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在当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
近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宣布,该校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才发展需要,推出的“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将于2025年正式启动招生。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211工程”“985工程”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卓越的学术实力,在教育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18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构建了“三位一体”包括课程建设主战场、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的教学体系。
近年来,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大力推进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截至目前,北师大已获批多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024年,学校已推出“社会学+心理学”“英语+历史”“经济+统计”3个双学位项目,并完成了首批招生。这些项目旨在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2025年,北师大将继续推出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包括“汉语言文学+人工智能”、“传播学+人工智能”、“公共事业管理+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环境工程”。这些新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满足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英语+历史学”双学位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整合英语与历史专业优势,培养具备卓越英语能力且具备国际视野及卓越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项目契合国家战略,聚焦国际传播,创新课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课程设置涵盖英语语言文学与历史学核心课程,由两专业优秀教师共同授课,提供学业规划指导,注重实践与创新,打破学科壁垒,深化交叉融合,致力于培养适应全球化需求的跨学科人才。
该项目紧扣国家治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融合经济学与统计学优势,培养具备扎实统计学基础和敏锐经济学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将修读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原理、应用统计学等核心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由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和统计学院优秀教师联合授课,注重实践与创新,引入国际前沿课程,通过实习和项目研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心理学”双学位项目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能够开展社会心理研究,还能在社会心理服务、应对公共事件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实践作用。
项目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学生将修读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核心课程,由社会学和心理学专业的优秀教师联合授课,确保高质量教育。此外,项目注重实践与创新,通过实习和项目研究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引入国际前沿内容,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应用语言学方向)+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度结合,推动学科交叉和研究范式变革。项目面向新时代语言文字建设和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培养能够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人工智能+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专项“1228计划”,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在培养模式上,学生将修读汉语言文学和人工智能的核心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这种交叉学科的思维方式、较强的编程实践能力,能够融合应用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传播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深度结合,培养学生掌握传播规律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生产传播产品。项目面向智能时代需求,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并且学校通过珠海校区的跨学科资源支持,构建文理交叉的培养体系,推动传播学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学生将修读传播学理论、新媒体传播、人工智能基础、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以公共价值引领为根本,培养熟悉公共治理和人工智能基本知识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学生将掌握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公共治理,及相关前沿理论与方法,并培养研究、实践和传播中国数智治理经验的能力。学生将修读涵盖公共事业管理和人工智能核心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并通过实习、项目研究和与政府及企业合作的实践基地,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环境工程”双学位项目紧扣国家新工科建设、交叉学科发展及减污降碳等战略需求,打破传统专业壁垒,融合统计学与环境工程的专业优势。通过跨学科课程设置和实践训练,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课程涵盖统计学基础、环境科学原理、数据科学、机器学习等核心课程。培养掌握环境系统问题基础理论、具备环保统计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使毕业生具备多领域职业能力,能够从事环境工程、统计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科学创新、环保数据开发分析、政府统计、教师教育等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在跨学科教育领域的探索从未停歇过,学校正积极推进“学科+人工智能”双学士学位项目的布局,计划未来推出10个相关项目,其中,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的“心理学+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正在筹备中,两校将分别招生并联合培养,这一合作模式将进一步整合双方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在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双学士学位”项目正逐渐成为众多学子追求的目标。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那么,什么是“双学士学位”项目?有什么特色?又该如何报考呢?
“双学士学位”项目是指一名本科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同时修满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并通过相关考核。本科毕业且达到学士学位要求后,可被授予双学士学位。值得注意的是,双学士学位只发放一本学位证书,但证书中会注明所授予的两个学位。
双学士学位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学生修读两个专业的核心课程,构建了涵盖多学科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具备在不同领域交叉应用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专业壁垒,还通过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了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了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双学士学位项目采用不同学院优秀教师联合授课的培养模式,确保了高质量的教育水平。部分项目还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资源。通过实习、项目研究、实验室实践等方式,该项目有效提升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双学士学位项目在学位授予上具有独特优势。学生毕业后仅获得一本学位证书,但该证书明确标注了所授予的两个学位,这种设置不仅清晰展示了学生的学术成就,还因其独特性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度。与辅修学士学位相比,双学士学位的含金量显著更高,这使得其在就业市场上更受用人单位青睐,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部分高校会在大二时开放双学士学位的申请。不过,每个学校的申报要求和考核规定有所不同。考生需密切关注自己学校的相关规定,了解申请条件、考核流程等,以便及时准备并提交申请。
目前,除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开设双学士学位项目,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对于有志于跨学科学习的学生来说,“双学士学位”项目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特别声明:本文为优志愿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
填志愿时在大厚本上翻找资料,很容易遗漏掉一些不错的院校,优志愿分享高考资讯、填报志愿、大学、专业等相关的信息,帮助您轻松了解历年分析。
来源:优志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