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际顶流网红Speed(甲亢哥)的“全球整活之旅”持续高能,这次在蒙古街头,他再次展现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宝贵技能”——面对疯狂围堵的粉丝,Speed高举双手,大喊一声:“冷静!冷静!”(中文发音相当标准),场面一度从混乱变成爆笑!
国际顶流网红Speed(甲亢哥)的“全球整活之旅”持续高能,这次在蒙古街头,他再次展现了自己“在中国学到的宝贵技能”——面对疯狂围堵的粉丝,Speed高举双手,大喊一声:“冷静!冷静!”(中文发音相当标准),场面一度从混乱变成爆笑!
不料好景不长,他遭遇意想不到的“强敌”——堪比2G时代的龟速网络!原计划在草原直播摔跤、生啃羊奶的Speed,直接被卡成“PPT人”,直播一度中断达到了20次,粉丝崩溃刷屏:“这网速比成吉思汗的骆驼还慢!”
甲亢哥在蒙古直播时遭遇的“史诗级卡顿”,不仅让粉丝抓狂,更折射出蒙古网络基础设施面临的现实挑战,为何一个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国家,网速却仍停留在“2G时代”?
地广人稀:基建成本高,信号覆盖“看缘分”
蒙古国土面积达156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新疆),但人口仅34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2.2人,是全球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之一。这种“地广人稀”的特性,使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运营商垄断,市场竞争不足
蒙古的电信市场主要由三家运营商主导:
Mobicom(Unitel)(市场份额约40%)Skytel(国有运营商,主打低价)G-Mobile(新兴运营商,覆盖较有限)\由于市场小、竞争弱,运营商缺乏动力大幅升级网络,导致:
资费高、网速慢:蒙古移动数据价格相比邻国(如中国、俄罗斯)偏高,但网速却较慢。国际带宽有限:蒙古的国际互联网出口主要依赖中国和俄罗斯,跨境数据传输常出现延迟。政府推动数字化,但进展缓慢
蒙古政府近年来提出“数字蒙古”(Digital Mongolia)战略,希望提升全国网络覆盖率,但面临诸多现实障碍:
资金短缺蒙古经济依赖矿产出口,财政收入波动大,难以持续投入基建。技术依赖外国蒙古缺乏本土通信技术企业,主要依赖华为、中兴、诺基亚等外国公司提供设备。政策执行效率低官僚体系冗长,项目审批慢,导致5G等新技术推广迟缓。目前进展:
乌兰巴托等大城市已部署5G试点,但覆盖范围有限。农村地区仍以2G/3G为主,许多牧民甚至依赖卫星电话。对比邻国:为何蒙古网络落后于中俄?
5G进展:
中国:98%+(4G)100Mbps+全面商用
俄罗斯:85%+(4G)50Mbps+主要城市
蒙古:60%+(4G)10-20Mbps
试点阶段关键差距:
中国:政府强力推动“宽带中国”,三大运营商竞争激烈,基建全球领先。俄罗斯:地广但人口集中,大城市网络好,偏远地区仍落后。蒙古:资金、技术、人口密度均不足,网络发展严重滞后。五、未来展望:卫星互联网或成突破口?
