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链数智化重塑,AI赋能,潍柴夯实发展技术护城河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4:14 3

摘要: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中,潍柴动力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数智化转型为路径,以新能源布局为突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在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中,潍柴动力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数智化转型为路径,以新能源布局为突破,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通过22年的数智化积淀与多年的新能源技术深耕,如今潍柴动力不仅构建了覆盖动力系统、商用车、工程机械等六大业务板块的产业生态,更在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护城河,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智能服务型制造跨越。2024年,潍柴动力营收突破2100亿元,研发投入占比长期处于高位,其数智化转型成果入选工信部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新能源动力电池技术指标领跑行业。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潍柴动力对产业变革趋势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科技领先、绿色发展”战略定力的坚守。

数智化筑基:从“灯塔工厂”到全价值链重构

我们的战略愿景是打造一个科技领先、绿色发展、世界一流的高端装备跨国集团。潍柴集团企业文化总监兼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正强说道。

潍柴动力的数智化转型,是一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自我革新的缩影。自200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企业以“三步走”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信息化阶段构建ERP、PLM六大平台,成为国家“两化”融合标准制定者;数字化阶段打造全球“灯塔工厂”,通过DCMM数据管理四级认证;2024年开启数智化新篇章,建成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借助智能网联、AI大模型等新技术,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运营成本降低35%。在这一进程中,三项核心能力构筑起技术护城河。

其一,全价值链的系统性重塑。通过“战略解码-架构设计-项目落地”三层机制,潍柴将5A架构体系融入业务流程,实现研产供销服全链条数智化覆盖。智能工厂使园区能耗降低25%,零部件重复设计减少50%,仿真、试验等产品验证效率提升10%。其二,人工智能的深度渗透。构建AI大模型研发运营一体化平台,落地百余项AI应用,日均智能问答交互破万次。DeepSeek与文心一言等模型的集成,使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其三,组织体系的创新保障。依托“一把手工程”建立的数智化推进委员会,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治理架构,200余人技术沙龙矩阵推动12个关键技术方向突破,打造技术成果转化高速通道。

潍柴发动机智能化生产线

值得关注的是,潍柴的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以业务为导向的价值再造。其研发云平台构建“人-事-权”一体化中枢,通过微服务架构实现权限动态配置;智能问答平台内嵌业务流程,使隐性经验显性化。这种“技术+管理”的双重变革,使潍柴在2024年成功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突破53%柴油机、多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同时在效率、服务、绿色制造等领域树立行业标杆。正如流程与IT部部长常秀书所言:“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我们正加速构建覆盖高端装备制造全价值链的智能化生态。”

新能源突围:刀片出鞘锻造绿色竞争力

当全球能源变革与“双碳”目标交汇,潍柴动力在新能源赛道的布局,彰显出对产业布局的深刻洞察。凭借“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三线并进的技术路线,以及“终端场景定义产品”的开发逻辑,潍柴在商用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建立起差异化竞争优势。2024年3月,全球最大新能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的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首台电池下线,标志着其新能源战略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潍柴(烟台)新能源产业园

核心技术突破是潍柴新能源竞争力的根基。在动力电池领域,刀片电池技术的创新应用破解了多重行业痛点:重卡电池单包电量达100kWh,支持多包并联可扩展至600kWh,最高支持1.3C持续充电性能,充电效率大幅提升;轻卡电池以140kWh电量实现2C快充,电池电量从20%充至80%最快仅需18分钟,,系统循环寿命最高达4500次;工程机械电池振动可靠性可满足四倍国标,系统故障率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0%;低温适应性更高,工作温度范围支持-35℃至65℃。这些指标的背后,是潍柴对热管理、智能控制系统的十年攻关,更是其对矿山、港口等特殊场景需求的精准把握。

全产业链协同则放大了技术创新的乘数效应。依托山东重工集团资源,潍柴将电机、电机控制器、电池技术深度融合:电机功率覆盖60-600kW,控制器采用SiC高压平台与芯片复用技术。这种“核心部件自主+生态伙伴协同”的模式,使其在新能源重卡、轻卡、客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快速形成产品矩阵,100余款电池产品、30余款电机产品已批量投放市场。正如潍柴新能源动力公司副总经理祝成祥所述:“基于场景的精准开发,让我们的电池不仅是能量载体,更是运营效率的提升器。”

潍柴商用车动力电池

从烟台产业园的“灯塔工厂”到全球研发网络的协同创新,潍柴新能源布局始终贯穿着“技术产业化、产业规模化”的逻辑。当多数企业仍在追逐能量密度时,潍柴已构建起从零部件到整机、从研发到制造、从产品到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竞争力。这种将场景理解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能力,正是其引领行业绿色转型的关键密码。

向新而行:攀登世界一流制造高地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潍柴动力的发展图景愈发清晰。数智化与新能源的双轮驱动,不仅使其在传统动力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更在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赛道赢得先机。

纵观全球高端装备产业,竞争的本质已从单一产品比拼转向生态体系对抗。潍柴动力通过22年数智化积淀构筑的效率壁垒,通过多年新能源布局形成的技术纵深,正将中国制造的优势从成本导向转向价值创造。在“科技领先、绿色发展、世界一流”的愿景下,这家从山东走出的企业,正在书写一个传统制造巨头向世界级高科技集团跃迁的新范式。其探索之路,亦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注脚——唯有以科技创新重塑产业逻辑,以开放协同整合全球资源,方能在时代变革中勇立潮头。

来源:金融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