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哥行业观察】山东制造业发展现状重点行业情况(个人观点)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6:26 2

摘要: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厚、产业链条全、产业规模大,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 ,666个工业小类中有526个。2023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夯实了品

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厚、产业链条全、产业规模大,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 ,666个工业小类中有526个。2023年,山东省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夯实了品类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面加速,为新型工业化强省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是制造业大省,制造企业众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持续推动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省高端装备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机器人、数控机床、智能装备制造、医疗设备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涌现出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以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引领着产业的快速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耕细分行业领域。

2023年度全省13市上榜“2023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新增专精特新A股上市企业15家,新认定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106家;共有709家企业上榜瞪羚企业、独角兽名单,其中山东独角兽企业的有3家,山东省瞪羚企业的有654家,通过复审的山东省瞪羚企业为52家。全省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075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032家,全国排名第四,集中分布于青岛、济南、烟台等地,其中济南市135家,青岛市176家,烟台市115家;已推动835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达成合作事项1051项,带动各市开展融链固链对接交流活动300余场次,目前全省9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为行业龙头配套;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186家,总数居全国第二,主要聚集在省会经济圈和胶东经济圈;省级单项冠军企业691家,主要集中在山东十强产业领域,涉及高端装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海洋产业、医养健康产业、高端化工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等领域,潍坊、济南、青岛、烟台均超过30家。第二批“好品山东”共计105个品牌中,制造业企业(产品)品牌84个,72个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10个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和35个省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特色明显,比如济南的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青岛的数字经济、钢结构、工业智能服务,烟台的海工、核电、航空航天,枣庄的锂电,德州的生物制药,日照的低空经济,这些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密集,在区域经济发展向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高质量跃升的过程中,成为区域经济提质的“牛鼻子”,打造城市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山东拥有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多媒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43个、省级创新平台361个,在光电芯片、生物制造、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细分赛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

截至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区域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创新体系健全、资源要素集聚、链群深度融合、特色错位发展的“3830”集群发展格局,涵盖了地方的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也涉及正加快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其中,济南的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电力设备已经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集群发展格局。青岛市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已成功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地立足延链、补链、强链,通过资金支持重点引进产业链关键零部件项目;仪器仪表集群以及青岛牵头的青烟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集群也在不久前入选首批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构建起良性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梯队。潍坊市以潍柴集团为“核”的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菏泽市生物医药作为首位发展的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威海市培育“中硼硅玻璃+预灌封注射器”“碳纤维+航天装备”“稀土+电机”等产业链。济宁和临沂也搭建起现代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的产业基底。

(二)行业规模庞大 竞争优势明显

2023年度,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超2.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其中规上装备制造业实现营收2.76万亿元,增长9.7%,高于全部规上工业2.6%,占比为22.8%;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品种类丰富,多个子行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具有较强竞争力,其中,农业机械、机械基础件、铸造等3个行业居全国首位,工程机械、内燃机、医疗设备等3个行业居全国第二。比亚迪、吉利、奇瑞、一汽、上汽、宁德时代、欣旺达等国内头部企业纷纷布局山东,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等产品享誉全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位居全国第一,氢燃料电池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全球领先。山东已经在汽车、工业母机、工程机械、农机装备、船舶海工、轨道交通等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

(三)重点产品增势强劲 增长面进一步扩大

2023年度,全省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有79种产量保持增长,增长面65.8%,其中,合成纤维单体、发动机、金属成形机床等高附加值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农业装备呈现整体增长,全省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分别达到50万台和33万台,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率分别达到50.6%、37.1%、38.3%、34.8%和38.9%;汽车、轨道交通、通用设备、化学原料及制品、铁路船舶和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0.5%、38.5%、14.4%、13.7%、11.7%、11%;工业机器人产量13184套,增长9.7%,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45.5万千瓦,增长5.8%;生产动车组金属切削机床产量6.70万台,增长16.83%。

(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加速

2023年度,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宅全年营收超3%,80%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涵盖机械制造(潍柴动力、兖矿集团、山东电力集团、济钢集团、时风集团等为代表)电子信息(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浪潮集团等为代表)等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10家,达到21家;全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10项,新获批1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2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达到156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达到442家;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57万家,居全国第3位;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2万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72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25家,“山东好成果”遴选入库成果603项,遴选6批共30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2023年度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成功研发全球首款52.28%热效率柴油机、世界首台4500水马力涡轮压裂车、全球最大功率半直驱永磁风力发电机、世界在运行抗震等级最高的特高压大容量换流变压器、全球最大的奥氏体不锈钢锻环、世界领先的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山东高端装备屡创“世界第一”。

