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司空图的诗作:《重阳四首》抒发老年人在佳节的悲凉、对短暂美好的珍惜和生活困顿,最后以邻里温情收束。《王官二首》描绘王官一带清幽景色,但景中带有淡淡愁绪与诗人的孤独感。《秋燕》通过怜惜燕子,表达对温暖相依的向往,并反思奔波之苦。《独望》则用白描手法勾勒宁静疏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后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
本文司空图的诗作:《重阳四首》抒发老年人在佳节的悲凉、对短暂美好的珍惜和生活困顿,最后以邻里温情收束。《王官二首》描绘王官一带清幽景色,但景中带有淡淡愁绪与诗人的孤独感。《秋燕》通过怜惜燕子,表达对温暖相依的向往,并反思奔波之苦。《独望》则用白描手法勾勒宁静疏淡的乡村春景,传达一种寂寥却有生机的意境。《诗品·典雅》以一系列清雅意象,定义了含蓄高洁、物我两忘的诗歌美学。
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尽庭前菊又荒。
老大比他年少少,每逢佳节更悲凉。
雨寒莫待菊花催,须怕晴空暖并开。
开却一枝开却尽,且随幽蝶更徘徊。
青娥懒唱无衣换,黄菊新开乞酒难。
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白发怕寒梳更懒,黄花晴日照初开。
篱头应是蝶相报,已被邻家携酒来。
司空图的这组重阳诗,写的是寻常生活,却有不寻常的况味。诗歌围绕重阳节这个特定时节,抒发了老年人的感慨和情怀。
第一首开篇就抓住了季节变化的特点。“檐前减燕菊添芳”,燕子少了,菊花开了,这是秋天的信号。但紧接着一句“燕尽庭前菊又荒”,时光流转很快,菊花盛开之后也会迅速败落。
诗人用燕子和菊花的荣枯,比喻人生的短暂。看到这些景象,上了年纪的人(老大),比起那些年轻人,自然感触更深。所以每到重阳佳节,反而觉得更加悲凉。这种感受很真实,节日的热闹往往反衬出个人的孤独和时光的流逝。
第二首写的是赏菊的心情。秋雨寒凉,诗人却不想催促菊花快开,反而担心天气太好,阳光一暖,菊花一下子全都盛开了。“开却一枝开却尽”,这种想法很微妙。他不是不爱菊花盛开,而是怕那繁华太短暂。
一朵花的凋零,就预示着所有花朵的结局。所以他宁愿慢慢欣赏,跟着蝴蝶在花间“徘徊”,珍惜这有限的美好时光。这里体现了一种对美很敏感,又带点消极无奈的心态。
第三首转向了生活的具体困境。“青娥懒唱无衣换”,家里的歌女大概因为天冷没有新衣,也懒得唱歌了。想在重阳节赏菊饮酒,但“黄菊新开乞酒难”,连买酒或者向人讨酒都不容易,可见生活有些拮据。诗人接着说“长有长亭惆怅事”,似乎总有送别友人的伤感萦绕心头。
重阳登高望远,本就有思乡怀人之意,这里“隔河更得对凭栏”,望着河对岸,更增添了惆怅。王维写重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是这种佳节思亲的情感。司空图这里可能也融入了自己仕途不顺或身世之感。
第四首在前三首的感伤和清冷之后,忽然有了一丝暖意。“白发怕寒梳更懒”,写老年人的情态,真实可感。虽然心绪不高,但天气放晴,“黄花晴日照初开”,菊花在阳光下初放,景色还是明亮的。
正看着篱笆边的菊花,大概是蝴蝶飞来,像是报信一样,“已被邻家携酒来”。邻居竟然提着酒来了!这出乎意料的温暖,打破了之前的孤独和清寒。生活虽然有种种不如意,但人间的温情,哪怕只是邻居不经意间的举动,也足以慰藉人心。
这四首诗串联起来,情绪有起伏,从悲秋伤时,到赏菊的珍惜,再到生活的困顿惆怅,最后落到邻里温情,构成了一幅晚唐文人生活的侧写。语言朴实,情感真挚,于细微处见深情。
风荷似醉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总是此中皆有恨,更堪微雨半遮山。
荷塘烟罩小斋虚,景物皆宜入画图。
尽日无人只高卧,一双白鸟隔纱厨。
司空图的这组《王官二首》,描绘了王官(可能是地名,或与王姓官员相关的居所)一带的风景和诗人的心境。诗里有景有情,景物清幽,情感却带着淡淡的愁绪。
第一首起笔很美。“风荷似醉和花舞”,风中的荷叶荷花摇曳生姿,像是喝醉了在跳舞,非常有动态感。画面转到水边,“沙鸟无情伴客闲”,沙滩上的水鸟好像没什么感情,只是自顾自地陪伴着闲居的诗人(客)。这里的“无情”用得很有意思,鸟不懂人的心事,它的自在反衬出人的“有情”——或许是某种失落或寂寞。
“总是此中皆有恨”,诗人直抒胸臆,说这景色虽美,但其中总包含着一些遗憾或愁恨。这种“恨”可能关乎个人际遇,也可能是对时代、对人生的感慨。最后一句“更堪微雨半遮山”,细雨濛濛,远山隐约,这样的景象更是加重了心头的愁绪。迷蒙的雨景,让原本就含蓄的“恨”更加挥之不去。
第二首聚焦于更具体的居所环境。“荷塘烟罩小斋虚”,荷塘上笼罩着薄薄的水汽或暮霭,旁边的小书斋显得空寂清静。“景物皆宜入画图”,眼前的景色非常优美,完全可以入画。这句既是赞美,也暗示了诗人如同画外的旁观者,有些疏离。
