷也曾有过一整个下午连续打游戏的经历,虽说手机的超级快充技术足够让我在片刻休息之后“满电出发”,但有的时候还是因为手机电量不足,游戏无奈被打断。
于是,能够绕过电池直接给主板供电的旁路充电技术,成了高强度游戏场景的一种刚需。
游戏手机算是最早铺开旁路充电的细分品类,黑鲨、红魔、ROG等品牌都是这项技术的“忠实拥趸”。
这类手机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高强度、长时间的游戏场景,更大的电池和更好的散热堆料的确有优势,不过厂商也需要考虑电池的损耗,旁路充电尤为必要。
(图片来自红魔)
或许是芯片技术的进步,许多常规手机也能够胜任高强度的游戏场景,游戏手机这一品类逐渐被边缘化了。
但旁路充电的技术被传承了下来,三星Galaxy S23系列是其中之一,根据官方说法,当手机电量超过20%,且接入USB PD充电器,就可以绕过电池直接给手机更新。S22系列等部分机型通过后续OTA,也支持了这项能力。
除了红魔,努比亚品牌的部分旗舰机型也配备了旁路充电,还支持在非游戏场景下打开。
一加手机表示,旁路充电是许多用户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呼声比较高的一个功能,尤其是重度手游玩家。
2024年底,一加发布的Ace 5 Pro就提供了旁路充电功能,能够在手机连接外部充电器时直接为手机系统供电,大幅减少边用边充带来的机身发热。
官方表示,结合产品内置的智慧充电引擎5.0,可以借助AI识别机身温度、长时间充电等场景匹配策略,用软件算法进一步延长手机电池的寿命。
而近期官宣的一加13T,也将旁路充电技术延续了下来。顺带一提,OPPO Find X8s、Find X8s+等最新的机型,都提供了旁路充电的功能。据悉,接下来发布的vivo X200s以及X200 Ultra,都有搭载旁路充电的可能。
从技术原理上讨论,游戏手机和常规手机所采用的旁路充电并没有太多差别,需要通过特殊的主板设计满足旁路充电,难点在于兼容性、稳定性和安全性,设计难度也会比一般手机的主板更大,并非所有智能手机都能通过OTA获得旁路充电。
然而,在小雷看来,大部分的旁路充电功能隐藏得比较深,有的只在游戏模式中可选,主机厂也很少把旁路充电当做产品的核心卖点去宣传,旁路充电的优势很少被普通消费者发现。
说了那么多旁路充电的好处,好像只对重度手游玩家有实际意义,那么大多数普通用户需要它吗?
前面小雷提到,旁路充电可以让电源绕过电池直接给手机系统供电,避免充电带来的发热,对于经常边充电边用手机的人来说,旁路充电可以更好地保护电池。
目前没有数据表明手机边充边用的趋势,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截至2024年12月,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10.4亿人,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到6.62亿人,人均每天刷短视频156分钟。
(图片来自豆包生成)
iiMedia Research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2024年,55.1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偶尔遇到手机电量耗尽的情况,22.95%的消费者表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电量耗尽的情况。
高强度刷视频,再加上智能手机耗电普遍较快,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高频充电的需求,难免会有边充边用的情况。大家可能都明白边充边用对手机电池的危害,但为了不间断用机也是无可奈何。
即便现在的智能手机,电池容量动辄6000-7000毫安时,充电的动作依旧无法省去,只是多充和少充的区别。基于这个场景,小雷认为旁路充电算得上是智能手机的刚需,也能够让普通消费者在有补能条件的前提下,放心地依靠外部电源,实现“无限续航”。
对于手机电池,旁路充电更多的意义在于适当地让电池“休息”,减少电池的充电循环次数,延长电池的寿命,增加手机的使用周期。
当然了,小雷认为旁路充电只是手机补能路线的一种补充或延伸,不会影响当前手机电池和快充的发展路线。
只是现在来看,能够量产、不伤电池、允许用户边充边玩且足够高效的充电方案还没有出现,真·无线充电技术停滞,如果无线充电+磁吸方案能够普及,或许会有一种比有线旁路充电更理想、便捷的补能方式。
旁路充电走出游戏手机,逐渐成为当今旗舰手机的标配,小雷认为可能和手机充电速度的降温有一定的联系。
超快充在手机上犹如昙花一现,当量产有线闪充功率摸到240W甚至更高时,行业突然来了一个“大刹车”,主流快充功率在短短一年内回到100W以内。放到实际充电的过程,平均充电功率一般只有标称的50%多一点。
换来的则是更高的电池能量密度,同样体积下,电池物理容量大幅提高,手机的单次续航能力有了显著提升。电池能量和快充功率依旧是矛盾,手机续航变长了,代价就是整体的补能速度,有些跟不上用机的需要了。
(图片来自雷科技摄制)
高强度玩游戏、刷视频的迫切需求当前,有的用户可能连一会充电都等不了,旁路充电就可以解燃眉之急,并且不需要付出边充边用的代价。安卓手机的电池普遍不贵,也并非所有用户都不在意这点支出。
以往的电源管理还没有太多AI智能的加持,旁路充电也需要手动开关,用起来没有想象的方便。但现在AI驱动的智能管理,理论上是能够做到细分的场景识别,自动切换旁路充电或直驱充电了。
从趋势来看,旁路充电的确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所采用,并非“没活硬整”,它还是有存在的意义的,除非什么时候厂商可以通过AI发展出更智能的电池/充电管理系统,缩小直驱供电和旁路充电之间的差距无限接近于0,边充边用的电池损耗降到最低,后者可能才算完成“历史任务”。
来源:雷科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