(一)工程机械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工程机械行业是山东传统优势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省11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山东工程机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50家左右,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列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二位。拥有山推股份、山东临工、山重建机、潍柴动力、林德液压、烟台艾迪等骨干企业,产品线涵盖挖掘机械、铲土运输机械、起重机械、工程车辆、压实机械等 20个工程机械子行业和关键零部件行业,在整机以及动力系统、传动部件、液压部件、变速箱、履带总成、结构件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其中山推股份推土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山东临工装载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济宁、临沂等市聚集优势较为明显,初步构建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囊括整机部件和原材料的完整产业体系。

2.存在的问题:一是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相比过千亿元的徐工集团、三一重工,过六百亿的中联重科,省内临工(258.35亿元)、山推(105.41亿元)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相对规模较小。临工、山推等企业产品以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为主,产品较为单一,对全省产业链配套企业带动较弱。二是本地供需不平衡,零部件配套企业产能大。全省工程机械零件不乏配套能力行业领先的企业,如济宁锐博生产的工程机械销轴部件,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济宁工程机械带轮为日本富士等国际龙头企业配套;全省众多配套企业已成为徐工、三一、中联等省外企业的优质供应商。但这也造成工程机械产业链高耗能、高污染环节在省内,高附加值环节在省外的尴尬局面,不利于全省行业整体效益的提升。三是省内企业生产成本较高。全省零部件企业占比较大,受原材料价格及环保政策影响最为直接,加之原材料价格、人力资源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成本大幅提高,而整机价格上升困难,导致企业利润空间基本被挤压。高成本、低利润下,企业技改压力巨大。四是企业受各种突发政策影响严重。铸造、热处理是工程机械零部件生产的基础工艺,环保等政策对其影响较大。加上周边城市的招商吸引,济宁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已经在徐州等地投资设厂,任由这一情况发展将影响全省产业链稳定。四是“卡脖子”产品拉低价值链。国内市场高端液压件(额定压力≥35MPa)领域依旧主要被国外企业(如力士乐,丹佛斯,伊顿,川崎等)垄断。国内产品性能及性价比尚存在一定差距,工作压力达到45MPa甚至50MPa的,国内几乎没有对应产品;整机电控、电驱动等核心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控制器、传感器以及控制技术、新一代通讯技术等方面基础薄弱,无论是人才还是技术都严重储备不足。五是行业内人才短缺。除临工、山推、雷沃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外,多数企业都存在“招人难、招人贵、留不住”的人才困境,“机电液一体化”、智能化控制、网络化、数字化等方面的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二)仪器仪表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仪器仪表制造业包括通用仪器仪表制造、专用仪器仪表制造、钟表与计时仪器制造、光学仪器制造、衡器制造、其他仪器仪表制造业6个中类共19个小类,产品囊括16000多个品种。仪器仪表制造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传感器、芯片等电子元器件、五金件、精密加工等环节,下游由石油化工、钢铁冶炼、电力电工、电子制造、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多个行业构成。

2.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点产品被严重“卡脖子”。目前国内高端传感器进口比例仍在80%以上,传感器芯片进口达90%以上,高精度检测设备和工具也无法自给。省内高端应用同样依赖进口,在补齐仪器仪表产业短板方面贡献有限。二是产业规模小结构差。2023年全国仪器仪表制造业营业收入超7000亿元,山东仅占全国的4%强,明显落后领先省份,高端产品占比小于30%,企业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高,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行业缺乏高端人才,缺少对基础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

(三)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行业已成为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规模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龙头带动作用明显,在省内已初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青岛、烟台、潍坊、济宁、威海、滨州等市产业发展较为突出,青岛北船重工、烟台中集来福士等作为链主企业,对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具有显著带动作用。