诗人做什么呢?“尽日无人只高卧”,一整天都没什么人来,他只是悠闲地躺着。这种“高卧”可以理解为隐居的闲适,但也可能带着无所事事的无奈。最后一句“一双白鸟隔纱厨”,透过纱窗或厨房的纱门,看见外面有一对白鸟。这个意象很妙,白鸟成双,诗人却独自“高卧”,它们在“隔”着纱窗的外面,象征着诗人与外部世界、与热闹生机的距离感。
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清幽闲适的景致,荷塘、沙鸟、微雨、远山、烟霭、白鸟,意境很美。但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淡淡的忧愁和疏离感。诗人身在景中,心却似乎无法完全融入。这种情景交融,以景衬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它没有大悲大喜,只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难以言说的情绪,很符合晚唐诗歌那种含蓄蕴藉的风格。
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
经冬好近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
这首《秋燕》,写的是对秋天燕子的观察和感触。诗歌视角独特,带着一种温柔的怜惜和一点不合常规的思考。
首句“从扑香尘拂面飞”,写得非常生动传神。燕子大概是在室内或者靠近人的地方飞舞,它们轻快地飞掠,带起微尘(香尘,可能指花粉或室内香气),甚至轻轻拂过人的脸面。这个“扑”和“拂”字用得很活泼,表现了燕子的灵巧和与人的亲近。诗人对这种亲近是欣赏的,甚至是纵容的(“从”有任凭的意思)。
第二句“怜渠只为解相依”,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怜”是爱怜、疼惜,“渠”是代词“它(们)”。诗人为什么喜爱这些燕子呢?因为它们懂得相互依靠(“解相依”)。燕子是群居动物,常常双宿双飞,这种特性在诗人看来,是一种懂得温情和陪伴的表现。在传统文化里,燕子常被视为有情之物,比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带着物是人非的感慨。
接下来两句,是诗人由怜爱而生发的奇特想法。“经冬好近深炉暖”,冬天来了,待在温暖的炉火旁边该多好啊。这句设想了一个安逸舒适的场景。“何必千岩万水归”,既然有温暖可依,又何必非要不辞辛苦,飞越千山万水,回到遥远的南方去呢?这句是对燕子迁徙的疑问,也是一种替燕子着想的温柔。
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像很多咏物诗那样,去赞美燕子守信、不畏艰难的迁徙精神,反而从“相依”和“炉暖”的角度,表达了一种对安逸、温暖、陪伴的向往。
诗人似乎觉得,那种不必要的奔波和辛苦(千岩万水),或许是可以避免的。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诗人自己对生活的某种态度。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人生常常充满变数和劳顿。诗人或许是借着对燕子的怜惜,流露出一种对安定生活的渴望,或者对世人汲汲营营、不辞劳苦追求某些目标(比如功名利禄)的一种淡淡的反思。
整首诗语言浅显,情感细腻温柔。诗人观察入微,想象别致,从常见的秋燕迁徙现象中,生发出独特的感悟。它不是宏大的叙事或深刻的哲理,而是一种贴近生活的、充满人情味的低语,读来让人感到温暖和一丝慰藉。
绿树连村暗,黄花出陌稀。
远陂(bēi)春草绿,犹有水禽飞。
“绿树连村暗”,诗人首先看到的是一片浓密的绿树。这些树木长得非常茂盛,连成一片,把整个村庄都遮蔽在绿荫之下。这个“暗”字用得很有味道,它不是指天色昏暗,而是说树木太密,光线被遮挡,显得村庄幽深、宁静。这让人想起王维的诗句“深林人不知”,有种与世隔绝的静谧感。浓密的绿色也点明了这是春末夏初,万物生长到了最繁盛的时候。
接着一句“黄花出陌稀”,视线从村庄移到了田野的小路上。“陌”就是田间小路。路边稀稀疏疏地开着一些黄色的花朵。这里的“稀”字与前面的“暗”形成了对比。绿树是浓密的,而黄花是稀疏的。黄色在浓绿的背景下显得很醒目,但数量不多,更显出几分空旷和寂寥。
这稀疏的黄花,或许是蒲公英,或许是其他不知名的野花,它们点缀在田埂上,给这片绿色增加了些许色彩,却不喧闹。杜甫写过“黄四娘家花满蹊”,那是繁花似锦的热闹春光,而司空图这里却是“稀”,更显出一种宁静、疏淡的意境。
第三句“远陂春草绿”,诗人的目光放得更远了。“陂”(bēi)指的是池塘或水库的堤岸。远远望去,那边的堤岸上长满了绿油油的春草。又是一个“绿”字,与第一句的“绿树”呼应,满眼都是春天的生机。但这个“远”字告诉我们,那片绿色是在远处,视野开阔了,但诗人与那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之间保持着距离。这似乎暗示了诗人“独望”时的心态,一种旁观者的宁静。
