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8日,位于仙游县郊尾镇圣岭街的昌宇陶瓷有限公司,郭瑜斌接起电话后轻叹一口气:“美国的订单被取消了。”所幸,他对此已有预判,尚未大量投入。
“80后”传统土陶技艺项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瑜斌守正创新,用新技法呈现老工艺,为的是让窑火不绝——
从“出海”到“破圈”
蔡晨晖
4月8日,位于仙游县郊尾镇圣岭街的昌宇陶瓷有限公司,郭瑜斌接起电话后轻叹一口气:“美国的订单被取消了。”所幸,他对此已有预判,尚未大量投入。
这天上午,他一边在加工厂指导工人调色上釉,一边安排出货。刚在办公室同我聊创业历程,转眼又来到车间,提醒工人注意细节。正在装箱的是一批即将出口英国的烤炉。
郭瑜斌指导工人调色上釉
早在1995年,郭瑜斌的父亲就带着土陶制品打入欧洲市场,产品远销丹麦、荷兰、英国等地。彼时,他们推出的陶土取暖炉还申请了专利。靠着一批批外贸订单,郭瑜斌父亲不仅养育了5个孩子,还带动了不少乡亲就业。
郭瑜斌,1984年出生,现为传统土陶技艺项目的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家乡——仙游县盖尾镇新窑村,是个以回族郭姓为主的聚居地。相传,郭氏祖先为唐朝名将郭子仪后人,唐末为避战乱南迁,辗转落脚于盖尾。定居之后,建新窑、烧土陶。新窑村之名,即由此而来。
20世纪中期,新窑村曾是远近闻名的“土陶村”,鼎盛时期拥有7条窑线,四五百人从业。仙游人家中用的米缸、水缸、腌菜坛、夜壶、火炉,大多出自这里。
“我爸那时经常用板车推着陶器,去莆田城里、涵江、秀屿,走街串巷地叫卖,甚至还上了南日岛,一去就是十几天。”郭瑜斌回忆。
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塑料、铝、不锈钢制品逐渐取代了传统陶器,土陶产业逐年式微。如今,全村只剩郭瑜斌家那口龙窑仍在燃烧。
作为土陶行业中“最年轻的那批人”,郭瑜斌从小耳濡目染。他在大学虽学的是国际贸易专业,毕业后却回到窑口继续“玩泥巴”。他说:“虽然专业不对口,但靠着‘深度实操’,一路学一路干,摸爬滚打,也闯出些门道。”他参加广交会,走访德化陶瓷产区,拜老工匠为师,也与国外客户反复打交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突破。
他接下父辈的事业,以一个烤炉打进国际市场。他紧盯国外客户需求,在经典款式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其创办的昌宇陶瓷有限公司,是目前新窑村唯一实现土陶全链条生产的企业。他还着力搜集整理新窑土陶的历史资料,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郭瑜斌精心制作陶器
“好的陶器能‘说话’。”郭瑜斌说,“是不是老物件,一看一摸就知道。老物件会有岁月的温润感,而刚烧出来的物件则带着火气。”他曾烧制几个土陶鱼缸,由于土陶鱼缸水质保持良好,鱼儿活力十足——“陶器透气,有微孔结构,这就是它的妙处。”他爱看鱼,也爱把自然的灵动感融入自己的作品。
在他看来,哪怕是最寻常的一把陶壶,也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他说:“一件陶器背后,藏着的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传统技艺中,汇聚着古人的智慧结晶。
当天下午,我又驱车来到他在新窑村的老作坊。刚走进老作坊,泥香便扑面而来。工人们正忙着制管、拉坯,个个手法娴熟。更深处,2位老匠人正专注于手工拉坯,制作大型器皿。
郭瑜斌一边带我参观,一边介绍工艺流程。制陶分为配泥、成型、施釉、煅烧四大工序。成型有盘泥条与手拉坯两种,最具传统特色的是盘泥条法:用泥条由底部螺旋向上盘制,再抹平塑形。看似简单,实则考验功力。
我尝试盘一段泥条,却发现难以驾驭:不是挂不住,就是歪斜倒塌。过程手忙脚乱,成果目不忍睹。“这种技法,现在全村只剩下几位老人能掌握。”郭瑜斌在旁感慨道。
之后,我们穿过作坊,钻进窑门。这时,一座龙窑赫然现于眼前。窑道蜿蜒,空间宽敞,成年人可直立行走。“这是新窑村现存唯一的一座龙窑。”郭瑜斌说。他计划在旁边空地建工作室,修缮周边,让这座百年老窑焕发新生。
我们又前往村中另一座老窑遗址,眼前却是一片破败——窑线塌陷,作坊残缺。他默默拍照记录,一边摇头叹息:“现在很多人追求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方式,无法静下心来感受器物的温度。”也正是这种市场倾向,使得传统工艺难以获得应有的关注和空间。
他深知,传承之路阻力重重。传统产业市场狭小,工人断层严重,年轻人缺乏动力。“现在最年轻的工人也50多岁了,最老的干了大半辈子。”
“要让老艺人回来,还得让他们看到希望——能在家门口赚到钱。”
昔日乘风“出海”,今朝力求“破圈”。面对国际市场波动,他果断调整策略:“现在外贸不行,就转做内销。”疫情过后,外贸订单减少,他开始尝试开拓国内市场,探索让传统土陶焕发新生的方式。
他认为,手工烧制的大件彩陶,适合现代空间设计,有一定潜力。而传统彩釉窑口日益稀缺,反而成了他突围的优势。他计划结合地方特色,利用产品的独特性和稀缺性,打造差异化竞争路径。
“老工艺,要用新技法呈现。”郭瑜斌坚定地说,“企业要沉下心来,找准自身定位,贴近市场需求,才能有未来。”
他注册了一个品牌——“郭得缸”,现正筹建小团队,通过电商、自媒体引流销售。他亲自拍摄剪辑,打造品牌人设,以一种更年轻、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土陶文化。
“打铁必须自身硬……做土更要热!”他笑着说,“做企业不容易,但手艺人最可贵的,是坚持。”
他指着百年龙窑认真地说:“这窑自明末以来,已经烧了三四百年。只要匠心不灭,这把火,就永远不会熄灭。”
责编|陈君妍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来源:仙游报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