2.存在的问题:一是高附加值船型较少。我省以散货船、远洋渔船、客滚船等为主,向集装箱船、气体船、液货船、双燃料船等高端船型拓展进度较慢。二是船舶配套产业发展不足。与江苏相比,山东船舶配套产业规模小,产品种类少,特别在船用机械、通讯导航设备等方面差距较大。三是船舶设计能力短板突出。目前,国内船舶设计院所主要分布在上海、大连、武汉等地区,山东高端、新型船舶和海工装备设计以跟随模仿外省为主,核心关键配套基本不具备系统研发设计能力。四是智能化生产水平不高。与南通中远川崎、上海外高桥等国内先进造船企业相比,山东船舶行业生产效率偏低。五是关键技术和装备依赖进口。在深水平台船型开发、钻井系统、中控系统、动力装备、动力定位系统、水下设备等关键系统上不具备交付和产业化能力,主要依赖进口,受制于欧美等国。六是科技创新资源统筹不够。省内创新资源分散,协同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合作互通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对产业的支撑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七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应不强。总装建造企业与上游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下游的航运企业、港口衔接不够。

(四)汽车制造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山东省为我国汽车制造工业大省,汽车工业不论是产值还是产量都位居各省市前列。一直以来,山东汽车工业的强项一直在商用车领域,培育了中国重汽、北汽福田、凯马汽车、轻骑汽车、黑豹、时风、五征等知名的中重卡、轻卡制造企业,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乘用车制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青岛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奇瑞汽车、北汽制造,济南的比亚迪和吉利汽车,日照的长城汽车和中兴汽车,烟台的上汽通用东岳汽车和山东宝雅,德州北汽新能源,淄博国金汽车等均有不凡的表现,汽车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11月,山东汽车产量达176.5万辆,仅次于广东、重庆、上海,排名全国第四。

2.存在的问题:一是零部件产业整体较为落后,创新动能亟待提升。我省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依然存在“低、散、弱”的问题。与国际零部件企业相比,我省汽车零部件企业业务单一、规模有限,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质量管控水平不足,企业开发、测试、制造、在线检测等基础装备都存在巨大差距。且多以生产技术含量较低的标准件为主营业务,大多数自主零部件企业产品附加值偏低,处在产业链低端;而涉及汽车电子、自动变速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较少,产品竞争力不强。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执行操作系统严重依赖采埃孚、博世、大陆等国外产品,自主产品性能及兼容性较差。由于应用层软件和硬件相关性强,开发移植难度大,软硬件未实现解耦,软件集成能力较差。虽然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关键技术性能指标得到提升,但在固态电池、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电池安全管理、整车能量管理、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等方面与美、日等汽车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节能汽车领域,商用车柴油发动机电控系统及集成式后处理系统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的技术和产品支持,国六自主控制技术缺失,无法与博世等外资竞争。汽油机超高压喷射技术、汽油机新的燃烧概念开发及优化均需应用超高压喷射,目前没有国内公司研发,存在技术瓶颈。绝热燃烧技术、预燃室技术、稀燃发动机后处理技术、超稀薄燃烧点火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导致自主发动机在热效率方面有待加强。多挡化自动变速箱核心零部件,如液力变矩器、电控单元、高精度电磁阀、电液控制模块、TCU、传动钢带、高精度齿轮等仍受制于国外技术,存在“卡脖子”问题。二是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综合实力不强,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短。企业规模量级普遍偏小,全产业链缺乏整车和龙头企业带动,在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资本运作等方面意识不够,产业地位不突出(泰安尤为突出);汽车制造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链条,曲轴、汽车制冷、滤清器等生产企业该处在单打独斗状态,零星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链条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滨州较为明显)。三是车载芯片供应能力严重缺乏。在关键零部件方面,车载芯片的问题尤为突出。当前全新出厂的燃油汽车所需芯片数量约为每辆1000颗,新能源汽车更高达每辆2000-3000颗,随着数字化发展,汽车行业对车载芯片的需求将不断增加,而省内车载芯片尤其是计算与控制、通讯、感知类芯片尚处于起步阶段。四是产能利用率较低,低水平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2022-2023年,我国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约为5-6%,较全球平均超15%以上的利润率有较大差距,也低于国内工业7%的平均利润水平,这导致企业面临资金链紧张风险,难以为研发、生产和营销投入足够资金。具体表现为产能利用率不均衡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和低水平过度竞争削弱品牌竞争力。

