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57年,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投降清朝,因其出卖南明虚实,导致李定国兵败云贵,永历帝被迫流亡缅甸,南明几近覆灭。
1657年,张献忠的养子孙可望投降清朝,因其出卖南明虚实,导致李定国兵败云贵,永历帝被迫流亡缅甸,南明几近覆灭。
按理说,孙可望立下如此大功,本应出将入相,可现实却是,他很快就遭到清廷釜底抽薪,不明不白死掉了。
事情是这样,有一次孙可望跟着顺治帝去打猎,结果中流矢而亡。
后从出猎,毙于流矢。
清朝官方宣称孙可望是意外去世的,当时就没人相信,都说孙可望是被阴谋杀害的。
孙可望之死因,还可以从另外一件事得到侧面印证。
1667年,清廷派遣明珠到福建招抚郑经,许诺只要郑经投降,就可保荣华富贵,郑经却回复说:
贵朝宽仁无比,远者不问,以所闻见之事如方国安、孙可望,岂非竭诚贵朝者,今皆安在?往事可鉴,足为寒心。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方国安、孙可望投降清朝了,却不明不白死掉了,这太让人寒心,他是不可能投降的。
可见,孙可望并非善终,在当时流传甚广。
事实上,孙可望投降清朝之后,只在最开始一段时间受到了厚待,等永历帝一进入缅甸,清廷就立马变脸,他的日子很不好过,直至莫名死掉。
当然了,这一切都是孙可望自作自受,明知道当叛徒不会有好下场,却执意如此。
只能说,孙可望太愚昧,倒不如学李定国,与清朝顽抗到底,虽死犹荣,流芳千古。
011646年八月,张献忠率五十万大军北上抗清,打算打回陕西建立根据地,不料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遭遇。
双方爆发激战,大西军损失惨重,张献忠本人还在到前线视察的时候,被豪格一箭射死。
张献忠死后,大西军在他的四位义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合称四将军)的率领下,突破重重包围,进入到贵州,这才得以喘息。
1647年正月,四将军在贵阳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商讨今后何去何从,孙可望主张“至岭南,急则入海”,李定国则主张联明抗清,只因张献忠死前曾留下遗言:
三百年的大明是中华正统,他没有灭亡是天意,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归顺大明,不要做不义之事。
因为意见不合,孙可望与李定国爆发了争执,后在诸将的劝说下,孙可望勉强同意联明抗清。
不久,四将军登坛立誓,推孙可望为主,正式确定了联明抗清的战略方针。
巧合的是,当时云南刚好爆发了沙定洲之乱,黔国公沐天波逃离昆明,云南大部被占领。
沐天波有个副将名叫龙在田,与张献忠关系很好,跟四将军也很熟,为了收复云南,他给四将军写了一封信:
假大义来讨,全省可定也。
四将军认为,这是一个扩大辖地的好机会,便同意了龙在田的请求。
这时候,孙可望的才能就充分展示出来了,他没有着急进入云南,而是派遣间谍进入云南,利用汉族官绅、部分土司对沙定洲的不满情绪,以及沐氏一族在云南的崇高威望,散播大西军是沐天波妻子焦氏的家族武装,到云南来为沐天波复仇。
紧接着,孙可望率大西军进入云南,所到之处畅通无阻,很快就收复了昆明。
云贵人民深信,一路俱如此传 播,故贼兵所至,悉开门降。长驱而来,全无梗阻。
之后,孙可望又与沐天波达成合作协议,决定“共襄勤王,恢复大明天下”,一方面进剿全滇,另一方面则兴修水利、鼓励耕种,并进行土地改革。
经过一年多时间努力,孙可望不但平定了云南,而且使云南迎来了一次大丰收,百姓纷纷加入大西军,使得大西军发展到20余万人,并组建了特种部队——象兵。
如此一来,云南就成为大西军抗清的后方基地,此后孙可望继续治理云南,使得云南成为当时全国数屈一指的人间乐土,就连富庶的江浙百姓,也对云南充满向往。
02由于孙可望在平定和治理云南过程中立下巨大功劳,使得他的威望急剧上升。
然而,在巨大的成功面前,孙可望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他不顾联明抗清大局,妄图割据云南,称霸一方。
对于孙可望的企图,李定国很是恼火,曾讽刺他说,“肇庆已经有了永历皇帝,你也不看看自己是什么德行,竟敢妄自尊大,难道不担心自取灭亡吗?”
