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碧舫”催动茶事三产春潮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1 16:22 1

摘要:春分后,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乌龙泉茶山,“江夏碧舫”茶渐渐冒出嫩芽,开始进入采摘期。历史上,这里的茶叶不仅是贡品,更通过“茶马互市”远销西北,成为经济与文化交融的纽带。清明节前,一场名为“龙华三会·初见”的开茶节禅茶雅集,在这里拉开帷幕。“从茶文化,到茶产业、茶

春分后,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乌龙泉茶山,“江夏碧舫”茶渐渐冒出嫩芽,开始进入采摘期。历史上,这里的茶叶不仅是贡品,更通过“茶马互市”远销西北,成为经济与文化交融的纽带。清明节前,一场名为“龙华三会·初见”的开茶节禅茶雅集,在这里拉开帷幕。“从茶文化,到茶产业、茶科技,‘三茶并存’式发展模式,成为茶园产业发展的重头戏。”56岁的江夏碧舫生态茶园基地负责人金兴建说。

航拍江夏碧舫生态茶园

千年茶脉:

从《茶经》记载到地理标志认证

随着“开茶啰”的呼声,二十余名身着素衣的采茶人背负竹篓,俯身掐下今春第一茬嫩芽。

江夏碧舫茶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茶圣陆羽的《茶经》。据记载,“江南出鄂州、袁州、吉州”,而鄂州茶尤以江夏郡(今武汉江夏区)为佳。

“采茶时,指尖力道要如‘云拂柳梢’,芽头须留‘一旗一枪’。”金兴建手持新采的茶芽,向观众演示传统采茶技巧。这位曾在“湖北工匠杯”“武汉工匠杯”茶业技能竞赛中分别获得优胜奖和冠军的茶技传人,是“江夏碧舫”复兴的关键人物。2010年,面对国营茶园分散经营导致的品质危机,他成立金剑果茶专业合作社,推行“统一采摘、统一收购、标准化制作”的绿色生态生产模式,禁用农药,采用人工除草,重塑品牌价值。

生态茶园基地中竖立着江夏碧舫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石碑

如今,江夏碧舫生态茶园总面积达1200余亩,其中200亩为有机认证核心产区,年产干茶60吨,带动周边215户农户实现亩均收入超2万元。2024年,“江夏碧舫”入选国家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成为湖北茶产业转型的代表。

非遗与科技:

传统技艺的“双螺旋”进化

“江夏碧舫”属扁形绿茶,其外形扁平光直,色泽翠绿滑润,冲泡杯中宛若一叶绿色扁舟在碧波中起伏、游动,形似月牙,又似高雅书舫,故名“江夏碧舫”。

“手法要‘重如磨墨,轻若点水’。”手工炒锅前,金兴建手掌翻飞,茶青在200℃的铁锅中起舞,杀青、揉捻、辉锅一气呵成。他这一手“搓毫”非遗绝活,正是成就碧舫茶“扁平如舫、白毫隐现”的关键。而在与茶园相邻的现代制茶车间,完全按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及工序设计的自动化生产线,每小时可精制干茶50公斤,既保留传统风味,又大幅提升了效率。

“机械效率,手工灵魂”,金兴建介绍,这八个字体现了碧舫茶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共生相融。

目前,茶园正与相距仅3公里的龙华禅寺联合打造“禅茶文化研究(双创)实践基地”,希望以“禅茶文化”为纽带,推动茶旅融合,在当下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助力建设美丽江夏,让美丽乡村富农行动更有力度。

金兴建说,经国家有机论证的“江夏碧舫”,在包装上也将嵌入溯源二维码,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种植信息、观看炒茶直播,甚至聆听“赵州吃茶去”的禅机讲解。

产业链延伸:

文化穿透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一捧茶”能“吃”出多少种味道?午时茶席上,一道头采茶青磨浆点卤的茶香豆腐汤,备受称赞。在碧舫茶园中,游客可体验采茶、炒茶、茶染等非遗技艺,而茶香豆腐汤、茶宴等创新产品,则将茶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文化赋能不是贴标签,而是要找到与传统产业的共生点。”江夏区政协委员、龙华禅寺住持文慧法师透露,规划中的碧舫禅茶文化馆,计划通过深挖江夏茶的人文历史,通过AR技术还原宋代茶宴场景,让茶友在品茶时感受碧舫千年茶史。

茶农在江夏碧舫茶园基地采摘今年头茬春茶

从生态优势、品牌价值到经济效益,金兴建掰着手指头,一一列举数据背后的产业动能:“江夏碧舫”产地属滨湖丘陵地带,森林覆盖率85%,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为茶叶生长提供天然优势;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国家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标志着其兼具文化传承与品质保障的双重认可;合作社带动农户人均年增收超2万元,已吸纳近百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以茶文化传承、茶产品创新、茶文旅融合推动茶产业多元化发展。业内人士认为,“江夏碧舫”的“三茶并存”式发展模式,为传统茶产业升级提供了三重启示:首先是历史文脉的现代诠释,从陆羽《茶经》到数字溯源,文化通过创新载体与时代对话;其次是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手工技艺与机械化生产并非对立,而是形成互补共生;第三点是三产融合的生态闭环,以茶促旅、以旅兴茶,形成“种植—加工—体验—消费”全链条产业。

当茶产业与茶文化相融,当古法炒青与数字技术交融,武汉春日茶事,不再局限于田间与车间,而是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与经济的共振。

来源:武汉农业农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