面对传统基建的高成本问题,蒙古可能转向新兴技术破局:
低轨卫星互联网(如星链)SpaceX的“星链”已在蒙古测试,可提供高速网络,尤其适合偏远地区。但价格较高(终端设备+月费),普通牧民难以负担。与中国合作共建光缆蒙古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引入中国资金和技术,提升网络基建。5G+智慧牧业未来可能利用5G技术,实现远程放牧、物联网监测等应用,提升经济价值。据新闻报导:
“未来5年,蒙古的网络会有一定改善,但全面覆盖仍需更长时间。游客最好提前下载离线地图,网红直播……可能还得靠运气。”
“在蒙古,网络信号就像草原上的天气——全看运气。城市里还行,但出了城,可能连电话都打不通。”
不可预测、时好时坏,完全取决于你在哪里、天气如何,甚至当天的基站是否正常工作。对于习惯了稳定4G/5G网络的外国游客来说,这种体验简直像坐过山车:前一秒还能流畅直播,下一秒就直接“无服务”,让人抓狂。
在乌兰巴托这样的首都城市,网络相对稳定,4G覆盖较广,部分区域甚至开始测试5G。但一旦离开城市,情况就完全不同:
30公里外,信号可能直接消失:许多旅游博主分享过,从乌兰巴托出发去草原,刚出城不久,手机信号就从“满格”变成“无服务”。草原深处的信号盲区更是令人难以置信。在肯特山脉的某个山谷里,来自德国的背包客安娜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站在某个特定的大石头上,手机能勉强收到一格信号;但只要往下走三步,信号就完全消失。"这简直像是被施了结界,"她在旅
行日记中写道,"现代科技在这里变得如此脆弱而不确定。"
这种信号覆盖的断层式分布,与蒙古特殊的地形和基站布局密切相关。通信工程师解释说:"乌兰巴托周边的基站都是围绕城市建设的,信号辐射范围有限。一旦超出这个'数字气泡',就进入了通信真空地带。"在草原上,两个基站之间往往相隔数十公里,形成大片的信号空白区。
牧民依赖“信号高地”:在草原上,有些地方会因为地形较高或靠近公路而偶然有信号,牧民们往往记得这些“热点”,需要打电话或上网时,就骑马或开车过去。天气影响:风沙、极寒、暴雨都能让网络罢工
蒙古的极端气候对网络稳定性影响极大:
冬季(-30°C ~ -40°C):低温导致基站设备故障率飙升,电池效率下降,许多偏远地区的基站甚至会完全关机以防损坏。春季沙尘暴:强风携带沙粒可能堵塞天线,影响信号传输。夏季雷雨:闪电可能击毁基站设备,维修团队往往要等天气好转才能出发,导致断网数小时甚至数天。网友真实经历:
“去年在戈壁旅行时遇到沙尘暴,不仅路看不见,手机信号也直接归零,导航完全失灵,最后是靠指南针和当地向导才摸回营地。”
基站电力供应:太阳能、风能、柴油发电机……全看老天脸色
蒙古许多偏远基站依赖可再生能源或柴油发电机维持运行:
太阳能基站:白天靠阳光充电,但如果连续阴天,电池耗尽后就会断网。风力发电基站:无风或风暴损坏叶片时,信号直接消失。柴油发电机:燃料运输成本高,一旦油料耗尽,基站就“休眠”。国际带宽瓶颈:所有数据都要“出国”绕一圈
蒙古没有自己的国际互联网交换中心,所有数据都要通过中国或俄罗斯的网关传输:
跨境光缆拥堵:高峰时段(比如Speed直播时),数据排队“出国”,延迟飙升。政治因素影响:如果中俄网络出现波动(比如光缆故障或政策调整),蒙古网速会连带受影响。Speed直播卡顿的原因:
他的直播数据路径:
手机 → 蒙古基站 → 跨境光缆 → 中国/俄罗斯服务器 → 全球视频数据库分发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直播就会卡成PPT。
通俗的给各位解释一下,也就是他的直播数据需要经历一场跨越万里的"数字障碍赛"——首先从手机发出后,要接入蒙古草原上稀疏分布的基站(这些基站往往要覆盖方圆50公里的区域,且许多仍在运行陈旧的3G设备),然后通过蒙古全国仅有的两条跨境光缆(总带宽还不如中国一个县城)进入中国或俄罗斯的服务器。
接着数据要在国际交换中心排队等待审查和转码(平均增加300ms延迟),最后才能进入全球分发网络(最近的CDN节点在新加坡),这条长达8000公里的数据传输路径上,任何一个节点出现波动——可能是戈壁滩上的沙尘暴影响了基站天线,或是跨境光缆因严寒出现衰减,又或是国际出口带宽被其他流量挤占——都会让甲亢哥的直播画面从高清流畅变成一帧一帧的PPT。
5. 游客生存指南:如何在蒙古“与网络共存”?
如果你不想像Speed一样被网速逼疯,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 提前下载离线地图(谷歌地图、Maps.me)
✅ 购买本地SIM卡(Mobicom覆盖相对较好)
✅ 寻找“信号绿洲”——加油站、旅游营地、城镇中心通常有Wi-Fi
✅ 做好心理建设:接受“断网是常态”,享受真正的草原放空体验
Speed的卡顿,只是蒙古网络困境的一个缩影
从Speed的直播卡顿,到牧民们的通信难题,蒙古的网络基建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许未来某天,当5G甚至6G覆盖草原时,Speed再来直播,就不会再喊“这网速比骆驼还慢”了。
来源:且上留云听月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