(五)农机装备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我省有农机装备生产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50家左右,营业收入600亿元左右,近十多年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位列全国同行业首位。涉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等环节的农机主要以大型化农机为主,全省拥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产品技术水平较高。而涉及经济作物、设施农业和丘陵山地,以及果园、蔬菜、畜牧等产业,由于受地形地势、种植面积、规模模式等影响,主要以小型农机为主,全省小型农机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近年来,山东省农机科技创新发展加快,高效、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取得很大进展。省内科研院所、高校和部分大型企业密切跟踪国外智能农机装备的发展趋势,在智能动力机械、智能作业机械等领域,对智能控制、自动导航、农机智能作业管理等技术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播种质量监控智能辅助驾驶、收获机智能数据采集等一批较为成熟的技术和产品,通过较大规模的集成示范应用,大幅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业质量与工作效率。

2.存在的问题:一是大型智能农机装备核心技术缺乏。对标国际知名农机企业,全省在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大马力智能CVT拖拉机、高效低损智能谷物收获机械及核心零部件等主导产品在智能技术方面没有形成体系;基于信息感知、决策控制、在线检测等技术的变量播种/施肥/喷药、作物健康管理技术及零部件多依赖进口;智慧农业核心控制部件、数据算法与国外差距明显。二是智能农机装备共性技术研发不足。全省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基础较弱,尚未形成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发展的智能机械化技术体系;缺乏智能农机装备共性技术研究机构,以便解决“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化之间的问题。三是产品可靠性不足。产品可靠性指标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巨大,如水稻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约为50小时,而日本产品在200小时以上。三是创新能力不强。从市场来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企业创新积极性弱。很多农机企业以拿国家补贴为导向,粗制仿制,基本无研发投入,全行业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占比常年不足1%,与欧美等农机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比4%有较大差距。四是省内协同配套能力较弱。农用传感器及仪器仪表、摄像头、智能导航设备、高端液压件等智能农机装备核心零部件,多数还依赖国外配套,省内大型农机企业对省内农机产业链带动能力较弱。五是装备制造过程智能化程度较低,智能制造设备应用不足。具体表现为(1)大多数农机企业在制造环节没有应用 MES 系统,关键工位机械手、智能工装等应用不足;自动化设备大多为单机控制,尚未与生产系统互联。(2)质量保障手段缺乏。缺少有效质量管控手段,特别是在线检测、质量信息在线汇集及分析等。与国外先进产品相比,产品水平良莠不齐,质量及可靠性不高,部分生产环节粗放,导致国产装备市场问题频出。五是智能农机装备推广使用力度不够,使用成本高。具体表现为(1)生产管理部门认识不到位。许多农机企业和部分农业管理者追求眼前利益,对农业机械智能化带来的长远利益认识不到位,没有认清农机智能化发展的趋势。(2)推广难度大。智能农机装备相对普通农机装备技术含量高、价格高,如一台带辅助驾驶的拖拉机,与同参数普通拖拉机相比贵6-7万元,但是现行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中智能化农机与普通农机享受的购置补贴相当;同时对使用者技术素质要求高,对于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智能农机装备效益回报周期长,投资积极性不高。(3)应用场景受限。智能农机装备需要在大型农场、长时间连续作业才能显示出其优势,但是全省目前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劳作模式仍然较为普遍,大型农场的生产模式仍处于发展阶段,导致了众多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的农业机械设备无法得到应用。

(六)机床生产行业

1.省内行业发展情况:山东省机床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约110多家,产业规模位居国内省份前列。其中数控机床产业产品种类繁多,基本涵盖全部产品,主要有数控锻压设备、数控激光切割机、数控车床、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数控龙门镗铣床、数控立式车床等,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技术水平为国际先进。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的主导产品数控全自动冲压生产线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为“世界三大数控冲压装备制造商”之一。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的数控机床功能部件主要有:数控回转工作台、数控刀架、精密滚珠丝杠副、精密直线导轨副。机床产业链上游铸造产能可以满足机床结构铸件生产需要,烟台冰轮铸造等企业机床铸件产品、济南纳诺等企业的矿物质复合材料机床结构件已经出口欧美地区。数控系统中高端产品主要以日本发那科、德国西门子为主,国内的华中数控、广州数控等产品补充。

