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潘维廉与中国的缘分,宛如一首跨越时空的长诗。早在 70 年代,他便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留下了足迹。而自 1988 年举家定居厦门后的 36 年时光里,他更是深度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初到厦门时,他面临着诸多不便,停电停水如同不速之客,时常打乱生活节奏;交通状
美国教授潘维廉:中国发展的深度见证者与传播者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书写着一部关于中国崛起的生动传奇,他就是厦门大学的美国教授潘维廉。
潘维廉与中国的缘分,宛如一首跨越时空的长诗。早在 70 年代,他便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省留下了足迹。而自 1988 年举家定居厦门后的 36 年时光里,他更是深度融入了这片土地的发展脉络。初到厦门时,他面临着诸多不便,停电停水如同不速之客,时常打乱生活节奏;交通状况也差强人意,道路崎岖、车辆稀少。就连他想为家人购置一辆三轮车代步,都遭遇了重重阻碍。外国人不能购买“商用车”的规定,让他哭笑不得。尽管他极力解释,可店家的误解仍让他费尽周折。历经厦门大学领导的签字盖章,对用途再三“保证”,才得以将三轮车骑回家。然而,刚骑出店铺 200 米,就被路人询问价格,这一有趣的小插曲,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
但潘维廉始终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信心,这份信心源于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洞察。他深知,当中国人确立目标,便会以破竹之势全力以赴。果不其然,中国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移动支付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从追赶到超越的华丽转身。如今的中国,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高铁网络纵横交错,移动支付便捷高效,生活现代化程度远超许多国家。潘维廉感慨道:“每次出国,都仿佛回到了 20 年前,中国已经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
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潘维廉创造了众多令人瞩目的“第一”。1992 年,他成为福建第一个获得中国永久居住权的美国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次年,他荣获中国外专局“国家友谊奖”,这一殊荣是对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和中外友好往来所做贡献的高度认可。2001 年,他成为“福建省荣誉公民”,进一步彰显了他在福建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而 2020 年获评“感动中国 2019 年度人物”,更是将他推到了聚光灯下,让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位热爱中国、传播中国故事的外国友人。
面对外国政府官员对中国长远发展规划的疑惑,潘维廉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指出,中国官员的认可方式在于能否切实响应人民的需求。从古至今,中国在治理艺术方面都有着深厚的底蕴和卓越的成就。早在 18 世纪,英国人就已惊叹于中国的治理智慧。如今,中国经济再次腾飞,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一带一路”倡议便是最好的例证。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中国建设者们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帮助当地建设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和技术,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力量。
为了向西方世界展现真实的中国,潘维廉开启了一系列探索之旅。他曾自驾房车深入中国内陆。1993 年,他购置了一辆 15 座的高顶面包车,将其改造成温馨的房车,在华南地区行驶了 1 万多公里。次年夏天,他更是踏上了环绕整个中国的征程,行程长达 4 万公里,足迹遍布内蒙古、大西北和西藏等地。在旅途中,他看到了尽管中国部分地区仍面临贫困,但人们的生活态度却积极向上,对政府充满信心,对“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深信不疑。而在 2019 年的再次环游中,变化令人惊叹。相同的路线,1994 年需要 3 个月,而 2019 年仅仅用了 32 天,交通的飞速发展可见一斑。内蒙古的大地也从曾经单调的土黄色,变得绿意盎然。当地一位妇女的故事更是令人动容,因为道路的畅通,她凭借制作传统内蒙古奶酪,不仅供女儿上了厦门大学,自己还攻读了研究生。这些变化,潘维廉都一一记录在他的书中。他已撰写了多本关于中国的书籍,未来还计划创作一本聚焦中国少数民族的书籍,他坚信,在关爱少数民族方面,中国堪称世界典范,他要将这份真实与美好传递给更多的人。
潘维廉的故事,是中国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外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桥梁。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世界,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中国的发展不仅造福本国人民,也为世界带来了机遇与希望。让我们共同期待,他未来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中国的精彩故事,也让我们一起思考,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对于潘维廉的故事以及中国的发展之路,大家又有怎样的见解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