最后一句“犹有水禽飞”,是这幅宁静画面中的一点动态。在远处的水面上,或者草丛间,“还”能看见有水鸟飞起。这个“犹有”用得特别好,它表示在这样一片寂静、甚至有些单调的景色里,并非全无生机,还是有生命在活动的。那飞起的水鸟,打破了画面的凝固感,增添了一丝灵动。这只偶然飞起的水鸟,或许正好触动了诗人独自观望时那份淡淡的思绪,或许是乡愁,或许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人只是把他独自一人眺望时所见的景象,用白描的手法写出来。绿树、村庄、黄花、田埂、远处的堤岸、青草、飞鸟,这些都是乡村常见的景物。但通过诗人的组合和描绘,特别是“暗”、“稀”、“远”、“犹有”这些词语的运用,营造出一种宁静、疏淡、略带一丝寂寥却又不失生机的意境。这首诗体现了司空图追求的“自然”和“含蓄”的诗歌美学,韵味悠长,值得细细品味。它描绘的不仅是景色,也是一种心境。
玉壶买春,赏雨茆(máo)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司空图的《诗品二十四则》是他论诗的名作,用诗的语言来描绘不同的诗歌风格。“典雅”是其中一则,它展现的是一种高雅、精致、脱俗的美。这首小诗本身,就是“典雅”风格的最好示范。
开头两句“玉壶买春,赏雨茆(máo)屋”,就奠定了基调。“玉壶”是精美的酒器,用它来“买春”,“春”在这里代指春酒。这说明追求的是品质,有讲究。但喝酒赏景的环境却是在“茆屋”,也就是茅草盖的屋子,非常简朴。“赏雨”这个动作本身就很有诗意,在简陋的茅屋里听雨、看雨,更添几分闲适和情趣。
把精致(玉壶)和简朴(茆屋)放在一起,说明“典雅”不是追求外在的奢华,而是一种内在的品味和情致,能在简单的生活中发现美、享受美。这让人想到刘禹锡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接着“坐中佳士,左右修竹”,场景从个人转向了交游。“佳士”指的是品行、才学都好的朋友。能坐在一起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他们所在的环境是“左右修竹”,周围种着高高的竹子。竹子在传统文化里象征着君子的气节、虚心和正直。比如苏轼就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有佳友,有修竹,这样的聚会自然是高雅的,充满了书卷气和君子之风。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画面转到室外,雨过天晴了。天空飘着淡淡的白云,几只“幽鸟”在林间相互追逐嬉戏。“幽”字点出了鸟儿活动的环境是清幽的,它们的鸣叫和飞翔也是自由自在、不被打扰的。这景色清新、明朗,又带着几分宁静和活泼。王维的诗里也常有这种雨后初晴的清新意境,比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意境更加清幽了。“琴”指古琴,是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乐器。琴“眠”在绿荫下,一个“眠”字,把琴拟人化了,好像它也在享受这份宁静闲适,暗示着琴的主人也是从容不迫、心境平和的。旁边还有瀑布飞流直下。有静态的绿荫、眠琴,也有动态的飞瀑,有视觉的清凉,也有听觉的声响(瀑布声)。这构成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画面,既有文人的雅趣,又有自然的生机。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是对“典雅”风格核心意境的概括。花儿静静地飘落,没有声音,是一种自然、从容的状态。而追求典雅的人,他的气质就像菊花一样,清淡、高洁、不趋炎附势。“淡如菊”的比喻非常经典,菊花是秋天的隐士,象征着隐逸和坚守。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这种境界的代表。这种“淡”,不是冷漠,而是一种经过沉淀的平和、内敛和高雅。
最后两句“书之岁华,其曰可读”,是总结。如果把这些美好的时光、景物、情致(岁华)记录下来,写成诗文,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可以称得上是“可读”的,也就是达到了“典雅”的标准。司空图在这里点明,“典雅”风格的诗,就应该具备前面所描绘的那些意境和品格。
司空图用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意象——玉壶、茅屋、佳士、修竹、白云、幽鸟、古琴、绿荫、飞瀑、落花、菊花——为我们勾勒出了“典雅”这种诗歌风格的画像。它强调的是内在的品味,是简朴中的精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文人雅士间的情谊,最终指向一种平和、内敛、高洁的人格状态和审美追求。这首小诗本身,就如同一杯清茶,或一朵秋菊,淡而有味,雅致隽永。
来源:出去吃烧烤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