2.存在的问腿:一是功能部件自我配套率不足。目前省内机床行业自我配套率低于30%,其中中高端数控机床产品配套仍依赖进口,主要境外来源地区:台湾、日本、欧洲,尤其附件铣头、双摆角铣头、B轴刀架,几乎全部欧洲进口,轴承、紧固螺旋等中高端产品基本依赖进口,轴承基本以日本 NSK产品为主,国内哈瓦洛产品为补充。金属成形机床,伺服电机、液压系统、数控系统、数控液压垫、离合器、夹紧器、锁紧器,基本以国外进口为主。二是重型机床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制约行业发展水平。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与我国重型机床行业长期缺乏自主创新,缺乏对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有一定的关系。机床的可靠性、稳定性、制造工艺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省内国产中高档重型机床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平均不高于300h,而进口高档产品大多在2000h以上,且精度的保持性、稳定性很高。三是行业缺乏原始创新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技术工人。我国重型机床企业仍存在着“重硬轻软”的问题,即“重技改、轻工艺,重设计、轻基础,重眼前、轻长远”,缺乏追求完美制造品质的企业文化。四是产能结构失衡,供需矛盾突出。绝大部分为通用型和中低端产品,而国内重点用户领域所需的高档数控重型机床和服务,尤其是面向高端细分市场的专业化产品供给能力不足,而不得不依赖进口。

三、发展建议:

(一)政策支持与环境优化

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关于聚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的意见》《关于印发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7年)的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支持政策,对政策进行梳理完善,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的政策体系,加快支持企业发展。

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续航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优选一批重点装备制造业项目纳入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积极推动基金投资机构加大对装备制造业支持,建立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的工作协作和沟通机制,引入国内知名基金投资机构,协调高端装备产业基金,量身定制投融资服务方案,跟上精准对接服务。

(二)抓好重大项目 建设优势集群

瞄准智能网联、高效动力、磁悬浮产业、“新三样”等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重大项目,推动省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产业链项目和高端装备十大支撑项目的建设,保障好要素供给,一对一的主动上门服务,加快推进重点项目落实。推进特色优势领域产业集群建设。围绕全省在汽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海工装备等领域的优势,加快培育一批高端装备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培育配套链条长、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积极兼并重组联合,加快推动重点园区的建设,不断提升园区聚集能力,提高配套率,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能力,加快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做强产品链 突破创新链

立足现有优势产品的基础,结合“好品山东”建设,继续培育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增强“中国重汽”“潍柴”“雷沃”“山推”“中车”等品牌的影响力。

实施高端装备重大产业攻关,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打造创新生态。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和要素改革,以国家、省政府和“山东省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奖”为导向,搭建高水平、多层次的实验室和创新平台,系统谋划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颠覆性科技创新,构建全产业链高效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积极对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聚焦“卡脖子”产品和技术,制定攻关清单,通过竞争立项、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形式进行科技攻关,在关键核心部件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研发一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四)完善链长制 优化供应链

围绕重点产业链,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加速培育“链主型”企业,动态调整产业链图谱和产业细化清单,支持“链主型”企业从整机需求出发,积极参与国家产业链布局,牵头组建或积极融入国内供应链联盟,促进全产业链各环节互通信息、对接合作、联合应对,开展强链补链专项行动,提升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加快行业智库建设,采取“一链一库”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参加,强化对供应链联盟、产业链发展的指导。

在理清产业链省内供应企业名单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和山东省大力推动大规模装备更新这一有利契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整个行业的协同、科学、健康发展。积极探索破解落后铸造产能淘汰和高端铸造项目升级的难题,提升铸造行业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水平,提高高端铸造业的供给能力,完善建立铸造行业共享工厂体系,强化全省供应链的保障能力。加快推动产业链链主的省内配套供应,优化配置省内资源,加强行业企业内部协同,积极引导链主采用省内供应配套企业产品,同时组织省内配套企业在需求方的指导下主动完善产品,满足链主企业的产品需求,加快打造省内产业链的完整性,提升产业链的省内配套率。

【补充材料: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部分数据】

截至2024年,我省装备制造规上企业超过1.2万家,年产值超2.5万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超1万亿元,68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24家企业上榜2024中国制造业综合实力200强,均居全国第二位;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7家,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增至15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培育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数量为140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6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8072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较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高于全部规上工业0.6个百分点,8个装备制造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增长,其中铁路船舶、仪器仪表、电子等行业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附:3080发展格局】

《山东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初步形成“3830”集群发展格局,即加快培育3个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世界级集群,培育认定8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集群,积极打造3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省级集群。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综合自省政府有关文件、新华网、大众日报、闪电新闻、重点行业发展白皮书以及相关网站资讯整理)

来源:宁阳慧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