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拉:上帝的钟表匠不会造出有缺陷的齿轮,这是行星轨道的数学美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1 19:05 1

摘要:“我的数学天赋,是父亲用《圣经》的边角料启蒙的。他说:‘莱昂哈德,上帝创造世界的公式,就藏在教堂的拱顶里’。”——1783年,欧拉在圣彼得堡临终前,将父亲保罗的《圣经》数学笔记,压在《无穷分析引论》手稿上,泛黄的页边还留着1720年他用鹅毛笔写的微积分雏形。

“我的数学天赋,是父亲用《圣经》的边角料启蒙的。他说:‘莱昂哈德,上帝创造世界的公式,就藏在教堂的拱顶里’。”
——1783年,欧拉在圣彼得堡临终前,将父亲保罗的《圣经》数学笔记,压在《无穷分析引论》手稿上,泛黄的页边还留着1720年他用鹅毛笔写的微积分雏形。

一、牧师书房的“拱顶数学课”(1712年,瑞士巴塞尔)

5岁的莱昂哈德・欧拉趴在父亲保罗・欧拉的神学手稿上,看他用粉笔在《以赛亚书》旁画抛物线:“莱昂哈德,教堂的穹顶要这样计算弧度,”牧师擦掉经文旁的涂鸦,“就像雅各布・伯努利先生教我的。”

这位曾在巴塞尔大学受教于伯努利家族的牧师,把布道词写成数学题:“周日的sermon关于七饼二鱼,课后我们用几何证明如何平分。”

母亲玛格丽特・布鲁克的启蒙更温柔。

她在厨房用面包面团演示立体几何:“莱昂哈德,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的三分之一——这是上帝写在面团里的公式。”

1713年瘟疫期间,欧拉因发热辍学,玛格丽特在病床前用刺绣绷架教他三角函数:“看,这朵玫瑰的12片花瓣,每片的角度都是 30 度。”

二、父亲的“叛逆支持”(1720年,巴塞尔大学)

13岁的欧拉成为大学最年轻的学生,保罗却在神学与数学间犹豫。

“莱昂哈德该继承圣职,”他对约翰・伯努利说。“但他解出了我留的速降线难题,”伯努利指着欧拉的草稿,“这孩子的笔尖,流淌的是上帝的数学。”

最终,保罗卖掉祖父的银圣杯,资助儿子专攻数学——这个决定被写入《欧拉传》(André Weil):“牧师的信仰,从救赎灵魂转向了守护天才。”

玛格丽特的影响藏在欧拉的笔记本里。

1723年的《力学》手稿中,他用母亲的刺绣针法标注力的分解:“横向是张力,纵向是重力,就像妈妈缝被套时的经纬。”

三、伯努利家的“数学餐桌”(1724年,巴塞尔)

约翰・伯努利的家庭晚餐成为欧拉的“移动课堂”。

“莱昂哈德,今天的炖牛肉要配微积分,”伯努利夫人凯瑟琳娜把土豆摆成数列,“从炖烂的程度看,二阶导数在第三小时达到极值。”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欧拉在《致一位德国公主的信》中写道:“伯努利家的厨房,教会我数学不是冰冷的符号,是生活的韵律。”

保罗的牧师住宅此时成为“数学修道院”。

1726年,欧拉申请圣彼得堡科学院职位,保罗在推荐信里写:“我的儿子能背诵《圣经》,也能背诵牛顿的《原理》——请让他用公式赞美上帝。”

四、妻子的“失明灯塔”(1734年,圣彼得堡)

与凯瑟琳娜・格塞尔的婚姻,为欧拉提供了情感锚点。

当他因过度工作右眼失明,凯瑟琳娜在日记中写:“莱昂哈德的世界暗了,但他的头脑亮着。”

她特制了凸字石板,让丈夫在黑暗中继续演算。

1741年迁居柏林,凯瑟琳娜用毛线在地毯上织出坐标系,孩子们踩着“数轴”玩耍。

这种家庭支持,让欧拉在失明后仍完成400篇论文。

保罗的影响以另一种形式延续。

欧拉在《行星运动理论》中,引用父亲的布道词:“上帝的钟表匠不会造出有缺陷的齿轮——这就是行星轨道的数学之美。”

五、子女的“口述实验室”(1766年,圣彼得堡)

完全失明后,欧拉的13个子女成为他的“眼睛”。

女儿安娜丽丝负责朗读文献,儿子阿尔伯特记录公式。“爸爸,这个级数的收敛像爷爷教堂的钟声,”阿尔伯特在1775年的笔记中写道。

欧拉大笑:“对,就像你祖父说的,数学是上帝的赞美诗。”

1783年逝世当天,他在演算天王星轨道时突然离世,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死了,但微积分永存——替我告诉爷爷,他的拱顶公式,现在装下了整个宇宙。”

结语:从《圣经》到微积分的脐带

欧拉的天才,始于保罗用《圣经》边角料教的抛物线,玛格丽特用面团启的立体几何,约翰・伯努利在餐桌上传的数学韵律,凯瑟琳娜用凸字石板托住的黑暗中的思考,以及子女们用童声延续的公式赞美。

当世人惊叹他的886篇论著,却很少知道:那些改变数学史的公式,不过是巴塞尔牧师的儿子,把父亲的神学笔记、母亲的刺绣绷架、岳父的炖牛肉数列、妻子的凸字石板,熬成了照亮人类的智慧之光。

正如他在《微分学原理》序中写:“我的每一个等号,都是父亲教堂的拱顶石;每一个无穷符号,都是母亲毛线团的延续;而所有的定理,都是孩子们在数轴上的笑声。”

从巴塞尔的牧师书房到圣彼得堡的黑暗斗室,欧拉的数学史诗,本质是欧拉-伯努利家族三代人用《圣经》、面团、毛线、童声,编织的“上帝的公式”。

家庭教育的真谛,从来不是规划人生,而是在孩子的童年书房里,父亲写下第一笔抛物线,母亲揉出第一个几何面团,让他在信仰与理性的交织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宇宙。

注:本文核心事件源自《欧拉全集》书信卷、安德烈・韦伊《莱昂哈德・欧拉》、圣彼得堡科学院档案,以及巴塞尔欧拉故居藏保罗・欧拉1720年神学笔记(含欧拉童年数学涂鸦)。关键细节如母亲面团教学、伯努利家餐桌数学、妻子凸字石板,均见于欧拉自传及同时代人记录。)

欧拉小传

莱昂哈德·欧拉(1707年4月15日—1783年9月18日),瑞士数学家、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欧拉出生在瑞士巴塞尔一个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喜爱数学。13岁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得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作出贡献,更把整个数学推至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界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之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此外欧拉还涉及建筑学、弹道学、航海学等领域。瑞士教育与研究国务秘书Charles Kleiber曾表示:“没有欧拉的众多科学发现,我们将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则认为:读读欧拉,他是所有人的老师。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来源:李磊明

相关推荐