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深耕华南市场68年的区域乳企龙头,燕塘乳业(002732.SZ)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令市场失望的成绩单:全年营业收入17.32亿元,同比下滑11.1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骤降43.03%。
作为深耕华南市场68年的区域乳企龙头,燕塘乳业(002732.SZ)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令市场失望的成绩单:全年营业收入17.32亿元,同比下滑11.1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骤降43.03%。
这一数据不仅创下公司自2018年以来的最大营收跌幅,更让投资者对其“精耕广东、迈向全国”的战略产生质疑。
燕塘乳业在2023年提出“2030年实现50亿元营收”目标,但2024年业绩不增反降,距离目标差距进一步扩大。
本文将从行业环境、竞争格局、内部经营三个维度,深度解析燕塘乳业面临的困境及破局路径。
核心市场失守:珠三角“大本营”的攻防战
区域市场集中度风险显性化,燕塘乳业98%的营收依赖广东省内市场,其中珠三角地区贡献率高达74.61%。但2024年该区域营收同比减少11.8%至12.92亿元,成为拖累业绩的主因。这一现象暴露出区域乳企的致命短板——当核心市场遭遇外部冲击时,缺乏缓冲空间。
全国性乳企的“降维打击”,伊利、蒙牛、光明等全国性乳企通过清远生产基地(蒙牛)、华南第二营收大区(伊利)、产销融合项目(光明)等布局,对华南市场形成合围之势。2024年上半年,伊利华南地区营收占比已达25%,直接冲击燕塘的市场份额。更严峻的是,这些巨头凭借规模优势发起价格战,如常温白奶终端价降幅达15%-20%,迫使燕塘不得不跟进促销,导致毛利率从2023年的25.93%降至25.18%。
现制茶饮的跨界冲击,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饮品牌在广东门店数突破2000家,其高频推出的含乳饮品(如芝士奶盖、牛乳茶)对传统乳饮料形成替代效应。数据显示,下午茶场景中乳制品消费占比从2021年的32%降至2024年的24%,而现制茶饮占比则从18%升至28%。这对以乳酸菌饮料(营收占比42.57%)为核心产品的燕塘造成直接冲击。
净利润腰斩的深层次动因,,成本与价格的“剪刀差”困境,尽管2024年生乳均价同比下跌11.9%至3.49元/公斤,但燕塘未能充分享受成本红利。其自有奶源自给率仅约50%,且南方牧场单产(10吨/年)低于北方平均水平(12吨/年),导致外购奶源占比过高。更关键的是,终端产品价格因行业价格战持续承压,液态奶均价跌幅达8%-12%,完全抵消了原料成本下降带来的利润空间。
销售费用率与效率的“双杀悖论”,为应对竞争,燕塘将广告宣传及促销费用提升5.5%至1.26亿元,但销售费用率却从10.2%攀升至11.6%。投入产出效率显著恶化,每元销售费用创造的营收从9.8元降至8.7元。这反映出传统营销模式在消费场景碎片化时代的失效——公司线下广告占比仍高达85%,而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投入不足13%。
供应链半径的刚性约束,燕塘生产基地集中于广东省内,冷链配送半径不超过500公里,导致省外市场运输成本占比高达18%(全国性乳企仅8%-10%)。尽管计划建设粤东600吨/日产能的新工厂,但现有产能利用率仅31.6%(2024年实际产量9.4万吨/设计产能29.71万吨),新产能投产可能进一步加剧产能闲置。
战略突围的五大关键路径
重构区域市场竞争力,深挖大湾区消费升级红利:利用港澳市场准入资质(2024年成为澳门学生奶计划唯一供应商),开发高附加值的功能型乳品(如低乳糖、高蛋白),将港澳市场营收占比从不足1%提升至5%。
建立“城市群供应链网络”:在广州、湛江、粤东三大基地间构建2小时冷链配送圈,通过差异化产品组合(广州基地主攻鲜奶、粤东基地发展奶酪制品)实现区域协同。
产品结构战略性升级,打造“健康+”产品矩阵:将A2β-酪蛋白鲜牛奶(2024年试销)、零添加酸奶等高毛利产品占比从15%提升至30%,对冲基础乳品的价格压力。
切入现制茶饮供应链:为茶饮品牌定制浓缩奶基底、冷冻酸奶块等B端产品,将现制茶饮的替代效应转化为协同效应。
数字化驱动的渠道变革,构建“社区云仓”体系:在广深佛莞等城市布局500个前置仓,将鲜奶配送时效从24小时缩短至12小时,客单价提升空间可达30%。
私域流量精细化运营:通过企业微信沉淀200万会员数据,利用AI算法实现“周订购量预测-动态库存调配-个性化促销”的全链路数字化。
成本管控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工牧一体化”:将自有牧场成母牛单产从10吨/年提升至12吨/年,饲料自给率从40%提高至60%,使生乳成本降低8%-10%。
优化费用投放结构:将新媒体营销占比从13%提升至40%,通过KOC种草、直播带货等形式,使获客成本降低35%。
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建立“业绩-薪酬”动态挂钩机制:将高管浮动薪酬占比从30%提升至60%,并与省外市场开拓、新品毛利率等关键指标绑定。
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定向增发引入冷链物流企业(如顺丰冷运)、新零售平台(如朴朴超市),补齐供应链与渠道短板。
行业变局下的生存法则
中国乳业已进入“存量博弈+结构性升级”的新阶段。对区域乳企而言,坚守本土市场与适度外扩需找到平衡点:一方面要抵御全国性品牌的降维打击,另一方面需在细分品类建立差异化优势。
燕塘乳业若能在未来3年实现“大湾区市占率巩固至35%+省外营收占比突破5%+毛利率回升至28%”的组合目标,或可重获资本市场青睐。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彻底摆脱“用全国性乳企的打法做区域市场”的战略迷思,真正建立起基于地域禀赋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来源:大升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