与李定国一样反对孙可望搞分裂的还有刘文秀,孙可望慑于两人手握重兵,只得暂时打消自立为王的想法,但内心不甘。
后来,在孙可望的同乡、明云南副使杨畏知的挑唆下,他又产生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开始默默等待时机。
1650年9月,孙可望进入贵州,留李定国镇守云南,刘文秀则进攻川南(艾能奇已经在平定云南时战死)。
1651年初,在清军的打击下,南明军队损失殆尽,地盘也丢失大半,永历帝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大西军了。
孙可望见永历帝穷途破路,于是趁机派人将其从广西挟持到贵州,安置在安龙所,改名安龙府,其实就是囚禁了永历帝。
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为了活下去,只得下诏,今后大小事务,孙可望可先斩后奏。
如此一来,孙可望就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愿望,为此他志得意满,在贵阳大兴土木,给自己建造了豪华宫殿,又广纳嫔妃,俨然已经是皇帝了。
对于孙可望的做法,李定国十分生气,但为了不使孙可望狗急跳墙,从而放弃联明抗清的路线,他选择暂时隐忍,等待解救永历帝的时机。
此后,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对云贵和川南进行治理,大西军抗清声势大张,终于引起了清廷震动,便派遣孔有德、吴三桂等人向云贵川发起进攻。
孙可望审时度势,决定分两路大军抵抗清军,以李定国为东路军主将,马进忠、冯双礼为副将,进攻湖广地区;以刘文秀的北路军主将,白文选为副将,进攻四川。
这是大西军平定云贵之后,与清朝爆发的第一次大战,结果却大出所有人意外。
先说刘文秀,他在四川与吴三桂交战,连战连捷,收复叙州和重庆等地,还将吴三桂困在保宁(今四川阆中)无法动弹。
再说李定国,他的战果就更加辉煌了,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就收复了湖南和广西,而且杀掉了孔有德和尼堪两位清朝王爷,击败了数十万清军,掀起了第二次抗清高潮。
由于李定国实在太勇猛,以至于清廷一度打算放弃收复西南各省,甚至准备派人与李定国商谈平分天下之事。
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
03在孙可望的领导下,南明抗清局势一片大好,如果他能保持清醒头脑,维护内部团结,南明不说灭掉清朝,至少能与清朝平分天下。
但是,孙可望终归野心太大,南明因他而兴起,却最终又因他而衰落、灭亡。
孙可望坐镇贵州,见刘文秀和孙可望都立下赫赫战功,便感到十分忌惮,担心自己地位动摇。
1652年10月,刘文秀因为轻敌而被吴三桂击败,孙可望便趁机剥夺刘文秀的职务,并将其部队拆散后吞并,引起了大西军诸将的不满。
在搞定刘文秀之后,孙可望又开始对李定国下手,他阻止永历帝封李定国为王,同时扣留了李定国本该得到了粮饷,导致李定国所部缺衣少食。
第二年正月,孙可望担心李定国拥兵自重,对自己不利,便率领一支部队,悄悄来到湖南沅州驻扎。
当时,李定国将大本营设在长沙,自己则在宝庆与清军交战,已经制定好偷袭战术了,正准备实施的时候,孙可望却派人送信来,要他前去议事,其实是想趁机杀掉他。
李定国见信后,误以为孙可望却是找他有事,便打算前去会面,这时刘文秀的儿子突然来到他的军营,对他说,“你千万不要去,孙可望打算害你!”
听了这话,李定国伤心得流下眼泪,他不是为孙可望要杀自己而伤心,而是为孙可望此举将破坏抗清大业,他是在为国家的前途感到伤心。
为了挽回孙可望,他派人告诉孙可望,“现在局势这么好,成功就在眼前,我们该同心协力,你不能听信小人谗言,使我们互相残杀啊!”
