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羟氯喹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用药物,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在Arthritis &Rheumatology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羟氯喹的时间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但是通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预测这种
导读
羟氯喹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用药物,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在Arthritis &Rheumatology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羟氯喹的时间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但是通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预测这种风险。
羟氯喹可改善SLE生存,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报道的危险因素包括每日剂量超过400mg,累积剂量超过1000g,使用超过5年,肥胖,年龄> 60岁以及肾或肝功能障碍。
2011年,美国眼科学会(AAO)建议羟氯喹的剂量应以体重为基础,为6.5 mg/kg(最高为400 mg/天),除非患者身材矮小或肥胖,其剂量应以理想体重为基础。当时的研究数据显示,使用羟氯喹10年后,与其相关的视网膜病变仅为0.1%。然而2014年Kaiser Permanente 的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羟氯喹5年后,其相关的视网膜病低于1%,10年后低于2%,20年后发病率几乎达到20% 。这导致在2016年AAO将羟氯喹的推荐剂量从6.5mg/kg改为小于5mg/kg。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以及监测血液中羟氯喹的水平是否有助于预测眼睛毒性的发展,Petri和同事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发表在在Arthritis & Rheumatology。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537例SLE患者,反复评估这些患者羟氯喹血药水平,并检测羟氯喹视网膜病变。通过临床特征和血液中羟氯喹的水平来评估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研究结果
纳入患者92%为女性。多数为白种人(46.9%)或非裔美国人(41.5%)。537例SLE 患者中492名患者中获得了羟氯喹的血药浓度,每名患者中位数为7。
视网膜病变的总发生率为4.3%(23/537)。使用前5年的视网膜病变风险为1%,6-10年为1.8%,11-15年为3.3%,16-20年为11.5%,使用21年后为8.0%。
研究者发现年龄较大的患者(P
较高的羟氯喹血药水平预示着较晚的羟氯喹视网膜病(平均和最大HCQ 血药浓度分别为P = 0.0124和P = 0.0340 )。
结论
研究数据证明了羟氯喹血药浓度在预测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建议对所有服用羟氯喹的狼疮患者进行监测,尤其要注意那些风险最高的狼疮患者,并应降低血药水平高的患者的药物剂量或增加视网膜监测。
参考文献:
[1] Monitoring Drug Levels to Prevent Retinopathy in Lupus Patients-Ocular toxicity risk increases with longer use and at higher blood levels .Medpagetoday. September 27, 2019.
[2] Petri M, Elkhalifa M, Li J, et al. Hydroxychloroquine Blood Levels Predict Hydroxychloroquine Retinopathy[J].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019.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风湿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