但是,孙可望一心想杀李定国,他担心李定国跑掉,于是率军攻打,李定国顾全大局,为了避免自相残杀,便率军进入广西。
如此一来,孙可望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湖南,为此感到沾沾自喜。
1653年2月,清廷得知孙、李内讧,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于是派遣大军进入湖南,打了孙可望一个措手不及,孙可望在损兵折将之后,被迫撤回贵州。
如此一来,抗清的大好形势,就被孙可望给断送了,但孙可望没打算收手。
李定国进入广西后,清军也很快就到来,由于他的许多部下都留在湖南,被孙可望收编后大多战死沙场,导致他兵力不足。
在清军的猛攻下,李定国丢失广西大部,之后他转战广西和广东,多次败给清军,再加上部队遭受瘟疫袭扰,导致他的兵力锐减,只剩下几千人而已。
为了挽回颓势,李定国派人向孙可望求援,孙可望却不发一兵一卒,坐视李定国兵败。
后来,李定国从广东退回南宁府,孙可望竟然派人烧毁沿途粮草,以绝其路,还派遣四万多人防止李定国进入贵州。
到这个时候,南明抗清的大好形势,已经一去不复返,李定国接下来要考虑的,只能是存活问题。
041654年,孙可望见李定国穷途末路,再没人能威胁自己了,便产生了阴谋篡位的想法。
为此,孙可望逼迫永历帝封自己的秦王,并对永历帝极尽侮辱之能事,试图让永历帝主动禅位给自己。
永历帝不堪受辱,便派人联络李定国,让李定国到安龙府来救自己。
李定国得信后,感到万分着急,便打算进入贵州,却被孙可望提前得知消息,派遣重兵阻止他进入贵州,他只得作罢。
此后,孙可望加紧篡位,永历帝被逼到悬崖边上了,无奈之下只得写下血诏,让人送给李定国。
李定国得诏后马上采取了行动,带着一队人马快速进入贵州,孙可望担心永历帝被劫走,便派遣白文选到安龙府将永历帝接到贵阳。
白文选早就对孙可望不满了,他来到安龙府之后,没有接走永历帝,而是等李定国到来,然后跟李定国一起护送永历帝前往云南。
当时云南的守将是刘文秀,他之前被罢黜官职,后来因“表现良好”而被孙可望重新起用。
刘文秀得知李定国带着永历帝要来云南,就感到非常高兴,还派军前去迎接。
永历帝来到昆明后,封李定国为晋王,刘文秀为蜀王,白文选为巩国公,所有军国大事都由李定国处置。
尽管李定国很痛恨孙可望,但为了大局着想,他很愿意与孙可望和解,还派人与孙可望沟通。
孙可望却执迷不悟,不但扣押了李定国的使者,还亲自率领大军进攻昆明。
但是,孙可望的部下几乎都反对内战,马进忠、马宝、马惟兴等人甚至密谋帮助李定国,他们派人告诉了李定国,准备临阵倒戈。
1657年9月,孙可望率14万大军抵达交水,而李定国却只有5万军队,他以为此战必胜,哪知道他刚下令开战,部下们就都跑到李定国那边去了。
孙可望大惊失色,大呼“诸将皆叛乎?”说完就带着几十骑逃走。
由于孙可望早已众叛亲离,所以沿途各城镇都不接纳他,导致他无处可去,十分狼狈。
此时,孙可望的选择其实很多,或继续联明抗清,李定国一定会接纳他;或归隐田园,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也可得善终。
但是,孙可望又气又恼,不甘心败给李定国,便做出让他后悔终生的决定:投降清朝。
当时,孙可望得知洪承畴在长沙,便跑到长沙投降洪承畴,让洪承畴借兵给他反攻云南,却被洪承畴借故婉拒。
孙可望作为大西军首领,又是南明实权人物,清廷对他的投降十分重视,于1658年2月在长沙为他举行了册封典礼,封他为义王。
5月,孙可望奉诏入京,京城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都去迎接,场面宏大,给足了面子。
不久,顺治帝又在太和殿召见了孙可望,并且在十天之内赐宴三次,同时赏赐给他大量钱财和解袍、朝衣、缎匹等物,并为他在北京修建王府,他的妻妾子女也都得到封赏。
孙可望在清廷的拉拢下,开始迷失自我,他毫无保留地将南明的虚实和云贵的情况告诉清朝,使得清军彻底摸清了李定国的底细。
不久,清朝就派遣三路大军进攻云贵,很快占领贵州,并向云南发起进攻,李定国虽然率部英勇抗击清军,但最终还是被吴三桂击败。
无奈之下,李定国只得将所剩六千人分为两部,一部护送永历帝君臣进入缅甸,一部则继续留在云南和缅甸边境,继续对吴三桂周旋。
到这个时候,南明已经接近灭亡了,而导致这个结果的罪魁祸首就是孙可望。
05孙可望投降清朝后,自以为可以通过出卖南明,从而向李定国复仇,自己也能享受荣华富贵,殊不知他其实被骗了。
实际上,在清朝统治者眼中,像孙可望这种出卖旧主之人,根本就不可信,用完就会遭到抛弃。
不光是孙可望,洪承畴、吴三桂等人,也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
但在这些人当中,孙可望是最先被抛弃的,因为他是最早失去价值的。
孙可望刚投降的时候,清廷之所以对他那么热情,就是为了套出南明的机密,他毫无政治头脑,竟然将自己所知道的和盘托出,想要置南明于死地。
这一点,孙可望就不如吴三桂了,吴三桂很早就清楚一件事,只要自己对清朝无用,就会遭到无情抛弃,所以他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比如暗中收纳前明将士,后来他镇守云南,又采取了“养寇自重”的策略,使得清朝不但无法削藩,还得花钱养着他。
清朝根据孙可望提供的情报,果然很轻松就击败了李定国,永历帝也逃亡缅甸,南明的覆灭只在旦夕之间。
这个时候,孙可望的作用就是失去了,清廷立马变脸,给他来个了釜底抽薪。
有一次,孙可望收到消息,他失散多年的兄弟被找到了,正在上海某部队当兵,他喜不自胜,连忙上书朝廷,请求朝廷派人将弟弟接到京城。
这个要求可以说很小,而且合乎情理。
但是,让孙可望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请求,竟然引起了御史们的集体攻击,比如有个御史在奏折中是这么说的:
(孙可望)始以张献忠养子荼毒蜀楚,神人共愤。继而称兵犯顺,逆我颜行。迨众叛亲离,计无复之,方率数百疲敝之卒,亡命来归……
还有御史说,孙可望的弟弟不过是个小兵,白身无官,这样的人也敢动用公家资源?
看到这些奏疏后,孙可望犹如五雷轰顶,他这才知道自己没用了,清廷决定清算他了,便很后悔投降清朝,也觉得自己对不起李定国,对不起所有大西军兄弟。
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孙可望只能祈求神灵,自己能安稳过完后半生。
这对孙可望来说,当然是不可能的了。
这件事之后不久,又有人揭发孙可望放债取利,这件事在八旗当中是普遍现象,不是啥大事。
但是,御史们却借机弹劾孙可望,顺治帝也打算敲打一下他,便下了一道诏令,对其进行训斥。
孙可望吓得不行,当即上书自辩,向顺治帝摇尾乞怜。
此后,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很多,孙可望的处境越发艰难,正如古人所讲,可谓“神龙失势,与蚯蚓同”。
1660年6月,孙可望主动请辞义王爵位,打算以此来实施自救,减轻清朝对自己的猜忌。
然而,当时清朝打得策略依然是以招降为主,认为此时撤销孙可望的爵位,明显不合时宜,顺治帝便下诏安抚。
不过,鉴于孙可望的能力、人品和影响力,清廷已经对他动了杀心,于是故意制造意外,让孙可望惨死于箭下。
孙可望死后,其子孙征淳承袭爵位。
1661年和1662年,永历帝和李定国先后去世,南明势力荡然无存,清廷认为孙家最后一点作用也已经失去了,已经成为累赘,于是削减孙征淳的待遇。
1671年,孙征淳去世,爵位被降为慕义公,由弟弟孙征灏承袭。
孙征灏死后,爵位又被降为一等轻车都尉,由儿子孙宏相承袭。
1777年,乾隆帝很厌恶孙可望的为人,于是下令,“孙可望子孙所有世职,嗣后不必承袭。”
自此之后,孙可望家族从清朝政治舞台彻底消失。
可以说,南明兴也孙可望,败也孙可望,相比于他的兄弟李定国,他就是自作自受,注定要被钉死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连累子孙也跟着抬不起头。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